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庐山白鹿洞书院兴复记1288年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八、《碧梧玩芳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谨按国史,淳熙八年十一月辛丑礼部言:知南康军朱熹奏:「庐山白鹿洞书院,在本军星子县界。
恭闻先朝尝赐之国子监九经,又尝敕有司重加修缮。
考此山佛老之祠以百数,兵乱之馀,次第兴葺。
而先王礼乐之宫,所以为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
臣蒙恩假守,始即其故基,度为小屋,教养生徒。
欲望继述两朝神圣遗意,特降敕命,仍旧以白鹿书院为额。
国子监仰摹御书石经,印造《九经注疏》、《论》、《孟》等书给赐」。
事下国子监勘当,监上礼部奏闻。
从之。
于是东莱吕成公为之记。
后三十有八年南康守臣重修,而勉斋黄公记之。
后十有六年江东宪臣重修,而蒙斋先生袁公记之。
后五十有四年,斋藏不戒于火,百年儒宫,一夕湮灭。
斯文之厄极矣。
于是领生徒、尸讲席者,䀌然动心。
任藩侯为师帅者,慨然出力,披荒拨烬,度材鸠工。
爰畀之人徒焉,赋之财粟焉。
旧日规制,乃大兴复。
入其境,则山葱茏,水汩㶁者,文公之旧也;
登其门,则夏屋渠渠,章甫峨峨者,文公之旧也。
且于微阐显幽之馀,更有饰回增美之观,斯亦奇矣!
山长某姓等,写图纂事,授简于鄱阳后学马某,而俾记其成焉。
避席曰:呜呼!
大川为陵,平陆成江。
师亡友散,法烂道穷。
文公之学,有如弁髦,而因以敝之矣,谈何容易
昔公之托记于东莱氏也,言言而商订,句句而裁量,惟恐一语之差,将变秀才为学究,而随缘说法,应病与药者之无以传无穷也。
于是,成公之告学者,则欲挹先儒淳固质实之馀风,服《大学》离经辨志之始教。
于以寻关洛之绪言,而惩荆舒之陋习焉。
已而勉斋之记,壹是皆以治心修身为本。
蒙斋之记,三致意于正谊明道之言。
是皆大儒先生之格言大训,后学无复措一辞矣。
今姑述兴复之本末而已。
抑诸君游文公之学,登其堂,伏其几,袭其裳。
亦尝读其书,而诵其赋乎?
赋之末,言公吃紧为人处也,曰:「诚明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
允莘挚之所怀,谨之攸执」。
诵斯言者,不过曰志伊学颜而已,愚以为未尽也。
挚之怀,亦曰莘郊乐耳,不必幡然而改也。
颜之执,亦曰陋巷箪瓢耳,不必用之则行也。
诚能怀于斯,执于斯,抱坚白如玉雪,抗青紫于浮云。
由是藏焉,修焉,游焉,息焉。
宇宙一窗,圣贤千载,或凄凉经醉石之傍,或慷慨感卧龙之节。
当其抚以深怀,得无有招余新好者乎?
宜谢之曰:吾之业,在《洞赋》之终篇矣。
倘幸以为可,则愿刻诸石;
若曰辞列三先生之次,有荣耀焉,则某何敢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