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深衣疑义 宋 · 车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一
深衣括要》云:古者衣裳相连,惟深衣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故云深衣。
以白细布为之,裳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
六幅,交解裁之,分为十二。
狭头在上,阔头在下
除缝削外,实广六尺下齐倍之。
下裳之制。
未尝前后连属之幅数也。
案《玉藻》云:「深衣三袪」。
注云:「三袪者,谓要中之数也」。
盖袪者,袂口也,其阔一尺二寸圜围二尺四寸,三袪则总七尺二寸
分为三,则前后里各为一袪明矣。
前后二袪稍狭,则缀二小衽以足之。
却均裳十二幅为三,以属为三袪,庶乎前后阔狭均齐称身
端正如此,方与正经三袪之法吻合,于先王法服可观矣。
又案《礼记深衣图本,则著前四幅后四幅,里四幅
前有小衽,缀于衣旁,却甚分明,正与三袪之义不异
近世大儒朱子订正家礼》,于深衣制则以衣四幅,各缀裳三幅,与《礼记不同,殊不可晓。
愚尝三思,曾依此制上衣四幅
阔裁之以合七尺二寸之数,则衣身太宽,不能贴体
狭裁之,则不及三袪之数,且前三幅、后六幅阔狭不等
岂能相对整齐,斜牵袷,下系带未免强合。
胸前布幅,偏颇不正何所取于先王法服哉!
既无小衽,则两头不横,何所取而名为曲袷,欲其领之方可得乎?
所以启愚之疑,而不可以不辨
且如续衽钩边之误,郑氏已注明白,而惑于熊氏等注疏之谬。
杨氏直言朱氏尚未修定可谓一埽愚意
家礼》虽晦庵成之,而深衣之制,往往没后门人续添,以足其书,非朱子订正故也。
然理有可疑不可不辨;
学有未达不可不讲。
深衣之制,欲服称身,以应规矩权衡之法。
所谓辨,亦不出礼经》之意,何敢以己意而妄议哉?
今纂出《礼记深衣本末,以附于后,使服者知所择焉。
按:光绪黄岩县志》卷二五,光绪三年刻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