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复其见天地之心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六、《仁山文集》卷二
程子曰: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万类散殊品物形著。
圣人作《易》,所以体天地之撰,而夫子赞《易》,独于《复》之一卦系之曰:「复其见天地之心」。
夫以卦而论,则卦之六十有四,爻之三百八十有奇,皆天地心所寓也。
以时而论,则春生夏长万宝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心所为也。
圣人天地之心,独于《复》有见焉,盖六十四卦,固天地之用,不难见也,惟《复》乃见天地之心。
春敷夏长万物生成,皆天地之迹,不难见也,惟《复》乃见天地之心。
所谓天地之心者何也?
仁也。
生生之初也,语其象,则《复》卦一爻是也
夫当穷冬之时,五阴在上天地闭塞,寒气用事风霜严凝雨雪交作万物肃杀之极,天地之间,若已殆无生息,而一阳之仁,乃已潜回于地中
吁!
天地生生所以化生万物之初乎?
异时生气磅礴品物流行,皆从此中出
故程子谓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盖其仁意浑然,而万化全美已具;
生气闯然,而一毫形迹未呈。
其所以为天地之心,而造化之端,生物之始也欤
故邵子《冬至吟》有曰:「一阳初动处,万物生时
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夫淡者,味之本,为醪为醴,皆从此生。
希者,声之真,翕如纯如,皆从此变。
而又终之曰:「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愚谓此一爻象天地之心,乃庖牺画卦之始。
今人但见六十四卦更互交错却不孔子独于《复》之一阳赞之曰「天地之心」,何也?
一阳爻,正是伏羲画卦之始也。
周子见此意本于先天一图所谓天根者也。
有生生之心,是以天地生生之用。
伏羲画卦,先从天地心画起,故先画一阳爻,以其相生于是而有偶,又乘之而四象,又乘之而八卦,又乘之而六十四卦,皆一画之生,而此心之用也。
一道理直看,则此一阳六十四卦之始,是为天地生生之心,《太极图说》见之。
横看卦气《剥》为纯坤,天地生物若已尽矣,而一阳又复,是为天地不穷之心,《先天图》见之。
程子又曰:「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夫《复》卦一阳在下,便见动之端。
先儒王弼辈,乃解为动在于地,是为静见天地之心。
盖看卦象不明所以道理不出
大抵才说静时便是死杀,是固亦天地之迹。
如何见天地之心?
惟于极静之中,而乃动之端焉,是乃天地之心也。
然以理而论,则静不足以见天地之心,而动之端乃天地之心;
人心而论,则动不能见天地之心,而静可以见天地之心,何则
人之所以失其良心,迷此仁性,而终不能见天地之心者,盖其欲动情胜,而常失之于动也。
夫物之感人无穷,人之好恶无节,此心所存逐物而动,则飞扬升降,幻贸驰驱安能体认义理充养仁心
其于天地之心,固然莫知也。
学者亦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后可以玩索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见天地之心。
所以《复》之《象》曰:「先王以至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记》仲冬之月亦曰:「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
凡此无非说静之工夫
虽曰古人如此,凡以养此阳气之微,然古人所以见得道理分明,保得仁心全固,亦是以工夫得之
故静之工夫古人以此养阳气之微。
学者以此义理之妙,则天地之心岂不跃然可见哉!
故又尝谓有天道之复,有吾心之复。
天道之复,前所是也
吾心之复,则凡善念之动是也
四端之心,无时不发,而就中恻隐之心最先且最多。
此正天地之心在吾心者。
大抵人虽日营营人欲之中,孰无一线天理之萌?
此即吾心之复也。
人自不察,亦自不充耳
所以不察不充,正由汩于动而不能静之故。
学者须是于此耐静工夫
察此一念天理之复,充此所复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学以广之,力行以践之,古人求仁之功,盖得诸此。
然则茂对天时之复,以反求吾心之复,惟诸君勉之
是知《复》者,特此心之初耳。
说《复》之后无以养之,则复者失矣。
朱子所谓复而不固,则屡失屡复者也。
天地之有此《复》也,日长日盛进而为《临》,又进而为《泰》,又进而为《大壮》,又进而为《泰》,又进而为纯《乾》矣。
人心之有是复也,亦必日增日长进而为《临》之大,为《泰》之通,又进而为《大壮》之动,以及《夬》之刚决,《乾》之不息,而与天合德焉,此又《复之后工夫也。
又况凡事莫不有复,如学宫既废而新,则为学校之复;
纲常既晦而明,则为世道之复;
国家既危而安,则为国势之复。
贤卿出镇大邦作兴学校崇建明伦堂,此学校之复也。
纲常既废而复明国势阽危复振,在诸君子,必有得于《复》之义而充《复》之功用者,幸不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