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制策咸淳七年 宋末元初 · 张镇孙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羊城古钞》卷六
臣对:臣闻帝王治天下,自积一念之仁始;
帝王之仁天下,自积一念敬始
仁之为道大矣,非敬无以行之。
惟无一念而非仁,则有以充其用之大;
惟无一念不敬,则有以极其体之全。
故必混融方寸之微,而后充周民物之众;
持守隐微之地,而后显行运用之天。
究诸其端,亦在乎积之而已
尝观之天,以一元运行无间容息。
元而亨,亨此元也;
亨而利,利此元也;
利而正,正此元也。
正下起元,而生理又续之于无穷万物之囿于其间,其生亦无穷也。
使天之生理一息间断,则非所盛德
万物生意一毫壅阏,则非所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惟积故能日新
富有之谓大业,惟积故能富有
显仁藏用,夫岂一日二日之故哉,其所积者渐也。
仁者造化生物之心,帝王得之以为心。
上天生物之仁,犹以积而成;
帝王爱民之仁,岂有不积而成乎?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天积此健,所以为天;
帝王积此不息所以帝王
帝王之敬,与天同运,兹帝王之仁所以与天同流也欤
恭惟皇帝陛下天生德,体元长人临政愿治八年于兹固宜薄海内外一之不被吾仁矣。
然犹虑夫泽不下流,治未见效,策臣等于廷,询实惠以及民,盖欲充此仁以极其用之大也
臣愚以为充其大用非难,而极其全体为难
谨摭圣问中「治生乎积」一语䌷绎以对,惟陛下垂听焉。
盖天体物不遗仁体事而无不在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之非仁也。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之不敬也。
恻隐仁之端,积一念恻隐,则仁不可胜用;
博爱仁之事,积一念博爱,则仁不可终穷
不止于公也,积之无不公,则仁在是矣;
不止于恕也,积之无,则仁莫近焉。
一念之仁,积之皆可极其用之大。
夫仁之全体,非积其一念之敬,未易全也。
何者
仁者心德浑全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累于人欲
而敬也者所以克去人欲,而全其天理也。
性之,固无待于积,而危微精一犹致谨焉。
此尧之钦,舜之恭,所以为盛帝也。
汤、武身之,则有待于积矣,故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敬以胜怠,义以胜欲必致戒焉。
此汤之敬跻,武之敬用,所以令王也。
故必有性之之仁,而后有时不犯之仁;
必有汤武身之之仁,而后子惠安民之仁。
孰谓积一念之仁,不自积一念敬始乎!
洪惟国朝以仁立国,盖自艺祖皇帝陈桥驿一誓紫云楼一语对越天地,远辈帝王社稷灵长终将赖之。
此仁之积,可谓厚矣。
陛下缉熙有暇,尝谕臣邻曰:「艺祖创业垂统,皆自不嗜杀一念基之」。
大哉王言,真足以立国之本矣!
抑亦艺祖立心之本乎?
乘快指麾终日不乐,且有「为天子易邪」之语。
战战兢兢,如对日星,如警雷霆
积此敬心以立其礼,故能积此仁心以达诸用。
凡其不嗜杀一念,皆敬心积而大之也。
至我仁宗,抚熙洽之运,此仁之积,愈深愈厚。
范祖禹所谓爱人恤物心上极于天,下达于地,内则诸夏,外则夷狄山川鬼神草木无不及者,盖至论也。
仁宗所以积是仁者,则有由矣。
毓德储宫,不妄言笑,此一敬也。
临朝端庄具有圣度,此一敬也。
朝夕奉先未尝敢怠,此一敬也,至忱所感,以致天应,亦此一敬也。
四十二年之间,始终积此敬,故四十二年之间,始终积此仁。
体全而用大,非有所积,曷由登兹?
越我理考,俪美仁宗
臣观御制仁厚论》,有以先帝积仁大用
又尝拜观《思无邪》、《毋不敬二铭有以先帝积仁全体
四十一年之积,功深力到,恩厚泽溥,博无穷,施罔极本一「毋不敬」之心充积之耳。
陛下绍休圣绪,亲得心传,乃月正元日,虑仁心仁闻,隔而不通,则拳拳戒贪
虹流瑞旦暴殄庖厨,实所不忍,则拳拳戒杀
即此一念,已足以追配三圣之仁矣。
贤才所以辅吾仁也,召而未至,求而未获,仁几于壅;
吏治所以宣吾仁也,训而未孚,戒而未革,仁几于间。
牧守非不选也,而厚生之仁未溥;
贡献非不却也,而益下之仁未周。
义廪,蠲田租,而吏或得以梗吾仁;
积负,损赋额而下未得以沾吾仁。
岂仁之用未能积而大之邪?
毋亦仁之体未能积而全之也?
夫仁之用不难积也。
积之一日,则有一日之仁;
积之一岁,则有一岁之仁。
日复日,岁复岁,积水成渊,积土以成山,愈浚则愈深,愈培则愈高,何患其用之不大,特患不能积其体之全耳。
一毫慢易之心,则腐此仁之体;
一毫非僻之心,则亏此仁之体;
一毫怠忽间断之心,则离此仁之体。
陛下燕閒蠖获之中,幽独得肆之地,亦尝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否乎?
亦尝勿贰以二,勿参以三否乎?
亦尝在宫如在庙,使民如承祭否乎?
孔子子张以为必先以恭,告樊迟以为仁必以恭敬
至于颜渊天下归仁之目,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主敬之谓也。
是虽圣贤讲学之要,而帝王行仁之体,实不外此
臣愿陛下以先帝毋不敬之心为心,尝有以积其敬;
以先仁厚之心为心,益有以积其仁。
而仁之全体大用上足以续艺祖仁宗一脉相传之仁,圣问所及,特仁之馀用耳。
臣谨昧死上愚对。
臣伏圣策曰:「厥初颢穹,实生兆民,孰总其群,乃作之君?
孰牖其迷,乃作之
君之治之,之教之,礼乐刑政所由生,与有天下国家者,壹是元元为命脉。
议论讲明政事设施,罔匪为邦本计
夷考载籍,率与天并言之。
明威视听,皆自我民,其不可轻者,固如此欤」。
有以仰见陛下念天为民而立君,体天子民,欲其仁之如天也。
臣闻乾坤天地之初;
屯蒙人物之初。
民之初生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不能不资之养也。
必需饮食,自其资于养也。
爪刚者搏,力强者夺,小者以讼,大者纷然而莫之统一
一有聪明圣知者生乎其间则天必命之为亿兆君师,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此天下所以比而归于一人,而礼乐刑政所由生也。
礼以明其分,乐以宣其情,刑以防其奸,政以齐其俗,皆所以仁之也。
天下国家以民为命脉,圣人以仁而寿斯民命脉
都俞吁咈之间,讲明此仁也;
一纪纲法度之立,设施此仁也。
天佑下民,作之君师,苟不能推广一念之仁,使斯世斯民咸囿并生之中,宁不有负于君师初意哉!
古昔圣人所以惕然敬畏之心,而不以下民微贱而忽之,敬天命也。
粤稽载籍言明畏必曰自民,言视听必曰自民,言天畏棐忱必曰民情可见,言来绍上帝必曰畏于民碞
良以民心所归,即天命之所佑;
民祗可畏,即天显之可惠。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惠民所以奉天也。
惟天生民,惟聪明时乂
聪明时乂,乃所以奉天也。
故尧不畏洪水,而畏昏垫之未安;
不畏烈风雷雨,而畏烝民之未粒。
旱非汤之畏,而慄慄之忱,惟恐涂炭之未拯;
大风成王之畏,而祗勤之心,惟恐蠢动之弗宁。
惟其敬心无日不存所以仁心无往不周
而臣愿陛下一念之敬,而无或懈弛,则能积一念之仁,而无不洽浃矣。
臣伏圣策曰:「三圣传心之要,不越乎执中数语,斯盖万世君师大纲领。
究其指归,则曰非后何戴,非众罔守。
然则一中妙用,固所以维持固结之道欤?
道之出有原,道之传有统,前圣后圣同一揆欤」?
有以陛下三圣传心本一之无间,欲其仁之如古也
闻道本原出于天,圣人之心即天也。
尧之命舜,自执之外无他说;
舜之命禹,益以三言而且拳拳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
其忧之益深,其言之益切矣。
盖中即仁之体,而惟精惟一所以全是仁也。
先儒胡宏曰:「中者性之道仁者心之
仁者为能尽性岂有二道哉」。
尧得是,故凡釐百工,熙庶绩,光四表,和万邦无非此仁。
舜得是,故凡徽五典,穆四门,命九官,咨十二牧无非此仁。
禹得是,故凡六府孔修三事允治万世永赖其功,无非此仁。
圣人所以维持固结斯民之心,岂它有操制之术哉。
仁之感民者无穷,而民之戴其仁者无穷
《书》之所谓守邦」,即《易》之所谓守位」也。
道统之传,本无绝续世变所趋,自有淳漓
统一圣真武帝非有志于道之君乎?
外施之政,终莫掩多欲
远辈太宗悦慕于道之主乎?
劝行之功,卒税驾末年
无它敬心不存故人足以天理而已
臣愿陛下一念之敬,使道心不汩于人心,则能积一念之仁,而与同符矣。
臣伏圣策曰:「我国诞受天命,以奄有九有
列圣代光,绍明大保,人斯无疆
肆我先皇帝迪畏天显,怀保小民,四十一年,跻敬履仁用能延洪基绪,式克至于今日
盖其精神心术之妙,融会六经之奥,《要语一书口传面命,其示轨范者在是。
祗遹猷训,行其所知」。
有以仰见陛下先帝心传,欲天下之仁遂也。
切谓三代以来未有如我宋之仁。
艺祖之元也,仁宗仁之亨也,我理宗仁之利而正也。
青阳开动品物发生,其元之时乎
汛扫五季衰陋宇宙抚摩五季疮痍蒸黎时则有以开天之元
朱明假大,万有茂长,其亨之时乎
培植丰芑之深根,滋衍蓼萧厚泽时则有以天运之亨。
至于万宝告成庶物就实,是利而正之时也。
人知先帝所以博仁之用者,一利泽之心,孰知先帝所以充仁之体者,一正固之心乎?
先帝之心,惟纯乎敬也,故尚贤则始终尚贤不以不肖参之;
布治始终布治不以贪黩累之。
生欲其厚,则常存爱人之心;
下欲其益,则常持节用之心。
荒政当行田租当减,则此心无少怠;
宿逋当贷,课额当省,则此心常如初
其所持敬者,不特一《思无邪》、《毋不敬》之铭而已
四十八箴之首,揭以敬天命,又摭六经之言天者,编而图之,曰《敬天图》。
《易》之跋曰:「人君动静语默政化云为无非一《乾》。
先帝之心即《乾》也」。
《书》之跋曰:「人君知天命靡常,如能疾敬厥德,则可以祈天永命
先帝之心即天也」。
上帝临汝,毋二尔心」,见于《诗》之跋,则此心无时不在左右
「忱之不可掩,忱之毋自欺」,见于《记》之跋;
则此心无时不闲邪存忱。
至于周官》之法则则不徒事文物典章之饰;
春秋》之灾异则不徒诿列国證应之言。
敬之所积,如此其至。
以其跻敬之心,而为履仁之心;
以其迪畏天显之心,而为怀保小民之心,仁固自敬中来也。
精神心术之妙,上绍五三之传,密探六经之奥,而《要语一书所以口传面命陛下者,真相授受也。
陛下忱能端居而念,澡心以思,玩味䌷绎,则知《书》之《尧典》曰「钦」,《易》之《乾》曰「忱」,《诗》之蔽曰「思无邪」,《记》之首曰「毋不敬」,《周礼》之列名度数繁文,《春秋》之笔削褒贬纪事
要旨所在,盖与《敬天图》、跋同一关键
臣愿陛下于此而行其所知,则敬非虚文,而仁皆实惠矣。
臣伏圣策曰:「召故老,求实才,以尚贤也。
然召未能至,求未尽获,何以信顺之助」?
有以陛下虑仁之不能遍爱,而急亲贤之为务也。
臣闻乌鸢之巢不毁,而后凤凰至;
鸣犊之贤不见用,则仲尼临河而返。
贤者去就,盖有所觇也。
陛下践祚以来弓旌四出葑菲不遗,台莱皆在位之贤,薰莸无共器之害,气类可谓翕合矣。
王春之始,都俞庆会,当泰道之既长,思实才之是求,涣颁一札,趣召二老真情实意恳恻至到
考槃在涧生刍空谷,犹未肯幡然而起者何耶?
意者进而在列者,弗获以容其用,故退在野者,宁甘于藏其用邪?
切怪紫囊献替,或禁闼之莫留;
白简绳愆,或车轮难止
沽激敢于好名,则虽不沽激岂敢卷舌
才高者敢于任气,则虽不任气者岂敢韬光
夫人才之在天下,当涵养以冀其成,不当摧沮以速其败;
当取其长而弃其短,不当责其备而求其全。
先帝诏曰:「朕以礼义士大夫,以仁厚培养人才,畦积器使区区惟恐弗逮」。
急于亲贤如此
臣愿陛下一念之敬,笃信君子勿有一毫厌薄之心,留意人才,每为先时培养之计,则养贤及民,仁之所施者博矣。
《易》之所谓信顺尚贤,而获天人佑助」者,不在兹乎!
臣伏圣策曰:「训守牧,戒贪残,以布治也
然训未必孚,戒未必革,何以新治象之观」?
有以陛下虑仁不能自达,必饬吏以兴治也
臣闻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大恶而谪小过张纲为之埋轮不行
吏习美恶,盖必有所仿也。
陛下申饬守令,加惠元元字民牧民,有训有铭,固宜百里者皆抚字其人,守千里者皆养育其人。
往者王春之始,涣颁奎画,犹虑贪残相尚,而责监司郡守不先摭实求士,将以芘慝之罪罪之。
监司一路郡守一郡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褰帷纠恶之风,则受财之吏自去;
悬鱼在庭之清,则献馈之丞自惭
今任按察之寄者,或乏直清之誉;
方伯之任者,鲜闻廉介之称。
源则浊矣,何以责流之清?
甚而荐剡立定直,辟剡则责厚报
嫉廉者之不附己,则劾而去之;
喜贪者之能奉己,则举而进之,求其不芘慝不可得也。
始于小大相尚,成于上下相蒙
小吏之贪以锱铢大吏之贪以钧石
小吏之贪,特穿窬之智;
大吏之贪,乃囊橐之藏。
陛下虽有仁心仁闻,谁与达哉!
先帝戒贪之诏曰:「监司郡守,固望其奉法循理正己帅下。
若此,复何赖焉」。
其严于饬吏如此
臣愿陛下一念之敬,劝奖大吏以为小吏之倡,禁戢大吏以为小吏之惩,则吏称民安,仁之所及者远矣。
《礼》之所谓布治邦国都鄙,而亲万民之观听」者不在兹乎!
臣伏圣策曰:「与刍当谨也。
不用姻戚,每选用贤良
宜有厚生之政,而未见田里之无愁叹」。
有以仰见陛下谨选循吏欲以厚生之政仁斯民也。
臣谓欲厚民生当先戢吏。
先王为民设官,有官则有吏。
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奉行文书奔走力役而已
后世始有所谓黠吏,有所谓豪恶吏,有所谓深刻吏,尹赏王温舒之徒,犹能擒制而用之,未有今日官弱吏强也。
居官递迁,而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懵于法,而为吏者舞文法
谬者仰吏,懦者畏吏,贪者资吏,酷者任吏。
吏曰可则可,吏曰否则否。
据案占位,书纸惟谨,此官所反听命于吏也。
是以政以贿成,狱惟货宥,虽有循良之吏,果能以身任刍牧之寄乎?
陛下用谏臣之言,汰去冗吏,为蠹国虑也,盍亦为蠹民虑乎?
先帝御笔戒饬守臣「毋纵吏奸为平民害」,正虑此也。
陛下体《书》之正德厚生,而以敬心行之,则循良用而奸黠屏,田里无愁叹之声,而仁声洋溢矣。
臣伏圣策曰:「竭泽而渔不忍也。
既力却贡奉,且禁献羡馀,宜有益下之说,而尚闻郡国之有征敛」。
有以仰见陛下严止征敛欲以益下之说仁斯民也。
臣谓欲知益下,莫先损上。
国家取民之法,纤悉不遗
昔以暴赋横敛为非,犹知赋敛之名,今直取而已
昔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尽之而已
府库金帛,皆生民膏血
郡邑官吏鞭捶丁壮系累老稚,铢铢寸寸以诛求之,以输于帑庾陛下不可得而见也。
南亩之民黧面涂足终岁勤动不厌糠覈陛下不可得而见也。
徒吏坐门叫嚣隳突,吾民伐、鬻妻子以饱之,愁叹之声载道陛下不可得而闻也。
思复损上以益下得乎?
陛下自初即位,止贡奉,却羡馀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土木营缮之侈,无匪颁赐与之需,天下咸知陛下之俭。
日积月累固宜邦计裕而民力宽。
来自远方侧闻奉宸之储瓶罄大农之积子虚,是果何为而然耶?
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
韩琦减省浮费自宫掖始;
宋祁三冗三费,终之曰「人不率则不从」。
衣服醪膳无益旧规,请自乘舆始;
珠玉锦绣不得浮费,请自后宫始。
先帝经筵讲《易·丰卦》,有曰:「丰,亨,盛大之时,人主侈心易生,不可不戒虑此也」。
陛下体《易》之损上益下,而以敬心行之,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郡国无征敛之政,而仁政行矣。
臣伏圣策曰:「义廪之发,将以赈饥,而侵牟不免
田租之蠲,本以宽赋,而苛取或如故
至若豁诸州之积负,损版曹之故额,俾纾急绝之扰,深寓省费之实,而民未有惬志,势若中隔下流
历思之,迄未得其说」。
有以仰见陛下轸忧民莫,欲无一事之不本于仁,无一夫之不被其泽也。
臣切以为义廪之发,田租之蠲,欲公其利,则臣前所言欲厚民生,莫先戢吏,其说粗可得行
积负之豁,故额之损,欲去其害,则臣前所言欲知益下,莫先损上,其说粗可用。
请终言之。
去岁旱涝相仍,民已告歉;
今春常寒为咎,阴雨弥旬
谷再种而不入虽秀而不坚
糠覈既尽,惟草根木叶是食,民不聊生甚矣。
朝廷蠲租发廪,正欲民拜一饱之赐。
常平之积,平时侵牟移易,以虚相付受,至是则乘时消豁者有之矣。
幸而有积,则借补欠之说,而官吏瓜分其钱者有之矣。
甚而坐视流殍不肯发廪并缘支拨,掩其实蠹。
吏则肥矣,如民何?
田赋之纳,郡邑预借或二三年,至是则文具应诏者有之矣。
幸而富州大邑未至预借,则以畸零当放,而欺诳小民者有之矣。
甚而放重催,虚破补解,盗窃府库欺弄簿书
吏则丰矣,如民何?
此臣所谓莫先戢吏是也
诸州积负,当豁则豁,仁也。
上供之数,或不足以调度之需,能保版曹之不刬刷乎?
冗费未节,而先积负之豁,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
版曹故额,当损则损,仁也。
破分未除,或足以异时之害,能保州县之不横取乎?
浮费未省,而先赋额之损,是不节其流而窒其源也。
此臣所谓莫先损上是也
先帝御笔令诸州建平籴仓,必命监司严督守臣,使小民无艰食之患。
蠲放水旱田租,必戒守奉行以实,常赋取赢额外,敝租或见于重催,必一一申儆之。
陛下倘能以敬行之,则约己裕人,戢贪惠下,仁意充塞宇宙矣。
臣伏圣策曰:「意奉宪者导之未明欤?
岂吏罕廉平治道衰欤?
将治生乎积,非可速成欤?
抑习锢于玩,未易遽革欤?
寅念先帝贻谋,常恐羞之,重为之惕然也」。
有以仰见陛下仁道之难尽,思所以光绍先烈也。
臣于陛下治生乎积,非可速成一语,愿益加圣心焉。
盖积之说有二:有积习之积,有积累之积。
人心久玩,吏治久郁,令之而不从,惩之而不改,此积习之积,仁之蠹也。
力行不息持敬不怠,有悠久间断,有缉熙无作辍,此积累之积,仁之基也。
陛下忱能体之于心,行之于身,不以未治而自止,不以小康而自务,不以小善无益而弗为,不以小过无伤而弗改,不以灾异适然而有忽心,不以祥瑞美观有德色。
一敬之积,愈积而愈厚,则先帝贻谋数世之仁,又自陛下益迓续于万世矣。
奉宪者未明训导,为吏者未底廉平,特积习所致尔,一整饬间,气象改观日变月化
人心积习岂不自圣积累之功有以感之欤?
臣窃观圣心或者未能积其敬也。
夫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
思虑未萌知觉不昧,则静而有以养此心;
事物既接,品节不差,则动而有以养此敬。
今也恐惧旱涝常寒之警,固知敬矣;
悦怿瑞芝之观,何所积之未纯邪?
齐庄圭璧荐享之时,固知敬矣;
转移霞光迎导之际,何所积之有间邪?
先帝「毋不敬」之心,恐不如是也
臣愿陛下积累之勤,以充此仁之体而极其全,博此仁之用而极其大,则治虽未可速成,亦未有积而不成者也。
陛下谦虚逮下所以策臣者亦以勤矣。
区区愚忠,亦已历陈,熟数于前矣。
至终复策之曰:「子大夫博古通今,夙抱经济之蕴,其据经以对,毋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臣益见陛下好问之忱,有加无已,必期臣子尽言也。
束发读书粗知有犯无隐之义。
幸逢明盛之朝,陛下诏之以毋隐,臣而有隐,是负其所学矣。
辄于圣问之终,所谓「习锢于玩」者,条其「玩」之说。
盖去人心之玩,自去君心之玩始。
一曰人言不可玩。
苏轼对策》曰:「天下无事公卿之言轻于鸿毛
天下多事公卿之言重于泰山」。
天下岂无可言之事,而亦可言之阶。
视之为重,虽轻亦重;
视之为轻,虽重亦轻。
重则敬心生,轻则玩心生矣。
安平无事之时,犹不可以玩心视之,今何如时哉
水旱盗贼奏日陈于前,《无逸》、《酒诰》之书日诵于左。
露囊霜简言言药石月课风闻事事箴规非无敢言之人也。
陛下虚心访问和颜容纳,必精思谛听而审其可否,则言之善者用矣。
二曰天变不可玩。
范祖禹奏疏曰:「圣人一日而不事天,天无一日不佑圣人」。
所谓一日而不事天,以其敬心而事之也;
天亦无一日不佑圣人者,以其无玩心佑之也。
事天之敬,有时间断则天必出灾异,以警其玩心也必矣。
人君其然,故夙夜自儆,以畏天之威,左右如在以敬天之怒,犹惧获咎而况逸豫乎哉
今日食于春王三朝水灾江浙两淮玉烛未调而乖气致异,天心仁爱,端可识也。
陛下侧身修行战兢自持,以我之天会天之天,则灾异之来可弭矣。
三曰虏情不可玩。
夫夷狄之不仁也犹豺狼,而其恶鸱枭不若也。
张耒有言曰:「鸱枭不鸣,谓之孔鸾
见其不噬,待以犬马,斯亦过矣」。
今之夷狄何如哉?
和好之使虽来,而骄黠之情叵测
境土之界日蹙,而溪壑之欲难盈。
此正鸣噬迫人也。
陛下祖宗天下尺寸不可以与人
女真世仇覆辙不可以再蹈。
兢兢业业,如大敌在前兵甲相接,而罔或怠忘焉。
臣见庙庙之筹策,为谋既臧
樽俎折冲,其勇自倍。
不然,日愒岁玩,遗患将深,虽有孙、吴无所用之
此尤国家远虑古今通患也。
陛下于此尤加之意,而去其积玩之心,则恢复之期有日矣。
积习之积不可有,积累之积不可无。
仁心不能积而大之者何也?
以其积敬之功未至也;
敬心不能积而全之者又何也?
以其积玩之心未除也。
忱能去其积玩之心而为积敬之心,勉积敬之心而为积仁之心,天下尚安有不被吾仁者哉?
臣一草茅不识忌讳罄竭忱悃冒进狂瞽,惟陛下裁赦
谨对
按:《广州人物传》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