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元光元年贤良对策 其二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舜、禹咎繇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安仁乐宜,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
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
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
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伯夷太公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
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繇此观之,帝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非圣人之中制也。
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自知也。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教训天下也。
诛名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
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耕织之业,群盗并起
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不加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
其所知,则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
养士大者莫大太学
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宣化也;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
小材累日不离小官
贤材虽未久,不害辅佐
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
累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贡贤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如是诸侯、吏二千石尽心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汉书·董仲舒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