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仁孝 东汉 · 延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
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
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
此以言,仁则远矣。
然物有由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
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
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木虽繁蔚,致之者根也。
仁人有孝,犹四体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
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
故所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本根充实为先,可无讼也。
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
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
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
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九合仁功未有论德先回考功不大夷吾
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后汉·延笃传》,又《御览》四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