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典语 其一 孙吴 · 陆景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
谨案:《隋志·儒家》注:「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中夏陆景撰亡。」《旧唐志》有《典语》,无《典语》别,《新唐志》作《典训》,皆十卷。《三国志》:「陆抗子五:晏、、玄、机、云。」字士仁澡身好学著书数十篇王浚东下及兄晏俱遇害,其书宋不箸录,而民间仅或流传。三年前,闻绍兴君理游幕山左,携有宋残本二卷,余未获见之,仅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益以各书所载为一卷他日理堂获吾书合订之,以广其传》,岂非美事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八月
爵禄赏罚人主威柄帝王所以尊者也。
故爵不可不重:重之则居之者贵,轻之则处之者贱。
之者贵,则君子慕义
之者贱,则小人觊觎
君子慕义治道之兆;
小人觊觎乱政之渐也。
《易》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
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
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
是以见其爵者昭其德,闻其禄者知其功。
然犹戒以威罚,劝以黜陟,显以锡命,耀以车服,故朝无旷官之讥,士无尸位之责矣。
无功受禄君子不可,况小人乎?
孔子所以耻禀之封,而恶季氏之富也。
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苟得其志,执鞭可为;
苟非其道,卿相犹避。
明君不可以虚授人臣不可以苟受也。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
是以圣帝明王重器与名,尤慎官人
故周褒申伯吉甫箸诵;
祈父失职诗人作刺;
王商为宰,单于震畏
千秋登相匈奴轻汉。
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
官得其人,方类相求,虽在下位,士以为荣也。
俗以货成,位失其守,虽则三公,士以为辱也。
故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许并立班伯耻之。
天子据率士之资,总三才之任,以制御六合统理群生,固未易为也。
是以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未有不汲汲于求贤勤勤远恶者也。
大舜招二八于唐朝,投四凶荒裔,殛鲧不嫌亲仁也;
举子不为宥父,远恶也,以能昭德立化,为百王之命也。
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
俊乂在官,则治道清;
奸佞干政,则祸乱作。
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
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诛恶也;
一贤众贤悦,诛一恶众恶惧。
昔鲁诛少正佞人变行;
燕礼郭隗群士响至,非其效与?
人主处于深宫之中,生于禁闼之内,眼不亲臣下得失,耳不亲贤愚否臧焉知臣下谁忠谁否、谁是谁非?
须当留意隐括听言观行,验之以实,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实,则贤愚明而治道清矣
王者所以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
夫天之育万物也,耀之以日月,纪之以星辰,运之以阴阳,成之以寒暑,震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
天不亲事,而万事归功者,以所任者得其宜也
然握璿玑,御七辰,调四时,制五行,此盖天子之所为任者也。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帝王之盛莫过虞。
帝尧之末,洪水滔天之灾,烝民昏垫之忧,于是咨嗟四岳,举及侧陋
虞舜既登,百揆时叙,二八龙腾,并干唐朝,故能扬严亿载冠德百王
受终,并简俊德,咸列庶官从容垂拱,身无一劳,而庶事归功光炎百世者,所任得其人也。
天子所以立公卿、大夫列士之官者,非但备员数设虚位而已也。
天下至广,庶事总猥,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故分官别职,各守其位。
事有大小故官尊卑
人有优劣故爵等级
三公者,帝王之所杖也。
自非天下俊德当世良材,即不得而处其任;
处其任者,必其责;
在其任者,必知所职
夫巨辅社稷,佐日扬光,协齐七政宣化四方,此三公之职。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大臣不亲细事,犹周鼎不调小味也。
故《书》曰:「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
庶事隳哉」?
此之谓也。
陈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外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得」字下旧衍「其」字,依《汉书·陈平传》删。)任其职也」。
可谓知其任者也。
天下至广,万机至繁,人主一人之身,处重仞之内,而御至广之士,听至繁之政,安知万国声息民俗动静乎?
故古之圣帝,立辅弼之臣,列官司之守,劝之以爵赏,戒之以刑罚,故明诚以效其功,考绩以核其能,德高位尊才优任重人主总君谟以观众智,杖忠贤布政化,明耳目以来风声进直言以得失
如是,虽广必周,虽繁必理。
何则
御之有此具也。
夫君元首,臣云股肱明大与人主一体者也。
克明俊德守位以人,所以四支而辅体也。
其为己周,岂细也哉
苟非其选,器不虚假
苟得其人,委之无疑。
之任臣,如身之信手
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身,安则共乐,痛则同忧
上下协心,以治世事不俟命而自勤,不求容而自亲何则
相信之忠著也。
是以天子改容大臣所以动之也;
人臣尽命君上所以报德也。
宠之以爵级,而天下莫不尊其位;
任之以重器天下莫不敬其人;
显之(《御览》七百七十三作「臣」。)车服天下莫不瞻其荣者,以其光景于辰耀,(疑有「泰」字。)天路也。
若此之人,进退必足动天地而应列宿也。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不可以权辱。
贾生尝陈阶级,而文帝加重大臣,每贤其遗言博引古今文辞雅伟真君人之至道王臣之硕谟也。
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
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谁兼资百行,备贯众理乎?
明君圣主,裁而用焉。
昔舜命群司,随才守位
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乎?
造父善御,师旷知音,皆古之至奇也。
使其(旧校云「探」疑「换」)易伎,则彼此俱屈,何则
有偏达也。
人之才能,幸皆此类,不可不料也。
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
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
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
何则
素非才之所长也。
推此论之,何可不料哉!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今,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
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五帝不行
三代损益政法不同
随时改制所以救弊也。
《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
孔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用武有时
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帝有天下
不斟唐虞,以美其治,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先圣之教,任残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
《传》曰:「夫兵犹火也。
不戢自焚」。
秦无戢兵之虑,故有自焚之祸,好战必亡,此之谓也。
徐偃王好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
天下虽安,武不可废。
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
忘战必危,此之谓也。
汉高帝发迹泗水龙起丰沛,仁以怀远,武以弭难,任奇纳策,遂埽秦项,被以惠泽,饰以文德文武并作,祚流世长,此高帝之举也。
秦、汉俱杖兵用武,以取天下,汉何以昌?
何以亡?
秦知取而不知守,汉取守之具备矣乎
中世孝武成功帝纲,元成以儒术皇纲,德不堪也。
王莽之世,内尚文章,外缮师旅,立明堂之制,修辟雍之礼,招集儒学,思遵古道文武之事备矣
然而命绝于渐台支解于汉刃者,岂文武不能治世哉?
而用之者拙也!
班输骋功于利器拙夫操刀而伤手,非利器有害工匠
而夫膏梁旨馔,时或生疾
针艾药石时或瘳疾,故体病而攻之以针艾疾瘳养之以膏梁;
文武之道,亦犹是矣。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道治则被之以文德
天生烝民,授之以君,所以综理四海收养品庶也。
王者天位,御万国,临兆民之众,有率士之资,此所以尊者也。
宫室壮观,出于民力
器服珍玩,生于民财
千乘万骑由于民众
无此三者,则天魁然独在,无所尊者也。
明主(本作「智」,以意改。)君阶民以为尊,国须政而后治。
恤民也,忧劳待旦日昃忘飧,恕己及下,务在博爱
临御华殿,轩槛华美,则欲民皆有容身之宅,庐室之居;
窈窕盈堂,美女侍侧,则欲民皆有配匹之偶,室家之好;
肥肉淳酒,珠膳玉食,则欲民皆有余粮之资,充饥之饴,轻裘累暧,衣裳重玺,则欲民皆有温身之服,御寒之备:凡四者生民本性人情共有,故明主乐之于上,亦欲士女欢之于下,是以仁惠广洽,家安厥所。
临军则士忘其死,御政民戴其化,此先王所以丰动祚享长期者也。
若居无庇首之庐,家无配匹之偶,口无充饥之食,身无蔽形之衣,婚姻无以致聘,死葬无以相恤,饥寒入于肠骨悲愁出于肝心,虽百舜不能杜其怨声千尧不能成其治迹
是以明王御世恤民养士,恕下以身,自近及远,化通宇宙,不惧民之不安,故能康厥世治,播其德教(已上并《群书治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