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表五事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罪,不问干忤之愆,天地恩厚,于臣足矣
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
退则有戚然之忧,非怀禄也。
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已已者也。
臣伏自悼,私怀至恨:生长荒裔,而久在外任自还抱疾未尝觐见陛下竟不知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
遭运会之世,值有事之时,而不能功名竹帛,此臣之恨二也。
逮事圣明之君,而尪悴羸劣陈力不能当归死于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二亲早亡陨,兄弟凋丧孝敬无复施于家门,此臣之恨四也。
夏之日忽以过,冬之夜寻复来,人生百岁,尚以为不足,而臣中年婴灾,此臣之所恨五也。
日月所养,愧昊苍而无报,此臣之所以怀五恨叹息,临归路而自悼者也。
语有之曰:「华言虚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臣欲言天下太平,而灵龟神狐未见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灵禽之囿,凤凰未仪于太极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华言为佞者也。
汉高祖定天下于时戍卒敬上书谏曰:「陛下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
于是汉祖感悟,深纳其言,赐姓为刘氏
又顾谓陆贾曰:「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
作《新语》之书,述叙前世成败以为劝戒
田肯一言之计,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而受千金之赐。
故世汉祖宽明博纳,所以能成帝业也。
今之言世者,皆曰复兴天下太平矣。
臣独以为未,亦窃有所劝焉。
百王垂制,圣贤吐言来事明鉴也。
孟子曰:「尧不能天下与舜,则舜之有天下也,天与之也。
昔舜为相,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南河天下诸侯朝觐者、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舜曰天也,乃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非天所与者也」。
曩昔西有不臣之蜀,东有僭号之吴,三主鼎足并称天子
魏文帝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为献即是古之尧,自谓即是今之舜,乃谓孟轲孙卿不通禅代之变,遂作禅代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传之后世,亦安能使将来君子晓然心服其义乎!
魏文希慕之名,推新集之魏,欲以同于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宾服混一皇化,而于时群臣莫有谏者,不其过矣哉
孙卿曰:「让,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
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由此言之,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
陛下受禅,从东府西宫兵刃耀天,旌旗翳日。
应天顺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损益,则亦不异于昔魏文矣,故宜资三至强制之。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而无襟带之实。
又蜀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窬逋逃所聚也,而无亲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
汉文帝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
贾谊上疏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火厝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此言诚存不忘亡,安不忘乱者也。
然臣之㥪娄,亦窃愿陛下居安思危,无曰高高在上常念临深之义,不忘履冰之戒。
尽除魏世之弊法,绥以新政大化,使万邦欣欣喜戴洪惠昆虫草木,咸蒙恩泽。
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
陛下自初践阼,发无讳之诏,置箴谏之官赫然宠异谔谔之臣,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陈事者知直言不用,皆杜口结舌祥瑞亦曷由来哉!
臣无陆生之才,不在顾问之地,盖闻主圣臣直,义在于有犯无隐
不惟疏远,未信而言,敢历论前代隆名之君及亡败之主废兴所由,又博陈举贤之路,广开养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张设议者之难,凡五事以闻。
臣之所言,皆直陈古今已行故事,非新声异端也。
辞义实浅,不足采纳
然臣私心,诚谓有可发起觉悟遗忘,愿陛下臣愚忠,悯臣狂直,无使天下以言首为戒
疾痛增笃,退念《桑梓》之诗,惟狐死之义,辄取长休,归近坟墓
顾瞻宫阙系情皇极不胜丹款,遣息颖表言。
一曰:臣闻善有章也,著在经典
恶有罚也,戒在刑书
上自远古,下洎秦汉,其明王霸主亡国暗君,故可得而称;
至于忠蹇贤相佞谄奸臣,亦可得而言。
故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
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是有国者皆欲求忠以自辅,举贤以自佐;
亡国破家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所谓贤者不贤,忠者不忠也。
谨言前任所由兴,任不肖所以亡者
尧之末年四凶在朝不去八元在家不举,然致天平地宁,四门穆穆,其功固在重华之为相。
夏癸放于鸣条商辛枭于牧野,此俱万乘之主,而国灭身擒,由不能属任贤相,用妇人之言,荒淫无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于是糟丘,临酒池,观牛饮,望肉林龙逢忠而被害比干谏而剖心天下所以归恶者也。
太甲暴虐颠覆汤之典制于是伊尹放之桐宫,而能改悔反善三年而后归于亳。
既已放而复还殷道微而复兴诸侯咸服,号称太宗,实赖阿衡尽忠也。
周室既衰,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
齐桓公淫乱之主耳;
所以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
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非竖貂之过乎!
且一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
竖貂,其乱如此
荣辱存亡实在所任,可不审哉!
秦本伯翳之后微微小邑,至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穆公至于始皇,皆能留心待贤远求异士,招由余西戎,致五羖于宛市,取丕豹于晋乡,迎蹇叔于宗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兼称皇帝,由谋臣之助也。
道化未淳,崩于沙丘
胡亥乘虐,用诈自立不能弘济统绪克成堂构而乃残贼仁义,毒流黔首
陈胜吴广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于是赵高逆乱阎乐承指二世穷迫,自戮望夷
子婴虽立,去帝为王,孤危无辅四旬而亡。
此由邪臣擅命指鹿为马所以速秦之祸也。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假令既距项伯邪说,斩沛公鸿门,都咸阳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韩生忠谏,背范增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儿女之情耳,而荣之。
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禽之走旷野,故曰「为川驱鱼者獭也。
为薮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人者也」。
汉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国之资,无唐虞之禅,岂徒良、平奇谋,尽英雄智力而已乎,亦由项氏为驱人也。
子孙承基二百馀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权势外移。
安昌侯张禹者,汉之三公成帝保傅也。
亲幸其家,拜床下,深问天人事
当惟大臣之节,为社稷深虑忠言嘉谋,陈其灾患,则王氏不得专权宠,王莽无缘乘势位,遂托云龙而登天衢,令汉祚中绝也。
佞谄不忠,挟怀私计,徒低仰五侯之间,苟取容而已
是以朱云抗节尚方斩马剑欲以,以戒其馀,可谓忠矣。
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诏御史云下,欲急烹之。
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熏以死争之。
不然,则云已摧碎矣。
后虽释槛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诚足以为后世之戒,何益于汉室所由也哉
然世之论者以为乱臣贼子无道甚者莫过于,此亦犹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传称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朋友归仁
及其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
于时人士诣阙上书不可称纪内外群臣莫不功德
遭遇室中微,国嗣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汤武之兴,亦逆取而顺守之耳。
深惟殷周取守之术,崇道德,务仁义履信实,去华伪施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百姓义足以结英雄人怀其德,豪杰并用如此宗庙社稷,宜未灭也。
光武虽复贤才大业讵可冀哉!
即位之后,自谓得天人之助,以为功广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骄矜,奋其威诈班宣符谶,震暴残酷穷凶极恶人怨神怒冬雷电以惊其耳目地动以惕其心腹
不知觉悟,方复重不顺时之令,竟连伍之刑,佞媚亲幸忠谏诛夷
由是天下忿愤内外俱发,四海分崩城池不守,身死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岂不异哉!
其所由然者,非取之过,而守之非道也。
既屠肌,六合云扰刘圣公已立而不辨盆子之而覆败公孙述称帝蜀汉
如此数子,固非所谓应天顺人者,徒为光武驱除者耳。
天下者,盖亦天下天下,非一人天下也。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故古之明王,其劳心远虑,常如临川津涯
于是天地,象四时,隆恩德,敬大臣,近忠直,远佞人
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平直砥矢信义人神
虽有椒房外戚之宠,不受委曲之言;
虽有近习爱幸之竖,不听姑息之辞。
四门穆穆,辟而不阖,待谏者而无忌
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驱除也。
且臣闻之,惧危者,常安者也;
亡者,恒存者也。
使夫有国之君能安不忘危,则本枝百世长保荣祚名位与天无穷亦何虑乎为来者驱除哉!
传有之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
其二曰:「士之立业行非一概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然在魏,使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涉危险之地哉!
大晋应期运之所授,齐圣美于有虞,而吴人不臣称帝私府,此亦国之羞也。
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奋威淮浦震服蛮荆者,故宜畴咨博采广开贡士之路,荐岩穴,举贤才徵命考试,匪俊莫用。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其三曰:昔田子方养老马,而穷士所归,况居天下广居,立天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
明王圣主无不养老
老人众多未必皆贤,不可悉养。
父事三老所以明孝;
宗事五老所以明敬。
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下虽定,而华山之阳无放马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吴人尚未臣服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天下元元瞻望新政
陛下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其四曰:法令赏罚莫大乎信。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
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绥劝有方,深加奖励,要许重报。
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晋文犹不贪原而失信,齐桓不惜地而背盟,况圣主乎!
其五曰:昔周汉之兴,树亲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汉有河山之誓。
及其衰也,神器夺于重臣国祚移于他人
故灭周者秦,非姬姓也;
代汉者魏,非刘氏也。
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裂土专封之邑,同姓据有连城之地,纵诸王后世子孙自相并,盖亦楚人失繁弱云梦尚未亡其弓也。
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大晋诸王二十馀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馀国,欲言其国皆小乎,则汉祖之起,俱无尺土之地,况有国者哉!
将谓大晋世世贤圣,而诸侯之胤常不肖邪,则放勋钦明而有丹朱瞽瞍顽凶而有虞舜
天下有事无不由兵,而无故树兵本,广开乱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
以为可如前表,诸王宜大其国,增益其兵,悉遣守藩,使形势足以相接,则陛下高枕而卧耳。
以为诸侯伯子名号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禄奉礼秩并同天下诸侯之例。
臣闻与覆车同轨未尝安也,与死人同病未尝生也。
亡国同法者未尝存也。
况夫巍巍大晋方将太山,禅梁父刻石书勋,垂示无穷
宜远往代兴废,深为严防,使著事奋笔,必有纪焉。
伊尹耻其君不为,此臣所以私怀慷忾,自忘轻贱者也(《晋书·段灼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