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范弘之
 出处:全晋文
下官轻徼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窃以人君庙堂之上,智周四海之外者,非徒聪明内照,亦赖群言之助也。
是以舜之佐尧,以启辟为首
咎繇谟禹,以侃侃为先,故下无隐情之责,上收神明之功。
敢缘斯义,志在输尽。
常以谢石黩累,应被清澄殷浩忠贞,宜蒙褒显是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
恶直丑正,其徒实繁,虽仰恃圣主钦明之度,俯赖明公爱物之隆,而交至之患,实有无赖。
下官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正以国体宜明,不应稍计强弱
与浩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
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每观载籍志士仁人发中心任直道而行者,有怀阳愚负情从者所用虽异,而并传后世
比干三仁之中,箕子名贤之首。
后人用舍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系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胫胫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世人云下正直,能犯艰难,斯谈实过。
下官主上圣明明公虚己思求格言,必不使尽忠之臣,屈于邪枉之门也。
是以敢献愚诚,布之执事,岂与昔人拟其轻重邪!
亦以臣之事君,惟思尽忠而已不应复计利钝,事不允心则谠言悟主,义感于情则陈辞靡悔。
怀情藏意,蕴而不言,此乃古人所以得罪明君明君所以致法群下者也。
桓温事迹,布在天朝逆顺之情,暴之四海在三臣子,情岂或异!
凡厥黔首,谁独无心
举朝嘿嘿未有言者是以顿笔案气,不敢多云
桓温于亡祖,虽其意难测,求之于事,止免黜耳,非有至怨也。
亡父为温吏,推之情礼,义兼他人
所以每怀愤发,痛若身首者,明公有以寻之,王珣以下官议殷浩谥,不宜暴扬桓温之恶。
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托以废黜昏暗建立圣明,自谓此事足以明其忠贞之节,明公试复以一事观之。
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自己出。
德言之,周公大圣,以年言之,成王幼弱,犹复遽避君位复子明辟
汉之霍光大勋赫然孝宣年未二十,亦反万机
故能君臣俱隆,道迈千岁
忠为社稷,诚存本朝便当仰遵二公,式是令矩,何不奉还万机退守藩屏
方提勒公王,匡总朝廷,岂为先帝幼弱未可亲政邪?
将德桓温不能听政邪?
逼胁袁宏使作九锡备物光赫,其文具存朝廷畏怖莫不景从,惟谢安王坦之死守之,故得稽留耳。
会上天降怒,奸恶自亡,社稷危而复灵命坠而复构。
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
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欲待谁?
王统物,必明其典诰贻厥孙谋,故令问休嘉千岁承风
明公远览殷周,近察汉魏,虑其所以危,求其所如此而已(《晋书·范弘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