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安般守意经序 东晋 · 谢敷
 出处:全晋文
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涯,若狂夫之无所丽;
爱恶充心,耽昏无节,若夷狄之无君。
矣哉
之无像,寻之无朕,则豪末不足以喻其细。
矣哉
偾蹻惚悦,煦匝宇宙,则奔电不足比其速。
是以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念,必响报生死(句有脱误。)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三界倒见之徒,溺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悯开示慧路,防其终凶之源渐,塞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要径,泯生灭冥寂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逸足,防七识洪流,故曰守意也。
若乃制伏粗垢,拂划漏结者,亦有望见乐之士,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禅寂,乘静泊祯祥,纳色天嘉祚
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罗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著乘。
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
菩萨者,深达有本,畅因缘无。
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
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
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
住理而有非所缚,非缚故无无所脱。
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
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弛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划矣。
然则耘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
莹划非以为镜,镜净照明
开士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玄冥矣。
肇自发心,悲盟弘普,秉权积德,忘期安众,众虽济而莫脱,将废知而去筌矣。
是谓菩萨不灭取证也。
三乘虽同假禅静,至于建志厥初,各有攸归,故学者宜恢心宏模,植栽于始也。
汉之季世,有舍家开士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也。
荣辱浮寄齐死生乎一贯,遂脱屣万乘,抱玄德游化演道教以发矇,表神变以源之。
于时俊乂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麟介之赴虬蔡矣。
博综殊俗,善众国音传授斯经,变为晋文其所译出,百馀万言,揬畅幽赜渊玄难测,此安般典,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精众行具举,学之先要,孰逾者乎。
行者凝神反朴道济无外,而不循斯法者,何异刖夫之陟太山,无翅而图升虚乎?
释迦如来妙慧足于曩劫,历无数潜化至于众生运会圆满告成,而犹现行六年以为教端者,诚以镇一纷邪?
莫尚兹也。
由是而观,可不务欤。
染习沈冥,积罪历劫,生与佛乖,弗睹神化,虽以微祚,得禀遗典,而情想繁芜道根未固,仰欣圣轨未一暂履,夕惕战惧,惄焉如捣。
是以诚心讽习,以钟识习,每遭明睿,辄咨疑滞,然冥宗己远,义训小殊,乃采集英彦,戢而载焉。
虽粗闻大要,未悟者众,于是复率愚思,推检诸数,寻求明证,遂相继续,撰为注义,并抄撮大安修行诸经,事相应者,引而之,或以隐显相从,差简搜寻之烦。
经道弘深,既非愚浅所能裁衷,又辞意鄙拙,万不畅一,祗增理秽,敢云足以阐融妙旨乎。
实欲私记所识,以备遗忘而已耳。
傥有览者,愿亮不逮,正其愚谬(《释藏迹》六,《出三藏记集》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