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比丘大戒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
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关要也;
戒者,断三恶干将也;
禅者,绝分散利器也;
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
具此三者,于取道何有也?
夫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莫不始戒以为基址也。
何者
戒虽检形,形乃百行舟舆也,须臾不矜不庄,则伤戒之心入矣。
伤戒之心入,而后欲求不入三恶道,未所前闻也。
如来举为三藏之首也。
外国重律,每寺立持律日月相说戒说戒之日,终夜达晓,讽乎切教,以相维摄,犯律必弹,如鹰隼逐鸟雀也。
大法东流,其日未远,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乏译人考校者鲜,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余昔在邺,少习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此
至岁在鹑火,自襄阳关右见外国道昙摩侍讽《阿毗昙》,于律特善,遂令凉州沙门竺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常笔受,径夏渐冬,其文乃讫。
考前常行世戒,其谬多矣,或殊失旨,或粗举意
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
而今戒规与同犹如合符出门应辙也,然后乃知淡乎无味,乃直道味也。
而嫌其丁宁,文多反复称即命慧常,令斥重去复。
常乃避席谓:“大不宜尔!
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举止也。
戒乃径广长舌相三达心制八辈圣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
外国持律事实尔。
此土《尚书》,及与《河》《洛》,其文朴质无敢措手,明祗先王法言而慎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方言乎?
恐失四依不严之教也。
与其巧便,宁守雅正
译梵为秦,东教之士,犹或非之,愿不刊削,以从饰也”。
众咸称善。
于是案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前出戒十三事中,起室与檀越议,三十事中至大姓家及绮红锦绣衣七因缘法如斯之比,失旨多矣。
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言者,宜详揽焉。
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萄酒被水者也。
外国云戒有七篇,而前出戒皆八篇
今戒七悔过,后曰尸叉罽赖尼,尸叉罽赖尼有百七事明也。
如斯七篇矣。
又侍尸叉罽赖尼有百一十事,余嫌其多。
侍曰:“我持律口受十事一记无长也”。
寻僧纯在丘慈国佛陀舌弥许得比丘尼大戒来,出之正与侍同,百有一十尔,乃知其审不多也。
然则比丘不止二百五十,阿夷不止五百也(《释藏》百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