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波牟提陀,晋曰一住
维摩罗,晋曰二住。
波披迦罗,晋曰三住
阿至摸,晋曰四住。
头暗邪,晋曰五住
头罗迦摩,晋曰七住
遮罗,晋曰八住。
抄头摩提,晋曰九住。
昙摩弥迦,晋曰十住
渐备经,晋曰十住名。
第一住名悦豫第二住名离垢第三住名兴光,第四住名辉耀第五住名难胜第六名目前,第七住玄妙第八住名不动,第九住名善哉意,第十住法雨,渐备经十住行。
第一住令亡,第二住说戒行第三住说十二门通事,第四住说三十七品事第五住说四谛事,第六住说十二因缘事,第七住权智事,第八住说神足变化事,第九住说神足教化事,第十住亦说神足教化事,渐备经护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经有五卷五万馀言,第一卷一住事,今无此一卷,今现有二住以下十住十品
渐备经十住,与本业大品异,说事委悉本业大品不知何以曀于凉州
凉州道士释教竺法彦义,斯二道士,并皆博学,以经法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亦不闻其有所说
始知博闻之难,为人兴显经,且亦是大经说事广大义理幽深乃是众经之美望,辞叙茂赡,真有奇闻
而帛法巨亦是博学道士,昔邺中亦与周旋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不闻其言,博闻强记信难。
有护公出《须赖经》,虽不见,恒闻彦说之,张天锡出《首楞严》,故当应委于先者。
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沙门法护在长安市西寺中出《渐备经》,手执梵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
寻其馀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
夫诸方等无生三昧经,类多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
大品出来,虽数十年,先出诸公,略不综习不解诸公何以尔。
诸公才明过人,当能留心思研,心以为业者故当极有所得
先出诸公,故恨太简,于文句殊多可恨
大品顷来东西讲习,无不以为业,于文句不同,觉其转深,但才分有限思寻有极幽旨(案有脱误非短思所尽,然文句故可力为,方欲研之,穷此一生,冀有微补。
渐备经恨不得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
渐备所说位分众行,各有阶级目下殊异于众经,方欲根研寻之,如今茫茫,犹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说。
或有因缘,信使君不可不作意(案有脱误。),尽寻求之理,大品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
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于世。
寻出经时乃在长安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
吾往在河北,唯见一卷,经后记十七章年号日月,亦与此记同,但不记处所所以为异。
然出经时,人云聂承远笔受,帛元信沙门法度,此人皆长安人也。
以此推之,略当必在长安出此经。
梵本亦言,于阗沙门多罗所斋来也,此同如慧常等凉州来疏,正似凉州出,未详其故。
或乃护公在长安时,经未流宣,唯持至凉州未能乃详审
泰元元年岁在内子五月二十四日,此经达襄阳,释慧常以酉年因此经寄牙市人康儿,展转长安长安安法华遣人送至牙市牙市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
襄阳时齐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
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
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
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襄阳
《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住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
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
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至信,因之勿零落(《释藏迹》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