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修行不净观经序 南朝宋 · 释慧观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三
夫禅典之妙,盖是三乘之所游;
迷悟惑者,托幽途以启真城。
三业之固宅,广六度以澄神,散结贼于旷野,研四变游心,焰三慧为炬明,浪中源以殊分。
金刚戟以练魔定慧相和,以测真如
是智依定则痴妄亏而霄落,定由智则七渊湛然而清。
清融九服,则玄庭有阶,阶级相乘,则炉冶妙义之本。
本之有方寻根传训,则冥一俱当。
利钝有殊,济苦一量
契会同趣,则圣性同照。
圣性同照,则累患永辽。
故知禅智为出世妙术实际之义标也。
夫禅智之为道言约理备,究析中道对治万法善恶相乘,迭转孰止,互有废兴,馆窥匠彻,略位其宗,以揆大方异世同文
上圣慈悲之主,留法藏千载,示三乘轨辙知会通之至阶。
汰粗蚌于曩劫,曲成众艳之灵蠙,密典相传至今,接有缘以八背。
未始失其会,随机犹掌回,所谓澹智常寂,而不失照。
万机寂化一用,故能穷诸法宝拟想玄扉
游志妙极,蹑神光无间者哉。
典要密,宜对之有宗
若漏根源,则枝寻不全
群盲失旨,则上慢幽昏可不惧乎?
若能审其本根,冥训道成,实观会古,则万境齐明冲途豁尔而融,体玄象于无形
然后凡圣异流心行无边
弃本寻条之士,各以升降小异,俱会其宗。
遂迷穴见隅,变其津途,昏游长夜,永与理隔,不亦哀哉
自顷来禅,训实鲜)得其中,每以殊形难保,迁动不常,便启诚三宝搜求玄要,依四百论,扣其关旨。
会遇西来宗匠综习大法,寻本至终,冥隅一开千载之下,优昙再隆,可不欣乎?
遂乃推究高宗承嗣之范,云佛涅盘后,阿难曲奉圣旨流行千载,先与同弟子田地,摩田地传与舍那婆。
斯此三应真大愿弘覆,冥构于昔。
神超事外,慈在宁济潜行救物,偶会无差。
在世时,有外学五通仙人往至佛所,请求出家,乘俗高胜,志存远寄便言若我入道智慧辨才,与身子等者。
尔乃当于至尊法中修习梵行
佛知其本根,于后百年,当弘大事,便答仙人
汝今出家智慧浅薄不及身子仙人即退。
百年中,其人出世,奇识博达遇物开悟,遂出家学道,寻得应真
三明内照六通远振,辩才无碍,摧诸异论
所度人众,其量无边于诸法藏,开托教文。
诸贤遂见,乃有五部之异。
是化运有方,开彻有期五部既举,则深浅殊风,遂有支派之别,既有其别,可不究本,详而后学邪。
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
二人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馀年,弟子去世二十馀年,昙摩多罗菩萨佛陀斯那俱共咨得高胜宣行法本
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
有于来者亲从受法教诲,见其涅槃,其涅盘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
入道之徒,具有七百。
富若罗所训为教师十五六人如今西域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悯此旃彤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
流至东州,亦欲使了其真伪,途无乱辙,成无虚构,必加厚益。
斯经所云:开四色为分界,一色无量宗归部律,则发趣果然,其犹朝阳晖首,万类影旋,师子震吼,则众兽伏焉。
圣王轮宝,诸雄悚然,览斯法界廓清虚津。
入有不惑,处无不沈。
自非道起群方智鉴玄中,孰能立无言之辩,于灵沼之渊,寄言述于先觉之林,可谓无名于所名,而物无不名
无形于所形,而物无不形无事所事,而物无不事者哉(《释藏》迹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