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注解大品经序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机事未形六画得其悔吝玄象既运,九章测其盈虚,斯则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遁其变通
至如摩诃般若波罗密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论,此乃菩萨正行道场直路还源真法,出要之上首本来不然毕竟空寂,寄大不能显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机其通,借岸不能其实,若谈一相,事绝百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乃可无德而称,以无名相,作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
顷者学徒罕有尊重
或时闻听不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有徵,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于世,实由虚己情少怀疑者多,虚己少,则是我之见深,怀疑多,则横构之虑繁。
然则繁虑纷纭不出四种,一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为硕诀。
二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华以为盛难。
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若,即声闻法。
四谓此经是阶级行,于渐教中,第二时说,旧义如斯,乃无是非
较略四意粗言所怀,涅槃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四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
法华会三以归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为乘体。
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
无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乘体,无生于戏论,竟何三之可会。
所谓百花异色,其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今复开五意,以增所疑,一,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
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提
四,三乘欲住欲证,不离是忍。
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
于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其色,珉玉等价
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解,弄丸自息。
第二时,是亦不然
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复过于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时
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可数量拘?
宁可以次第求?
始于道树终于双林初中后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
论言须菩提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渐渐当作佛。
又闻阿乃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当作佛。
是故今问为毕定。
为不毕定,以此而言,去之弥远、夫学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休何义说
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得共贯
一切圣人,以无为法
三乘入空,其行各异,声闻以坏缘观,观生灭空,缘觉因缘观,观法性空菩萨无生观,观毕竟空。
此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以力争
欲及弱丧,去斯何适
大宝不取,遇深经而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于宅中,独姥掩目道上,此乃惑行之常性迷途恒心
好龙而观画,爱象而玩迹,荆山可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兔马,论喻鹿犀,俱以一象,配成三兽,用渡河以测境,因围鹿以验智,格得空之浅深,量相心之厚薄悬镜在前,无待耳识离娄既睇,岂劳相者
若无不思议之理,岂有不思议之事?
瑞光于三千,集奇莲于十方,变金色大地,严华台于虚空,表舌相之不虚,证般若真实所以龙树道安童寿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以殆庶救时莫不服膺上法,如说修行
况于细人可离斯哉?
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载,始于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开源弥天导江鸠摩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校可谓详矣。
龙树菩萨,著大智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宝藏智慧沧海
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
朕以听览馀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
灵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探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
此外或捃关河旧义。
依先故语时复间出,以相显发
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
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往听受,似有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
仁王般若具书名部,世既以疑经,今则置而不论
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
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之说,多者十万偈,少者六百偈,略出四种,而不列名
论言般若部党,有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
此士别有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
不具得经名,复不悉时之前后,若以臆断,易致讥嫌,此非义要,请俟多闻
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终,中品所以累教,未章所以三属,义备后释,不复详言
设乃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险远翘心逖听澍意希夷,冀迟玄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一言,甘歃血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龙宫神珠宝台金牒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布塔寺充牣目前岂可不伏受持虚怀钻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覆,更无他道。
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宁得同日语优劣
率书所得,惧增来过,明达后进,幸依法(《释藏》迹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