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高僧传 其九 经师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篇章之作,盖欲伸畅怀抱褒述情志
咏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辞韵相属
故《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也。
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
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
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
奏歌金石,则谓之以为乐;
赞法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
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
如听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怀诸天欢喜
是以般遮弦歌石室,请开甘露之初门,净居舞颂于双林奉报一化恩德
其间随时赞咏,亦在处成音
至如亿耳细声于宵夜提婆飏响于梵宫
或令无相之旨,奏于篪笛之上,或使本行之音,宣于竽瑟之下。
并皆抑扬通感,佛所称赞,故《咸池》《韵武》,无以匹其工,《激楚》《梁尘》,无以较其妙。
自大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
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
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
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
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
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
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
传声则三千有馀,在契则四十有二。
其后帛桥、支龠,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古声,所存止一千而已
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乃绝。
时有传者,并皆讹废。
逮宋齐之间,有昙迁僧辩太傅文宣等,并殷勤嗟咏曲意音律撰集异同斟酌科例,存仿旧法,正可三百馀声。
自兹厥后声多散落
人人致意补缀不同
所以师师异法,家家各制。
皆由昧乎声旨,莫以裁正
音乐感动自古而然。
是经玄师梵唱赤鹰爱而不移
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
昙凭动韵,犹令象马蜷跼;
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
量人虽复浅深,筹感抑亦次焉。
故夔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韵九成,则凤凰来仪
鸟兽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
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
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故经言,以微妙歌叹佛德,斯之谓也。
顷世学者,裁得首尾馀声,便言擅名当世
经文起尽曾不措怀
破句全声,或分文以足韵。
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
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
使夫八真明珠,未掩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
若能精达经旨,洞晓音律
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叠娇弄。
动韵则揄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
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
壮而不猛,凝而不滞
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
足以超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
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
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
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
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
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
始著《太子颂》及《睒颂》等,因为之制声。
吐纳抑扬,并法神授
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不存
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馀则也。
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
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
爰至晋世,有生法师,初传觅历。
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
公所六言,即大慈哀悯一契于今时有作者
近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于晋阳,今之面如满月是也
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
后人继作,多所讹漏
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校。
畴昔成规,殆无遗一。
惜哉,此既同是声例,故备之论末(《高僧传》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