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因明注解破义图序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盖闻一消一息范围天地之仪。
大哉至哉。变通爻画之纪。
理则未宏于方外。事乃犹拘于域中
浑元而莫知。穷阴阳而不测
岂闻象系之表。犹开八正之门。
形器之先。更宏二智之教者也。
故能运空有双照冥真俗而两夷。
六度爱河驾三车于大宅
知法王法力。超群生而自在
自觉觉人。摧众魔而独悟
业运将启。乃雷震电耀
化缘斯极。亦火灭薪尽
观其应迹。若有去来
察此真常本无生住。
但以宏济之道。有缘斯应。
天祚明德无远不臻
是以萌蒂畴昔神光见于曩时
祥瑞有归。净土咸叹于兹日。
伏惟皇唐之有天下也。运金轮而临四有。
璿极而抚万方。耀慧日六天
法云十地。西越流沙
遂荒妙乐之地。东渐于海。
奄有欢喜之都。振声教无边
通车书于有顷。遂使百亿须弥
既咸颁于望秩。三千法界
亦共沐于皇风。故令五印度国。
荒服槁街。十八韦陀
梵文秘府。乃有三藏奘法师者。
所谓当今能仁也。聪慧夙成
该览宏赡德业纯粹
律禁翘勤。实三宝栋梁
四众纲纪者也。每以释教东迁
为日已久。或恐邪正杂扰
水乳不分若不稽实相于迦维
验真交于摩竭何以决定之藏。
毕竟之宗者乎。幸逢二仪交泰
四海无尘。遂得拂衣元漠。
振锡葱岭不由味于蒟酱
直路夷通。岂藉佩于杜衡
遥途近易于是穷源河于西域
河水东维。采贝叶鹫山
金文鹤树。所历诸国。
百有馀都。所获经论
向七百部。并传以藩驿。
聿归上京。因得面奉圣颜
对扬宗极。此因明论者。
即是三藏所获梵本内之一部也。理则包括三乘
事乃牢笼百法研机空有之际。
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宏。
文微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其奥。
之者数载不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
是以先事翻译。其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觉法师等。
并以神机昭晰志业兼该
精习群经。多所通悟
皆蒙别敕。追赴法筵
遂得函丈请益。执卷承旨
三藏既善宣法要。妙尽幽深
泰法师等是以各录所闻。为之义疏
诠表既定。方拟流通
无缘之徒。多未闻见。
复有栖元法师者。乃是才之幼少之旧也。
栖遁嵩岳。尝枉步山门
筮仕上京。犹曲眷于穷巷
自蒙修摄。三十馀年。
忉怛之诚。二难具尽。
法师节操精洁戒行冰霜
学既昭达一乘。身乃□局于十诵
才既睹其清苦。时以开遮折之
以内不同。行已各异。
言戏之间。是非锋起
师乃从容谓才曰。檀越研味六经
探赜百氏。推阴阳愆伏
律吕忽微。又闻生平未见太元
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
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限之心。
逢事即欲穿凿。但以佛法元妙
量谓未与彼同。虽复强学推寻
恐非措心之所。何因今将内论。
翻用见讥者乎。法师后逢因明创行
义趣幽隐是以先写一通
故将见遗。仍附书云
此论极难。深究元妙
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
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
其论既近至中夏才实之前闻。
耻于被试。不知为复
强加披阅于是依极成而探义深。
比量而求微旨反覆再三
薄识宗趣。后复借得诸法师三家义疏
更加究习。然以诸法师虽复序致众富。
文理会通既以执见参差
所说自相矛盾。义既同三藏
岂合更开二门。但由衅发萧墙
故容外侮窥测。然佛以一音演说
亦许随类各解。何必独简白衣
不为众生之例。才以公务之馀。
辄为斯注。至于法师所说
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
立而破之。分为上中下卷。
号曰破注解其间墨书者。
即是论之本文朱书者。
以存师等旧说。其下墨书注者。
是才今之新撰。用决师等前议
凡有四十馀条自郐已下。
犹未具录。至于文理隐伏稍难见者。
乃画为义图。共相比较
仍更别撰一方大图。独存才之近注。
论既外无人解。无处道听途说
若言生而知之固非才之望也。
然以学无再请。尚曰传灯
闻一知十。方称殆庶
况乎生平不见率尔辄事含毫
今既不由师资注解能无纰紊。
闻雪山夜义说生灭法。邱井野兽未曾有。
苟令所言合理。尚得天归敬
才之所注。庶几于兹
法师等若能忘狐鬼微陋。思句味之可尊。
择善而从。不简真俗
此则如来之道。不坠于地。
之者众。何常之有。
必以心未忘于人我。义不察是非
才亦扣其两端。犹拟质三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