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包五行传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传曰。五行者。阴阳之精气。造化之本源。德赞三才。功济万物。在乎天也。谓之五星。据乎地也。谓之五岳行于人也。谓之五材。若天无五星。则辰宿错灭。地无五岳。则山泽崩竭。人无五材。则性命剿绝。故知天以五星为政。地以五岳为镇。人以五材为用。三正之立。五行所成也。人者。上禀五星之气。下居五岳之分。中受五材之助。故天地之閒。惟人最灵。则知人者五行之瑞。五行之秀。是以包五藏。蕴五神。全五体。备五事。合而行之。有五德。皆本于五行。然则色不以五行。虽有离娄之明。不能定其文彩。声不以五行。虽有师旷之聪。不能定其音律。味不以五行。虽有俞跗之术。不能定其性命。气不以五行。虽有老聃之道。不能定其嘘吸。言不以五行。虽有尼父之德。不能定其词理。历数不以五行。虽有重黎之算。不能守其叙。阴阳不以五行。虽有牺炎之圣。不能定其吉凶。万物无不由五行以定。包者定也。定之为义博矣哉。夫不定而视。则五色乱于目矣。不定而听。则五音乱于耳矣。不定而食。则五味乱于口矣。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鼻不定而吸。则不能理五气。心不定而语。则不能敷五教。志不定而行。则不能修五德。身不定而动。则不能用五事。夫有一不定。则人不畏。有一不定。则人不信。是以君子定其目而后视。定其耳而后听。定其味而后食。定其气而后吸。定其心而后语。定其志而后行。定其身而后动。定其数而后算。定其意而后占。故无失矣。夫至人不占者。何以其定也。占者所以定美恶。至人无恶。占者所以定吉凶。至人无凶。占者所以定休咎。至人无咎。占者所以定嫌疑。至人无疑。夫惟定矣。又何假于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