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茅山白鹤庙 唐 · 柳识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茅山。旧句曲也。
本记云。内有灵府。
空通五岳。其外山形似匕。
因名为句曲。有轩辕鼎湖之后。
世多近智。渐闇真有。
故金阙玉清大圣至神之事。真灵时阐于人閒。
以彰道妙。则汉元帝世有茅君。
积袭道德。来受仙任。
游内统外。泽加幽显。
邦人瞻戴。因改为茅山
元教既溥。二弟亦此山得道。
三峰是三君驻云鹤之所。备详传记。
至明帝永平二年。诏敕修崇其庙。
后代相承。罔敢或替。
我国家统承真冑。宗奉至教。
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于山之西偏制置祠宇。
道士三人。以修时醮。
列在祀典。夫庙享功德。
显然殊致。以道而言。
则天地之外。亦有覆载。
阴阳之外。亦有生化。
斯乃虚而有象。运而无形。
盖显为皇王师范。道之形器也。
隐为真灵变化。道之精微也。
体虽隐显。心则感通。
有无交畅。化乃大备。
初真人既受羽节。留二弟于句曲而谓之曰。
吾今去便有局任。不得数相往来。
要当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邀师携友以来游。盼有好道者
待我于是乎。吾自当科之。
有以相教。则法之本也。
内习精真冲寂。外行廉清仁惠。
每岁春冬。皆有数千人。
洁诚洗念。来朝此山。
自汉至今。宇宙閒潜修精感。
转相化诱。其可胜纪乎。
若然者。我真人元功圣德。
阴骘妙用。岂言能尽欤。
夫学道则所见无有不忘。得道则所忘无有不在。
多泯迹于常。或标灵引类。
不显定一理。始曰无方之用。
孰知终极。是知圣人情忘爱存。
慈劝不已。益见道之至也。
真人昔将轻举。俯视六合。
虚徐翔翱。于是䌽云自异。
灵鹤自至者。亦如天之运行。
日月为照。星辰为曜。
则日月星辰。为天地光大之用。
天岂有之。自是真富也。
䌽云灵鹤。为真圣升虚之用。
圣岂待之。自是真贵也。
世之贤士。高位济俗。
乃无意于车舆。道之真仙。
孕元育化。宁有意于云鹤。
庙者。亦如人召伯而爱甘棠也。
道士容行延生法成韦崇珣等。经营修奉。
岁月久矣。愿刻金石。
以志于山。唐大历十三年岁戊午三月十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