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为人上宰相书805年2月19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二月十九日某官某乙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
书曰。古人云。
以水投石。至难也。
某以为未甚难也。以卑千尊。
以贱合贵。斯为难矣。
何者。夫尊贵人之心。
坚也强也不转也。甚于石焉。
卑贱人之心。柔也弱也自下也。
甚于水焉。则合之难也。
岂不甚于投石哉。然则自古及今
往往有合者。又何哉
此盖以心遇心。以道济道故也。
苟心相见。道相通
则水反为石。石反为水。
则其合之易也。又甚以石投水焉。
何者。石之投水也。
犹触之有声。受之有波。
心道之相得也。则贵者不知其贵也。
贱者不知其贱也。当其冥同䜣合之际。
吻然而已矣。其合之易也。
岂不甚于投水哉。噫。
厥道废坠不行于代久矣
故贵者自贵耳。贱者自贱耳。
同心同道。不求相合也。
今某之心。与相公之心。
愚智不侔也。今某之道。
相公之道。小大不伦也。
矧又尊卑贵贱之势相悬。如石焉。
如水焉。而欲强难为至易。
无乃不可乎。然则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有由也。伏以相公方今裁成之道。
具瞻之初。窃希变天下水石之心。
相公始也。通天贵贱之道。
自某始也。不然者。
夫岂不自知狂进妄动哉。伏望少留听而毕辞焉。
幸甚幸甚。某伏观先皇帝之知遇相公也。
虽古君臣道合者。无以加也。
然竟不与大位。不授大权
不尽相公道者何哉识者以为先皇父子孝慈之间。
亦古未有也。盖先皇所以辄以知人之明用贤功致理之德。
以留赐今上也。亦犹太宗李绩而使高宗宠用之也。
今上谅阴而特用也。相公郎官特拜也。
推此二者。有以见识者之言信矣。
斯则先皇知遇之恩贻燕之念。
今上速用之旨。倚赖之诚。
相公宠擢之荣。托寄之重。
国朝以来。三者兼之
甚鲜矣。故某窃惟相公拜命以来八九日。
食不暇饱。得寝不暇安。
行则𢥠然。居则惕然
所以先皇之知。副今上之用。
天下之望哉。某窃以为必然矣。
况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洪业
虽物不改旧。而令宜布新
是以百辟倾心慺慺然以待主上之政也。
万姓注目专专然以望主上之令也。
四夷侧耳禺禺然以听主上之风也。
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待其政者。
勤惰邪正其中焉。望其令者。
忧喜亲疏其中焉。听其风者。
畏侮动静其中焉。而将来理乱之根。
安危之源。尽在于三者之中矣。
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
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
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
尝闻于师焉。曰天子之耳。
待宰相之而后聪也。天子之目。
待宰相之而后明也。天子心识
待宰相之心识而后圣神也。宰相之耳。
天下之耳而后聪也。宰相之目。
天下之目而后明也。宰相之心识
天下心识而后启发圣神也。然则下取天下耳目心识
以为天子聪明神圣者。此宰相之本职也。
而为匡辅缉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两耳听之。
两目视之一心思之。
朝廷得失。岂尽知见乎。
不尽也。而况天下得失乎。
相之耳目聪明乎。必未也。
而况于上以为天子聪明圣神乎。然则天下聪明心识
取之岂无其道耶。必有也。
在乎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耳。
噫。自开元以来
斯道寖衰。鲜能行者
贞元以来。斯道寖微
鲜能知者。岂惟不知乎。
不行乎。又将背古道而驰者也。
何也。古者宰相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
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为务。
则不宾客而已矣。古者宰相开閤为名。
今则锁其第门而已矣。致使天下聪明
委弃草木中焉。天下心识
沈没泥土间焉。则天下聪明心识。
万分之中。宰相何尝取得一分哉。
是故益崇而谤益厚。岁弥久而愧弥深。
至乃上负主恩。下敛人怨。
行止寝食。自有惭色者。
岂非不得天下聪明心识所致耶。然则宰相者。
得不思易其辙乎。是以聪明损于上。
正直销于下。畏忌慎默道长
公议忠谠路塞。朝无敢言之士。
无执咎之臣。自国及家。
寖以成弊。故父训其子曰。
无介直以立仇敌。兄教其弟曰。
无方正以贾悔尤先达者用以养身
后进者资而取仕。日引月长
炽然成风识者腹非不言
愚者心竞而是效。至使天下有目者如瞽也。
有耳者如聋也。有口者如含锋刃也。
如此。则上之得失
下之利病。虽欲匡救
何由知之。嗟乎
自古以来。斯道之弊。
恐未甚于今日也。然则宰相者。
得不思变其风乎。是以慎忌积于中。
政事废于表。因循苟且之心作。
强毅久大之性亏。反谓率职而举者不达于时宜。
当官行者不通事变。故殿最之书虽具而不实
黜陟之法虽备而不行欲望恶者惩。
善者劝。或恐难矣。
古之善为宰相者。岂尽得贤而用之乎。
岂尽知不肖而去之乎。盖在于秉钧轴之枢。
刀尺之要。刬邪为正。
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
不谓善之尽有。能使恶之必改。
不谓恶之尽无。成此功者无他
惩劝所致耳。然则宰相者。
得不思提其纲。使偫目皆自张乎。
是以惩劝于此。则贤能乏于彼。
岳镇阙而不知所取。台省空而不知所求。
今则尚书六司之官暨于百执事者。大凡要剧者多虚其位。
閒散者咸备其官。或曰
所以难其人重其禄也。嗟呼
徒知难其人而阙之。不知邦政日归下吏也。
知重其禄而爱之不知稍食日费冗员也。
损益利害岂不明哉。
古之善为宰相者。虚其怀。
直其气。苟有举一言者。
从而索之。苟有荐一善者。
必随而用之。然后明察否臧
精考真伪得人行进贤之赏。
谬举者坐不当之辜。自然轮辕相求
关梁相保。故才无乏用
国无废官岂可疑所举之未精。
而反失其善。重所仕而不苟
而反废其官。与其废官
宁其虚授与其失善
宁其谬升。但在乎明覈是非
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
当自辨焉。然则宰相者。
得不思振其领。使众髦皆举乎。
是以庶政阙于内。则庶事斁于外。
至使天下户口日耗天下士马日滋
游手道途市井者不知归托足军籍释流不知反。
计数之吏日进聚敛之法日兴
田畴不辟麦禾之赋日增桑麻不加布帛之价日贱。
吏部士人多而官员少。奸滥日生
诸使课利少而羡馀多。侵削日甚
举一知十。可胜言哉。
况今方域未甚安。边陲未甚静。
水旱之灾不戒兵戎之动无期
然则宰相者。得不将来之安。
既往之败乎。若相公用天下之目观而救之。
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下之心图而济之。
夫岂无最长之策乎。策之最长者
见之最远者。在相公鉴而取之。
诚而行之而已。取之也。
行之也。今其时乎。
时之为用大矣哉古者圣贤
有其才无其位。不能行其道也。
有其才有其位无其时。亦不能行其道也。
必待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然后能行其道焉。
某窃见相公曩时制策对中。论风化浇淳之源。
明天交感之道。陈兵灾救疗之术。
可谓有其才矣。又伏见今月十一日制词云。
其代予言。允属良弼
必能形四方之风。成天下之务。
可谓其时矣。今相公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
行道由已。而由道乎哉
某又闻一往不可追者时也。故圣贤甚惜焉。
方今天下之目。以观主上之作为也。
天下之耳。以听相公举措也。
如此。则相公一言
不终日而必闻于朝野主上一令
浃辰而必达于华夷。盖主上百辟万姓四夷之时。
在于此时矣。相公人望天工报国之恩。
正在于今日矣。或者曰。
君臣之道至大也。可以渐合。
不可以速合也。天下之化至大也。
可以渐行不可以速行也。
贤人事业至大也。行之可以枉尺而直寻也。
某以为殆不然矣。夫时之变事之宜。
间不容息也。先之则太过
后之则不及。故时未至。
圣贤进而求。时既来。
圣贤不退而让。盖得之则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
失之则不啻乎事倍而功半也。嗟乎
或者徒知渐合其道。而不知启沃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渐行其化。而不知燮理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枉尺而直寻。而不知易失于时
则难生于渐中。虽枉寻不能直尺矣。
近者宰相道不行化不成事业光明率由有志于渐中矣。
以前事明之。某尝闻太宗顾谓偫臣曰。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
当今大乱之后。将求致理
宁可造次而望乎。魏文贞曰。
不然。夫乱后易理
犹饥人易食也。若圣哲施化
人应如响。期月而可。
不为难三年成功
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
封德彝辈共非之曰。不可
三代以后。人渐浇讹
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
魏徵书生不识时务
信其虚说。必乱国家
于是太宗卒从文贞之言。力行不倦
三数年间天下大安
戎狄内附太宗曰。
惜哉不得使封德彝见之。斯则得其时行其道不取于渐之明效也。
况今日之天下。岂弊于武德天下乎。
相公事业。岂后于文贞事业乎。
在于疾行而已矣。所以主上践阼未及十日
宠命加于相公者。惜国家之时也。
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献于执事者。
相公之时也。夫欲行大道大功
贵其速也。盖明年不如今年
明日不如今日矣。故孔子曰。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此言时之难得而易失也。伏惟相公其时之易也而不失焉。
虑其渐之难也而不取焉。抑又闻济时者道也。
道者权也。权者宠也。
故得其位。不可一日无其权。
得其权。不可一日无其宠。
然则取权有术也。求宠有方也。
盖竭其力以举职。而权必自归
忘其身以徇公。而宠必自至。
权归宠至。然后能行其道焉。
伏惟相公之而不忽也。抑又闻不弃死马之骨者。
然后良骥得也不弃狂夫言者
然后嘉谟可闻也。苟某管见中有可取者。
俯而取之。苟刍言中有可采者。
俯而采之。则知之者必曰。
如某之见。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通达识之士。
得不比肩至乎。闻之者必曰。
如某之言。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謇谔敢言之士。
得不继踵而来乎。伏惟相公垂意焉。
天下之士幸甚。某游长安
十年矣。足不践相公之门。
不识相公之面。名不闻相公之耳。
相公视某何为者哉。岂非介者耶。
狷者耶。今一旦卒然以数千言尘渎执事者。
何为哉。实不自揆。
欲以区区闻见。裨相公聪明万分之一分也。
欲以天下憔悴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相公以为何如何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