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士之有志气而思富贵者。必能建功业。有志气而轻爵禄者。必能立名节。二者虽其志不同。然时危世乱。皆人君之所急也。何者。非好功业。不能以戡乱。非好名节。不能以死难。此其梗概也。好功业者。当理平之世。或能思乱。唯重名节者。理乱皆可以大任。平淡和雅。世所谓君子者。居平必不能急公理烦。遭难亦不能捐躯济危。可以羽仪朝廷。润色名教。如宗庙瑚琏。园林鸿鹄。虽不常为人用。而自然可贵也(原注世谓王刘之俦也)。然世亦有不拘小疵而能全大节者。如陈平背楚归汉。汉王疑其多心。令护诸将。又疑其受金。可谓不能以名节自固矣。及功成封侯。辞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汉高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其后竟诛诸吕以安刘氏。近日宰相上官仪。诗多浮艳。时人称为上官体。实为正人所病。及高宗之初。竟以谋废武后。心存王室。至于宗族受祸。郭代公。倜傥不羁之士也。少不以名节自检。当萧岑内难。保护睿宗。虽履危机。竟全臣节。则名节之间。不可以一概论也。陈平能不背魏无知。所以必不负汉王矣。今士之背本者。人君岂可保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