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水记 唐 · 张又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邱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元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抵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擢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𢋙口。水第四。苏州虎邱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庐州龙池山头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寘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万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劝勉。故记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