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历代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长生之术。遣使蓬莱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天下不通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一殿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灵观王屋天观。并不得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白衣。垂素发
金冠。现于襄武县
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帝问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帝位
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素衣
金冠。乘朱騣白马
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善行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神兵国家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令善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时果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仙人帛仲理故基也。及功毕。
帝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传言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奉仙观
后庆涌出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传位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帝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荐献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混元皇帝应现当管蜀州新津县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顶上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同秀丹凤门忽见紫云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入流沙之日。
一匮灵符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同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帝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放光
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灵昌殿。
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帝见灵符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灵符殿。
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
在城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道门威仪元裕城西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日帝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帝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朝元阁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妙宝真符
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帝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
遂命刻石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混元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所见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云霞之衣。
九凤之冠。坐方席。
宝盖。凭玉几
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
立侍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光天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混元之后
颁示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小山之前忽见崖壁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非人力图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天下
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亳州太清宫
日宫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二树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含章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仙踪在树。
累代祯祥可纪。近年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含章栖梧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诏帝房宗室李特道士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七寸四分一边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下土
至德升闻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赤光
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帝并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弟子始先生真经楼观之台。约后会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庭前灵篆申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灾害欲平。厚地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兵戈。永耀中兴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除官道士无为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延洪之代。修心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神仙苗裔
太上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公卿士庶
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