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日。趁晓将发。池吏引而南。逆走五里。至于三釜落。赏龙渊及瀑川。渊深无底。山左右皆大石。周视无罅隙。而其高数百尺。势抱龙渊如屏焉。瀑挂其上。屈折如奔龙之势者三四丈。仍直下数十丈。流沫飞珠之状。李谪仙庐山诗。已言之详。今不复论。其上数寻。即为中渊。渊仅十馀抱。而四面滑净。其状若剖大瓮。水渟其中。古今未有测其深浅者。中瀑落于此。亦不下二三丈。又其上数丈许。上渊在焉。渊之大不能七八抱。而深又加焉。瀑落四五丈。而两派相交如绳索焉。两边苔滑。人不敢着足。但望其深黑之色而已。未或近觌。统而言之。上中下三渊。其势相连。不甚相远。且并两畔青壁。全是一石。而孔窍之为三奇观。造物者意果难测识也。最下渊之底稍近右而横视。有穴其傍。有大爪痕。俗传神龙所着而游戏处云。又言时有电雾。每年接于朴渊。无乃两地神物。或与之往来耶。吁可怪也。余同两从兄书名于壁。仍记以诗 其一 清 · 李夏镇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六寓堂遗稿册三金刚途路记
水落诸天上,渊通九地幽。
一年秋八月,四海我三俦。
真境穷神秘,何人继此游。
潜龙亦解意,宿雾已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