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明堂议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臣伏寻前敕。
礼部尚书豆卢宽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
以为从昆崙道。
上层以祭天。
下层以布政
又寻后敕云。
为左右阁道。
登楼设祭。
臣谨按六艺偫书百家诸史。
皆名基上曰堂。
楼上曰观。
未闻台观重楼之上而有堂名。
孝经云。
宗祀文王于明堂。
不云明楼明观。
其义一也。
又明堂法天。
圣王示俭。
或有剪蒿为柱。
葺茅作盖。
虽复古今异制。
不可恒然。
犹依大典。
惟在朴素。
是以席惟稿秸。
器尚陶匏。
用茧栗以贵诚。
服大裘以训俭。
今若飞楼架回。
绮阁凌云。
考古之文。
实堪疑虑。
按郊祀志。
汉武明堂之制。
四面无壁。
上覆以
祭五帝于上座。
祀后土于下防。
臣以上座正谓基上。
下防惟是基下。
既云四面无壁。
未审伯庄以何知上层祭神。
下有五室。
汉武所为。
多用方士之说。
违经背正。
不可师祖。
豆卢宽等议云。
上层祭天。
下层布政
欲使人神位别。
事不相干。
臣以古者敬重大事。
与接神相似。
所以朝觐祭祀。
并皆在庙。
岂有楼上祭祖。
楼下视朝。
阁道升楼。
路便窄隘。
乘辇则接神不敬。
步陟则劳曳圣躬。
侍卫在傍。
百司供奉。
求之典诰。
全无此理。
臣非敢固执愚见。
以求已长。
伏以国之大典。
不可不慎。
乞以臣愚表下偫臣详议焉。
易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偫品。
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
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
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
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
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
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
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
非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
斯乃乾坤之大造。生灵之所益也。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
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
业资九圣。时历三古。
及秦亡金镜。未坠斯文。
汉理珠囊。重兴儒雅。
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
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
非有绝伦。惟魏世王辅嗣之注。
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
并传其学。河北学者。
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馀家。
皆辞尚虚元。义多浮诞。
原夫易理难穷。虽复元之又元。
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
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
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
既背其本。又违于注。
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
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
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
所历七辰。故云七月
今按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
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日始复。
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时。
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
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
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
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
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
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
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
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
遗迹可寻。辅嗣注之于前。
诸儒背之于后。考其义理。
其可通乎。又蛊卦云。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辅嗣注云。甲者创制之令。
又若汉世之时甲令乙令也。辅嗣又云。
令洽乃诛。故后之三日
又巽卦云。先庚三日
后庚三日辅嗣注云。
申命令谓之庚。辅嗣又云。
甲庚皆申命之谓也。诸儒同于郑氏之说。
以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
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
取其丁宁之义。王氏注意。
本不如此。而又不顾其注。
妄作异端。今既奉敕删定。
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
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
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徵。
文简。其理约。
寡而制众。变而能通。
仍恐鄙才短见。意未周尽。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太学助教臣赵乾叶等对共参议。详其可否。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给事郎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凡十有四卷。
庶望上裨圣道。下益将来。
故叙其大略。附之卷首尔
尚书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书者。
人君辞诰之典。
右史记言之策。
古之王者。
事总万机。
发号出令。
义非一揆。
或设教以驭下。
或展礼以事上。
或宣威以肃震曜。
或敷和而散风雨。
得之则百度惟贞。
失之则千里斯谬。
枢机之发。
荣辱之主。
丝纶之动。
不可不慎。
所以辞不苟出。
君举必书。
欲其昭法诫。
慎言行也。
其泉源所渐。
基于出震之君
黼藻斯彰。
郁乎如云之后。
勋华揖让而典谟起。
汤武革命而誓诰兴。
先君宣父
生于周末。
有至德而无至位。
修圣道以显圣人。
芟烦乱而剪浮词。
举宏纲而撮机要。
上断唐虞。
下终秦鲁。
时经五代
书总百篇。
采翡翠之羽毛。
拔犀象之牙角。
荆山之石。
所得者连城
穷汉水之滨。
所求者照乘。
巍巍荡荡。
无得而称。
郁郁纷纷。
于斯为盛。
斯乃前言往行。
足以垂法将来者也。
既乎七雄已战。
五精未聚。
儒雅与深阱同埋。
经典共积薪俱燎。
汉氏大济区宇。
广求遗逸。
采古文于金石。
得今书于齐鲁
其文则欧阳夏侯二家之所说。
蔡邕碑石刻之古文。
两汉亦所不行。
安国注之。
实遭巫蛊。
遂寝而不用。
历及魏晋
方始稍兴。
故马郑诸儒。
莫睹其学。
所注经传。
时或异同。
晋世皇甫谧独得其书。
载于帝纪。
其后传授
乃可详焉。
但古文经虽然早出。
晚始得行。
其辞富而备。
其义宏而雅。
故复而不厌。
久而愈亮。
江左学者。
咸悉祖焉。
近至隋初。
始流河朔
其为正义者。
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等。
其诸公旨趣。
多或因循帖释。
注文义皆浅略。
刘焯刘炫最为详雅。
织综经文。
穿凿孔穴。
诡其亲见。
彼前儒。
非险而更为险。
无义而更生义。
窃以古人言语。
惟在达情。
虽复时或取象。
不必辞皆有意。
若其言必托数。
经悉对文
斯乃鼓怒浪于平流。
震惊飙于静树。
使教者烦而多惑。
学者劳而少功。
过犹不及。
良为此也。
之烦杂。
就而删焉。
虽复微稍省要。
又好改张前义。
义更太略。
辞又过华。
虽为文笔之善。
乃非开奖之路。
义既无义。
文又非文。
欲使后生。
若为领袖
此乃之所失。
未为得也。
奉明敕。
考定是非。
谨罄庸愚。
竭所闻见。
览古今之传记。
质近代之异同。
存其是而去其非。
削其烦而增其简。
此非敢臆说。
必据旧闻。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门助教李子云等。
谨共铨叙。
至十六年。
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通直郎四门博士骁骑尉臣朱长才给事郎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儒林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
凡二十卷。
庶对扬于圣范。
冀有益于童稚。
略陈其事。
叙之云尔。
毛诗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诗者。
论功颂德之歌。
止僻防邪之训。
虽无为而自发。
乃有益于生灵。
六情静于中。
百物荡于外。
情缘物动。
物感情迁。
若政遇醇和。
则欢娱被于朝野。
时当墋黩。
亦怨刺形于咏歌。
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
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发诸情性。
谐于律吕。
故曰感天地。
动鬼神。
莫近于诗。
此乃诗之为用。
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
冥于自然。
喜怒之端。
非由人事。
故燕雀表啁噍之感。
鸾凤有歌舞之容。
然则诗理之先。
同夫开辟。
诗迹所用。
随运而移。
上皇道质。
故讽谕之情寡。
中古政繁。
亦讴歌之理切。
唐虞乃见其初。
牺轩莫测其始。
于后时经五代
篇有三千。
没而颂声寝。
陈灵兴而变风息。
先君宣父
正遗文。
缉其精华。
褫其烦重。
上从周始。
下暨鲁僖。
四百年间。
六诗备矣。
卜商阐其业。
雅颂与金石同和。
秦正燎其书。
简牍与烟尘共尽。
汉氏之初。
诗分为四。
申公腾芳于鄢郢。
毛诗光价河间
贯长卿传之于前。
郑康成笺之于后。
晋宋二萧之世。
其道大行。
齐魏两河之间。
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
全缓何允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
并聪颖特达。
文而又儒。
擢秀干于一时。
骋绝辔于千里。
固诸儒之所揖让。
日下之无双。
于其所作疏内。
特为殊绝。
今奉敕删定。
故据以为本。
等负恃才气。
轻鄙先达。
同其所异。
异其所同。
或应略而反详。
或宜详而更略。
准其绳墨。
差忒未免。
勘其会同。
时有颠踬。
今则削其所烦。
增其所简。
唯意存于曲直。
非有心于爱憎。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仕郎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
辨详得失。
至十六年。
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给事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耀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正。
凡为四十卷。
庶以对杨圣范。
垂训幼蒙。
故序其所见。
载之于卷首云尔。
礼记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礼者。
经天纬地。
本之则大一之初。
原始要终。
体之乃人情之欲。
夫人上资六气。
下乘四序。
赋清浊以醇醨
感阴阳而迁变。
故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
于是乎生。
动静爱恶之心。
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
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是以古先圣王。
鉴其若此。
欲保之以正直。
纳之于德义。
襄陵之浸。
修堤防以制之。
覂驾之马。
设衔策以驱之。
故乃上法圆象。
下参方载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然飞走之伦。
皆有怀于嗜欲。
则鸿荒之世。
非无心于性情。
燔黍则大享之滥觞。
土鼓乃云门之拳石。
冠冕饰于轩初。
玉帛朝于虞始。
夏商革命。
损益可知。
文武重光。
典章斯备。
洎乎姬旦负扆临朝。
述曲礼以节威仪。
制周礼而经邦国。
礼者体也履也。
郁郁乎文哉。
三百三千。
于斯为盛。
纲纪万事。
彫琢六情。
非彼日月。
照大明于寰宇。
类此松筠。
负贞心于霜雪。
顺之则宗祏固。
社稷宁。
君臣序。
朝廷正。
逆之则纪纲废。
政教烦。
阴阳错于上。
人神怨于下。
故曰人之所生。
礼为大也。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
辨君臣长幼之位。
是礼之时义大矣哉。
周昭王南征之后。
彝伦渐坏。
彗星东出之际。
宪章遂泯。
夫子虽定礼正乐。
颓纲暂理。
而国异家殊。
异端并作。
画蛇之说。
文擅于纵横。
非马之谈。
辩离于坚白。
暨乎道丧两楹。
义乖四术。
上自游夏之初。
下终秦汉之际。
其间岐涂诡说。
虽纷然竞起。
而馀风曩烈。
亦时或独存。
于是博物通人。
知今温古。
考前代之宪章。
参当时之得失。
是以所见。
各记旧闻。
错总鸠聚。
以类相附。
礼记之目。
于是乎在。
去圣逾远。
异端渐扇。
故大小二戴
共氏而分门。
王郑两家。
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
逮于周隋。
其传礼业者。
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
南人有贺循贺玚庾蔚崔灵恩沈重宣皇甫侃等。
北人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
其见于世者。
唯皇熊二家而已。
熊则违背本经。
多引外义。
犹之楚而北行。
马虽疾而去逾远矣。
又欲释经文。
唯聚难义
犹治丝而棼之。
手虽繁而丝益乱也。
皇氏虽章句详正。
微稍繁广。
又既遵郑氏。
乃时乖郑义。
此是木落不归其本。
狐死不首其邱。
此皆二家之弊。
未为得也。
然以熊比皇。
皇氏胜矣。
虽体例既别。
不可因循。
今奉敕删理。
仍据皇氏以为本。
其有不备。
以熊氏补焉。
必取文證详悉。
义理精审。
剪其繁芜。
撮其机要。
恐独见肤浅。
不敢自专。
谨与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守太学博士贾公彦太常博士士宣王东閤祭酒范义頵王参军事臣张权等对共量定
至十六年。
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周元达儒林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赵君赞儒林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
凡成七十卷。
庶能光赞大猷。
垂法后进。
故叙其意义。
列之云尔。
春秋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春秋者。记人君动作之务。
左史所职之书。王者统三才而宅九有。
顺四时而理万物。四时序则玉烛调于上。
三才协则宝命昌于下。故可以享国永年。
令闻长世。然则有为之务。
可不慎欤。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祀则必尽其敬。
戎则不加无罪。盟会协于礼。
兴动慎其节。失则贬其恶。
得则褒其善。此春秋之大旨。
为皇王之明鉴也。若夫五始之目。
彰于帝轩。六经之道。
光于礼记。然则此书之发。
其来尚矣。但年纪绵邈。
无得而言。暨乎周室东迁
王纲不振。楚子北伐。
神器将移。郑伯败王于前。
晋侯请隧于后。窃僭名号者
何国不然。专行征伐者。
诸侯皆是。下陵上替。
内叛外侵。九域骚然。
三纲遂绝。夫子内蕴大圣。
逢时若此。欲垂之以法则无位。
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
说之以道则不用。虚叹衔书之凤。
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已往。
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
据周经以正袖贬。则一字所嘉
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
无异绣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
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
历百王而不朽者也。至于秦灭典籍。
鸿猷遂寝。汉德既兴。
儒风不绝。其前汉传左氏者。
张苍贾谊尹咸刘歆后汉郑众贾逵服虔惠卿
各为诂训。然杂取公羊谷梁以释左氏。
此乃以冠双履。将丝综麻。
方凿圆枘。其可入乎。
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传取邱明之传。
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
以胶投漆。虽欲勿合。
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
杜为甲矣。故晋宋传授
以至于今。其为义疏者。
则有沈文何休苏宽刘炫。然沈氏于义例粗可。
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
惟傍攻贾服。使后进之士。
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
实为翘楚。然聪惠辨博。
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
未能致远。其经注易者。
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
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
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馀条。
杜义而攻杜氏。犹蠹于木。
而还食其木。甚非其理也。
虽规杜过。义又浅近。
所谓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于其后。
僖公三十三年经云。晋人败狄于箕。
杜注云。郤缺称人。
时未为卿。刘炫规云。
晋侯称人。与殽战同。
按殽战在葬晋文公之前。何得云背殡用师。
以微者告。箕战在葬晋文公之后。
非有背殡用师。何得云与殽战同。
此则一年之经。数行而已。
曾不省览上下。妄规得失。
襄公二十一年传云。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
公以姑姊妻之。杜注云。
盖寡者二人。刘炫规云。
襄公之姑。成公之姊。
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
成公之子公衡为质。及宋逃归。
按家语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生。
公衡已能逃归。则十六七矣。
儿年如此。则于时成公三十三四矣。
计至襄公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馀矣。
何得有姊而妻庶其。此等皆其事历然。
犹尚妄说。况其馀错乱。
良可悲矣。然比诸义疏。
犹有可观。今奉敕删定。
据以为本。其有疏漏。
以沈氏补焉。若两义俱违。
则特短见。虽课率庸鄙。
仍不敢自专。谨与朝请大夫国子博士谷那律四门博士杨士勋四门博士臣朱长才等对共参定。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太常博士上骑都尉马嘉运朝散大夫太学博士上骑都尉臣王德韶给事郎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凡三十六卷。
冀贻诸学者。以裨万一焉。
对论语问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圣人设教。欲人谦已。
已虽有能。不自矜大。
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已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
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已之虽有。其状若无。
已之虽实。其容若虚。
非惟匹庶。帝王之德。
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
外须元默。使深不可知。
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
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
以才陵人。饰非拒谏。
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自古灭●。莫不由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