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波崙武周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序 武周 · 释波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若夫此经。乃该二谛而无遗。
括因果而斯尽。可谓引万行之道首。
进错提之神足。超生死之灵翼。
升涅槃之圣翮。信知法门幽密。
教旨冲元。非世智之能议。
匪聪辩之所测。有大菩萨。
号观自在。大悲周于十方。
悯法界之偫迷。故说此经。
示其正路。斯乃久成正觉。
是能仁之本师。故能十方法界。
莫不现身。普应偫机。
随缘化益。若其闻名灭罪。
如日销于薄霜。礼念蒙恩。
似月敷于莲蕊。巍巍荡荡。
圣德高元。事超言说之端。
理绝思量之表。余虽愚闇劣。
而慕法门。巡历两京。
寻参善友。每念总持。
如饥若渴。于大周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七日景辰
幸得此经。如死再生。
西京宝德寺僧慧月与常州正勤寺大德慧林吒于智藏等数人。共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大首领李无謟。
以同翻梵本不空羂索经一十六品。合为一卷。
将就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婆罗门大德僧迦弥多啰以同勘梵本。久视元年八月景午朔十五日庚戌
勘会粗毕。则拟将进。
此十六品。斯土未行。
曾闻隋朝所翻别本六十三纸。未尝见也。
所愿皇基永固。德覆十方。
金枝琼萼。郁茂常荣。
三大愿力。劫劫无穷。
四宏誓心。生生无尽。
苦海倾竭。三宝永存。
恐时代迁远。闻者生疑。
故述拙言。序之云尔。
陀罗尼神咒经序 武周 · 释波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惟夫圣力难逢。灵文罕究。
六神通之妙业。八自在之元功。
芥实而纳崇山。析毫端而容大海。
岂止分身百亿。现影三千而已乎。
千眼菩萨者。即观世音之变现伏魔怨之神迹也。
唐武德之岁。中天竺婆罗门僧瞿多提婆。
于细氎上图画形质。及结坛手印经本。
至京进上。太武见而不珍。
其僧悒而旋辔。至贞观年中。
复有北天竺僧赍千眼千臂陀罗尼梵本奉进上。帝文武圣帝敕令大总持寺法师智通
共梵本僧翻出咒经并结坛手印等。智通法师三复既了。
即折心恳切。伫留徵应。
于是感庆喜尊者之俯降形仪。通悲喜惊嗟。
投身顶谒。蒙在慰喻。
问欲何求。通曰。
梼昧庸心。辄此详译。
不审情诣。稍符圣旨以否。
默而印许。窃表深衷。
便录本进上。帝委问由绪。
通具以事述。咸惬帝心。
于是赍稿本出内。将显宏福。
大德元谟法师一见此文。嗟称不已。
有人云。敕未流行。
因何忽兹漏泄。其本遂寝。
不复宏扬。又有西来梵僧。
持一经箧。以示智通
通翻出绪馀。不殊旧本。
唯阙身咒一科。有常州正勤寺主慧琳法师
功德为务。定慧是崇。
深入总持。周穷艺术。
历游京邑。栖迟实际伽蓝。
思广异闻。希诚脱简。
爰有北天竺婆罗门僧名苏伽陀常。持此法结坛手印。
朝夕虔祈。罄折咨询。
每致艰阻。后同之洛下
渐示津途。即请一清信士李大一。
其人博学梵书。元儒亦究。
笔削。润色成章。
备尽梵音。身咒具足。
至神功年中。有仁者自京都至。
通师所翻后本。有上下两卷。
唯阙身咒。参入其中。
事若一家。宛而备足。
又佛授记寺有婆罗门僧达摩战陀。乌伏那国人也。
善明悉陀罗尼咒句。尝每奉制翻译。
于妙氎上画千臂菩萨像。并本经咒进上。
神皇或令宫女绣成。或使匠人画出。
流布天下。不坠灵姿。
波崙又于婆罗门真谛律师闻此像由来。云有大力鬼神毗那翼迦。
能障一切善法。不使成就。
一切恶业。必令增长。
虽有妙力通心。无制伏者。
观音菩萨现作千眼千臂之形。以伏彼神。
及有咒印。用光不朽。
将来好事者。伫无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