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山十二诗 隐月岫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尤韵
初映钩如线,终衔镜似钩。
远澄秋水色,高倚晓河流。
盛山十二诗 流杯渠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引用典故:习家池
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
将来山太守,早向习家池。
盛山十二诗 竹岩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寒韵
不资冬日秀,为作暑天寒。
先植诚非凤,来翔定是鸾。
盛山十二诗 绣衣石榻(为温侍御置)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啸韵
巉(一作岩)巉雪中峤,磊磊(一作落)标方峭。
勿为枕苍山,还当础清庙。
盛山十二诗 宿云亭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江韵
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盛山十二诗 梅溪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引用典故:傅说羹
夹岸凝清素,交枝漾浅沦。
味调方荐实,腊近又先春。
盛山十二诗 桃坞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侵韵
引用典故:武陵 一子千年见
喷日舒红景,通蹊茂绿阴。
终期王母摘,不羡武陵深。
盛山十二诗 胡卢沼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蒸韵
疏凿徒为巧,圆洼自可澄。
倒花纷错秀,鉴月静涵冰。
盛山十二诗 茶岭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微韵
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盛山十二诗 盘石磴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先韵
缭绕缘云上,璘玢甃玉联。
高高曾几折,极目瞰秋鸢。
盛山十二诗 琵琶台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庚韵
褊地难层土,因厓遂削成。
浅深岚嶂色,尽向此中呈。
盛山十二诗 上士瓶泉(为柳律师置) 中唐 · 韦处厚
五言绝句 押震韵
绠汲岂无井,颠崖贵非浚。
愿洒尘垢馀,一雨根茎润。
秪(疑当作「抵」)剡 中唐 · 韦处厚
押青韵
秋渚涵容碧,秋水刷眼青。
排头烟树老,扑面水风腥。
上濑复下濑,长亭仍短亭。
夜船明月好,客梦满流萤。
按:(《记纂渊海》卷九)。
句 中唐 · 韦处厚
押蒸韵
缘崖踏石层。
按:(见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次韵吴季野题岳上人澄心亭》引)。
答李德裕丹扆箴诏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诸部。肃清全吴。化洽行春。风澄坐啸。眷言善政。想叹在怀。卿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果能激爱君之诚。喻诗人之旨。在远而不忘忠告。讽上而常深虑微。博我以端躬。约予以循礼。三复规谏。累夕称嗟。置之座隅。用比韦弦之益。铭诸心腑。何啻药石之功。卿既已投诚。朕每怀开谏。苟有过举。无忘密陈。山川既遐。眷瞩何已。必当勉已。以副深诚。
进六经法言表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臣闻三皇讲道。五帝讲德。三王讲仁。五霸讲义。所讲不同。同归于理。理道之极。备于六经。虽质文相变。忠敬交用。损益因时。步骤不一。然而释三纲越五常而致雍熙者。未之有也。自秦火荡爇。孔壁穿蠹。曲学异辨。专门多惑。营道之轨并驰。希圣之堂盖寡。芜文错起。浮义互生。简册混散。篇卷繁积。劳神于累代。弊形于当年。其知愈博。其得愈少。夫然。通方之士。达识之儒。且犹不为也。况南面之尊。司道之契。岂不贪其精而遗其粗者乎。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精义神授。博识天资。山峻词峰。泉蓄学海。膺休运则混六合而不让。思屈己则舞两阶而不疑。故当希皇踵帝。肩王轹霸。可以区区近躅。拟于圣德哉。臣处厚臣随采合易诗书左氏春秋孝经等。因其本篇。掇其精粹。论纪先师微旨。今亦附于篇末。总题曰六经法言。合二十卷献上。取诸身必本于五事。通诸物兼畅于三才。始九族以及于百姓。刑室家以仪于天下。圣君良主之往行。哲人壮士之前言。天人相与之际。幽明交感之应。穷理尽性之辨。药石攻磨之规。尧舜禹汤文武理乱之道尽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必举。其兴可以劝。其违可以戒。此其所存者也。至如爻象错综。阴阳难名。比兴箴诲。幽隐难释。诰命训论。古今不合。威仪数制。命诸有司。褒贬扬㩁。归诸史法。此其所遗者也。商鞅之说秦王。叹帝道之难行。太宗之纳魏徵。流王泽而广被。繇是言之。道无远近。德无重轻。能者挈之如毛羽。不能者举之如嵩岱。今逢希代之君。当难合之运。故不能以百家邪说。六国纵横。秦汉刑名。魏晋偷薄。为盛时道。历代帝王。皆务纂集。魏称皇览。梁著进略。邺中则有修文之作。江左则有寿光之书。但誇衒于闻见。非垂谋于理本。臣今所贵。实异斯作。陆贾奏甚卑之论。尚称善于高皇。方朔献杂糅之说。犹见知于武帝。伏惟陛下机务之馀。燕息之暇。时降省览。天下幸甚。
代裴度论淮西事宜表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臣某言。臣伏以方岳之任。职主分忧。苟事涉安危。利深社稷。词得专达。臣敢备言。是用轻冒上闻。伏惟少纾仅踰数月。朝廷未议所伐。臣恐日长奸谋。彼将胶固士心。必希侥倖啖利。滋蔓事则难图。当其神情尚摇。足以观衅。臣自闻少阳权主留务。众未甚宁。昨知少诚之子。诱扇其军。又以诛戮。天其或者剿绝奸类。大振皇纲。陛下得不上顺天心。乘时废置。而又谋之迟久。臣窃为陛下惜之。何则。夫以少诚怙兵偷安。二十馀载。恩惠自己。人知素怀。众之所怀。必厚其子弟。其势以分。臣度具闻不与者半。所以人心持两。至有动摇。以斯观之。或未尽附少阳。又以新杀其子。必有疑众之心。今若及未宁。出其不意。择四方节制之臣可为其帅者。使驰而入之。移少阳于他镇以待之。彼得所安。必效顺承。而无固众之志。则其党自离心矣。因其所离。而制其命。何求而不克哉。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然以方布大信。不宜隐情。若先命中贵奉明诏。将告易位。以诚谕之。从而后行。事可以济。臣又度当今节制可以处淮西任者。莫若河中节度使王锷。宽厚慎重。练识军情。必能悦慰偫心。镇抚疑党。若将移锷于淮西。而俾与少阳不远矣。朝廷立迁授之权。而内足以除奸蠹之本。使少阳感恩以效命。王锷推诚以莅众。是淮西绝继代之业。朝廷存宏贷之德。亦将以息河北狐鼠之势。示去逆效顺之利。自然风靡以成化。从此不希于苟得矣。斯事体大。伏惟陛下行之。议者以为少阳兵戎贼臣。曾居叛党。若将易处于关辅之地。宠任以兵戎之权。何异夫朝四暮三。而终不离其数。是不然也。夫根深者难拔。源长者难绝。彼深结众根其人久矣。我能绝之使安。植施于他。以变其所。庸非至计乎。且事不先渐化之道。而欲顿归于大政。亦难矣。方今征承宗以名闻于天下者。岂不恃众违命邀爵乎。若使少阳复而行之。则其罪均矣。不可独赦。则必分师以讨之。当淮楚灾旱之馀。徵赋耗竭之日。是使苍生兴流亡之叹。甲兵无暂息之时。上以伤陛下子育之心。下以竭邦赋资用之费。得不审慎其举而保其成算哉。伏以国家艰难已来。何北戎臣。窃据州郡。父殁子代。兄终弟及。皆朝廷稽缓其事。不时即谋。使生人之心。率以沿习。为患久矣。陛下神略独断。超冠百王。事当其机。宜以时革。臣不胜诚恳悃款之至。
论裴度不宜摈弃疏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臣闻汲黯在相。淮南不敢谋反。干木在魏。诸侯不敢加兵。王霸之理。皆以一士而止百亿之师。以一贤而制千里之难。伏以裴度勋高中夏。声播外夷。庭凑克融。皆惮其用。吐蕃回鹘。悉服其名。今若置之岩廊。委其参决。西夷北虏。未测中华。河北山东。必禀庙算。况幽镇未静。尤资重臣。管仲曰。人离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理乱之本。非有佗术。顺人则理。违人则乱。伏承陛下当食叹息。恨无萧曹。今有一裴度。尚不留驱策。此所以冯唐感悟汉文。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夫御宰相。当委之信之。亲之礼之。于事不效。于国无劳。则置之散寮。黜之远郡。如此则在位者不敢不励。将进者不敢苟求。陛下存终始之分。但不永弃。则君臣之厚也。今进皆负四海责望。退亦不失六曹尚书。不肖者无因而劝。臣与逢吉素无私嫌。臣被裴度无辜贬官。今之所陈。上答圣明。下答偫议。披肝感激。伏地涕流。伏乞鉴臣爱君。矜臣体国。则天下幸甚。
论左降官准旧例量移疏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伏见赦文节目中。新左降官有不该恩泽者。在宥之体。有所未宏。臣窃闻物议。皆言逢吉恐李绅量移。故有此处置。若如此。则应是近年流贬官。因李绅一人。皆不得量移。事体至大。岂敢不言。李绅先朝奖任。曾在内廷。自经贬官。未蒙恩宥。古人云。人君当记人之功。忘人之过。管仲拘囚。齐桓举为国相。冶长缧绁。仲尼选为密亲。有罪犹宜涤荡。无辜岂可终累。况鸿名大号。册礼威仪。天地百灵之所鉴临。亿兆八纮之所瞻戴。恩泽不广。实非所宜。臣与逢吉素无雠嫌。与李绅且非亲党。所论者全大体。所陈者在至公。伏乞圣恩。察臣肝膈。倘蒙允许。仍望宣付宰臣。应近年左降官。并编入赦条。令准旧制。得量移近处。
请明察李逢吉朋党疏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臣窃闻朋党议论。以李绅贬屈尚轻。臣受恩至深。职备顾问。事关圣听。不合不言。绅先朝奖用。擢在翰林。无过可书。无罪可戮。今偫党得志。谗嫉大兴。询于人情。皆共叹骇。诗云。萋兮菲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又曰。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自古帝王。未有远君子近小人而致太平者也。又古人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李绅是前朝任使。纵有罪愆。陛下犹宜洗衅涤瑕。念旧忘过。以成无改之美。今逢吉门生故吏。遍满朝行。侵毁加诬。何词不有。所贬如此。犹谓太轻。盖曾参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伏望陛下断自圣虑。不惑奸邪。天下幸甚。建中之初。山东向化。只缘宰相朋党。上负朝廷。杨炎为元载复雠。卢为刘晏报怨。兵连祸结。天下不平。伏乞圣明。察臣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