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马支
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述 唐 · 马支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李长者讳通元。莫详所自。
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洲人。
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笈。
至于太原孟县西四十里同颖乡。村名大贤。
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
延纳无倦。长者径诣其门。
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
遂磬折礼接。请归安居。
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七大者一枚。
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
含毫临纸。曾无虚时。
如是者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
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
寓于其侧。端居宴默。
于兹十年。后复囊挈经书。
遵道而去。二十里馀次韩氏别业。
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
当途驯伏。如有所待。
长者语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
可与吾择一栖止处。言毕虎起。
长者徐而抚之。将所挈之囊。
挂于虎背。任其所止。
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馀里。
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
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
虎乃屡顾。妥尾而去。
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
自然而有。非人力成。
龛之四旁。旧无泉涧。
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
拔去一古松。高三百馀尺。
及旦。松根之下。
化为一潭。深极数寻。
回环五十馀步。甘逾瑞露。
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
至今澄明。未曾增减。
愆阳之岁。祈之必应。
长者制论之夕。心穷元奥。
口出白光。照耀龛中。
以代灯烛。居山之后。
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
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
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
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
供给纸笔。卯辰之际。
辄具净馔。甘珍毕备。
置长者前。斋罢彻器。
莫知所止。历于五祀。
曾不阙时。及其著论将终。
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
东晋三藏佛驮跋陀罗江都谢司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
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
爇香添瓶。不离左右。
每欲将夕。还潜沼中。
日日皆然。率以为常事。
及译毕写净。沈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
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
丹唇紫肌。长髯美茂。
修臂圆直。发彩绀色。
毛端右旋。质状无伦。
风姿特异。殊妙之相。
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
身披麻衣。长裾博袖。
散腰而行。亦无韦带。
居常跣足。不务将迎。
放旷人天。无所拘制。
忽一日出山。访旧止之里。
适值野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
汝等好住。吾将欲归。
众乃罢乐。惊惶相顾。
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洲。
挥涕同词。恳请留止。
长者曰。纵在百年。
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
长者入山。至其龛所。
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
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旋踵之顷。
岚雾四起。景物不分。
行路之人。咸共骇异。
翌日。长叟结徒。
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
巳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
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
蟠当龛外。张目呀口。
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
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葬。
乞潜威灵。愿得就事。
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
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
盖取坚净。即神福山逝多兰若。
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
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
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
二鹿相叫连夕。其馀飞走悲鸣。
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
追攀孺慕。若丧所天。
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
七七如是。良足异夫。
长者平昔之时。每年常于三月末间。
设十方贤圣净会。不以女人造食。
贵使蠲事精诚。至于枣核米泔。
不许辄弃。斋毕任用。
犬彘遍沾。如斯之会。
遵承到今。未曾废绝。
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
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
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
能继师志。肩负二论。
同游燕赵。昭示淮泗。
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阅。
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
其为论也。统贯经义。
标表法身。廓性海于无边。
历劫尘而不动。分判众教。
极彼源流。融镕上乘。
会此华藏。俾迷径者获道。
滞教者忘机。可谓毗卢之指归。
华严之日月矣。若非圣人悯世降生。
开导昏暝。孰能条释大典。
指授大心欤。长者行止元微。
固难遐究。虚空不可等度。
况拟求边际耶。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
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
次寻龛址。龛前有三株。
一巳□立。俱是长者手植。
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
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
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之犹子。
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
斯为满愿矣。向之云云。
盖在摭实。枝叶华藻。
无所务焉。云居散人马支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