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皇帝亲祠明堂复设小次奏元祐元年六月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九
皇帝亲祠明堂,请依皇祐及嘉祐熙宁故事,复设小次。
俟皇帝初献毕,礼仪使奏请归小次。
三献毕,奏请就版位。
恐议者以元丰新定礼文,皇帝立于阼阶,故因去小次。
请自今仍旧设于明堂午陛之东,太庙即设于东阶之下。
司马光薨乞罢紫宸殿称贺奏元祐元年九月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
臣谨按《礼记·檀弓》:「卫有太史柳庄,寝疾,公曰:『若疾革,虽当祭,必告』。
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
闻之死,请往」。
《春秋》书「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以此见古之人君,闻大臣之丧,虽宗庙之祭皆废。
今来宰臣司马光,其薨适在明堂散斋日内。
严父配天,国之大典,固不可废;
至于御楼肆赦,恐亦难罢。
唯是紫宸殿受贺一节,缘是庆贺之事,比之宗庙之祭为轻。
方圣情轸悼元臣,而群臣拜舞称庆,恐于礼义人情,未为宜称。
所有今来礼毕,紫宸立班,伏乞圣慈,特赐详酌指挥
祀明堂请罢从祀群神奏元祐元年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宋史》卷三三六《吕希纯传》
皇祐之礼,事不经见。
嘉祐既已釐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
凡遇时享月祭帝后各奠一爵奏元祐六年十月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七
检会《开元礼》、《开宝通礼》,每庙室荐献,帝后各奠一爵,其后爵谓之副爵。
本朝自太祖行之,已百二十年。
至元丰末,臣僚建议,以为筵则同几,祝则同辞,食则同牢,而独奠副爵,于义无取,自是每室只奠一爵,帝后共享之。
窃考议者之言,诚使出于礼经正文,后世犹难遵用,况皆率自私意,并无明据。
见今太庙帝后异几,与议者之言不同外,臣愚以为祝辞固当共为一册,食亦可以同用一牢,惟酒不可以共饮一爵。
且如僖祖宣祖室,一帝一后,共荐一爵,已是误引婚礼合卺之制以事祖妣。
至若太宗、真宗室各祔四后,乃是一帝四后共一爵,慢神渎礼,莫此之甚。
若不亟行改正,而望神灵顾享,必不可得。
欲乞依历代及本朝旧制,凡遇时享月祭,每献,帝后各奠一爵,以副陛下事亡如事存之意。
上宣仁皇后论立后当采用德阀不当勘选奏元祐六年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二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
臣窃以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
是以自古圣主有婚姻之始,皆博访令族,参求有德,然后昭告宗庙,成以昏礼,其敬谨重正如此。
诗人推原周家受命之本,上陈姜嫄、周姜、太任太姒之贤,皆圣贤之后,大邦之子,其盛德不回,其徽音可继。
故辅其君子,世世修德,昭受天命,历年长久。
未闻以聘纳之际,参以阴阳数术者也。
三代礼文虽不尽见,然《礼记》及《周礼》、《仪礼》述大昏之义,列媒妁之职,载六礼之仪,稍为详备,略无男女年命勘婚文;
以至汉唐而下,史策所载,亦无此制。
本朝制司天之官,虽有婚书,然自祖宗以来,每建中壸,皆采用德阀,不专以勘选为事。
宣祖皇帝方在侧微,天作之合,固未尝集太史而议年命也。
然而昭宪太后实生太祖太宗,为万世福,是岂勘婚之力哉?
其婚书词义鄙浅,及日官元不自信。
臣所虑者,自降选后指挥,已是逾岁,诞圣年月,其谁不知。
除日前供到家状,犹或可信外,若今日以后,更令馀家供析,安知不改易女命,以求附会?
虽尽合书法,岂复可凭?
则恐论议迟迟,徒为过谨,旷日持久,无益而已。
皇帝于后妃之议,方当谦抑不言,太皇太后推慈爱之念,固欲尽众美以副宸心。
然则股肱大臣,亦宜以身任其责。
况即今公卿士大夫之家,例不勘婚。
人虽有贵贱之殊,其于亲爱盖亦同尔。
乃敢断然不用者,岂非以勘合年命为难信,略去拘忌为安便邪?
为人臣者,固当推己之所安以事君上,不可如卜祝之论,姑以逃责而已。
故臣敢因缘职事,辄贡瞽言,伏惟圣慈,少赐裁择。
请太庙祭祀复用牙盘食奏元祐七年八月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六、《文献通考》卷九八、《宋史》卷一○八《礼志》一一
窃考礼经,先王之于祭祀,皆备上古、中古及今世之食。
郑康成解《礼运》,以「荐其血毛,腥其俎」为「荐太古之食」,以「熟其殽」、「荐其燔炙」为「荐中古之食」,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为「荐今世之食」。
又曰:「今世之食,于人道为善也」。
荀子曰:「飨尚元尊而用醴酒,祭哜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宋有天下,距商周之世千有馀年,凡饮食器皿,先帝先后平日之所飨用者,与古皆已不同,则于宗庙之祭,不可专用古制,亦已明矣。
故所设古器礼料,即上古、中古之食也,荀子所谓贵本者也。
牙盘常食,即今世之食也,荀子所谓亲用者也。
而议者乃以为宗庙牙盘原于秦汉陵寝上食,殊不知三代以来,自备古今之食,而荀子有贵本亲用之言。
窃虑议者又以为景灵原庙自荐常食,则宗庙之祭可以专用古礼。
臣窃以为国家既建宗庙,岁时奉祀,必求祖宗顾享,非以为虚文也。
僖祖孝惠等四后,有但祭于太庙,而不祭于景灵者乎?
国家于宗庙之祭,非不尊且重也。
六官百司奔走承事,然其所荐之馔,乃非今人之所能食。
如此则望祖妣之来享,后嗣之蒙福,不亦难乎?
臣欲乞今后每遇皇帝亲祀及有司摄事,并依祖宗旧制,每室除礼料外,各荐常食一牙盘。
庶于礼义人情,咸得允当。
邪正之论不可不察奏元祐八年十月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三
君子小人用心不同,邪正之论,不可不察。
有昔时自以过恶,招致公论,坐法沉废者,朝思夜度,唯望乘国家变故,朝廷未宁之时,进为险语,以动上心。
其说大约不过有三,一者必谓神宗所立法度,陛下所宜修复。
二者必谓陛下宜独揽权纲,不宜委信臣下。
三者必谓向来迁责者,当复收用。
三者之言,行将至矣。
小人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奏元祐八年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宋史》卷三三六《吕希纯传》
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
唯是过恶得罪之后,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臣以为先帝之功烈,万世莫掩。
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
英宗、神宗何尝不改真宗仁宗之政,亦岂尽用太祖太宗之法乎?
小人既误先帝,复欲误陛下,不可不察。
代贺景灵宫奉安御容礼毕表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皇朝文鉴》卷六九
上都之福地,载广珍庭;
会列圣之睟容,益严昭荐。
良辰叶吉,缛礼告成。
凡预照临,率同庆抃。
窃以仙源浚发,帝业肇基。
祖功休盛于汤文,宗轨继隆于启诵。
虽寝庙时飨祼将克备于灵承,而衣冠月游馆御未经于制度。
茂惟真主,允集大成。
皇帝陛下孝至格天,文明若古。
眷神功潜跃之字,有章圣诞弥之祥。
夙建清都,仰延真驭。
乃规恢于旧址,庸考卜于新宫。
凛然太紫之威,隐若神明之奥。
惇宗有昭穆之叙,谒款无来往之烦。
而复秘殿重深,列仪坤之正位;
回廊曼衍,图拱极之近寮。
逮不日以休工,肆前期而蒇事。
璿题洒落,焕东壁之星躔;
藻卫森罗,备甘泉之法驾。
奉雕舆而降格,祓玉座以妥安。
诏跸亟临,群司遍至。
瞻舜瞳而增慕,施禹拜以忘勤。
精意克伸,繁禧举集。
洽需云而示惠,霈解雨以疏恩。
嘉与群伦,同兹大庆。
臣蚤尘枢幄,方守塞垣。
阻陪鸳鹭之班,徒深燕雀之贺。
定川门请僧看经疏文 宋 · 吕希纯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四、《严陵集》卷八
伏以川在境内,斯民所依;
水由地中,于性为德。
粤维新定之野,适处两溪之交。
爰自比年以来,颇为润下之理。
顾兹城阙,密控津涂。
乃涓令辰,载揭嘉号。
集禅关之清众,课华藏之秘文。
并集胜缘,庶申善祷。
谨于南山广灵禅寺,请比丘八十一人,就定川门,转《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八十卷,并用回向歙婺两港一切龙神。
伏愿由斯法供,谅乃诚祈,伏慈力之无边,运神光于莫测。
妥安源流之道,永却惊澜;
保佑空庐之氓,俾谐宁处。
伏惟三宝,俯赐澄明。
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