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云院碑有感 北宋 · 朱彦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玉像传香火,金钟警旦昏。
建蓝知有自,种德岂无门。
善力归慈母,馀波到远孙。
拂碑今日泪,挥洒旧松根(清柏春同治《南丰县志》卷四五)。
安仁寺 北宋 · 朱彦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一洞寒云锁翠虬,水声长绕影边流。
令人坐忆南泉路,满目春山几万秋(以上清曾燠《江西诗徵》卷一○)。
游黄山 北宋 · 朱彦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六)。
题方氏清芬阁 北宋 · 朱彦
押词韵第一部
干戈唐季风尘中,一代文章扫地空。
先生诗鸣最晚出,句法未减元和工。
玉壶藏冰不受垢,卜隐宛蹈严陵踪。
至今名字照人目,直与山水为无穷。
我舟南纪坐烦促,接岁风波仍转蓬。
缅怀先生酌溪水,梅花如霰落晚风。
清芬筑室家有法,亦见裔孙白云翁。
叔今策得待三接,仲也昔跨御史骢。
乃翁归来三十载,语笑但觉朱颜红。
翁不见东飞百劳西飞燕,南飞乌鹊北飞鸿。
人生游宦正如此,我欲买田归江东。
题严子陵钓台 北宋 · 朱彦
押词韵第十一部
泊舟钓台侧,敬谒严子陵。
碧山如佩环,水作锵然声。
定知千载后,尚复有遗灵。
长啸明月下,缅怀今古情。
世利浊于酒,末俗遭尘冥。
毫发不一直,戈矛岂相争。
先生得高蹈,万钧独可轻。
持钓偶自适,潜鱼不吞醒。
清风在人耳,凛凛见典刑。
不如台下水,方可濯尘缨。
寒光阁 北宋 · 朱彦
押词韵第七部
驾舟掠杭越,小泊清溪门。
平生江令尹,邀我溪南园。
丹碧气成霞,楼疏何郁盘。
江城春事起,腊候已向残。
的皪小梅花,暗香媚山樊。
冰髯绝可爱,青士联苍官。
君家艺兰畹,岁久兰有荪。
我生真漫浪,嗜好无一存。
尚作山水想,十年劳梦魂。
历眼沧洲趣,兹盟那可寒。
他年钓竿手,来傍沈郎滩(以上宋董弅《严陵集》卷六)。
江楼 北宋 · 朱彦
麻源山压盱江水,江楼迥对江山起。
波平月满千里空,金斗栏干露如洗。
此时想见一尊开,杳杳征帆破浪来。
挥毫写尽江山景,何有飘零庾信哀。
自怜久作红尘客,梦断江南烟水白。
会歌黄鹄赋前溪,不作区区吟越舄。
麻姑山 北宋 · 朱彦
六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羽驾龙车旧宅,金炉玉简幽宫。
双练亭前秋水,七星杉下春风。
莲沼何年变白,桃源几度翻红。
明月清阴轩上,星冠羽褐髯翁。
一弄瑶池新曲,夜寒风入霜松(明夏良胜正德《建昌府志》卷二)。
乞罢太常职事奏 北宋 · 朱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八(第四册第三八九一页)
昨与侍从官集议南郊合祭事,今曾肇既罢礼部,则臣元系与肇同论之人,备员礼官,俱为失职。乞赐罢黜。
延陵季子庙记(崇宁二年四月) 北宋 · 朱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江苏金石记》卷一○、金石苑、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四、乾隆《阳湖县志》卷五、道光《江阴县志》卷七、《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民国《重刻高山志》卷四
常州,故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之延陵镇是也。杜佑谓曲阿延陵有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其说明矣。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久盖湮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摹刻之。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萧定重刻石延陵庙中,于是俗习徒见润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实古延陵而季子之所封也。崇宁元年,余以罪谪守是州,因考《太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详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又曰暨阳乡。而暨阳隶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凿之禁。又摹取孔子所书十字,刻碑墓上,设象祠之学中,以时率属吏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俗习之变易,刻之碑下,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明年四月十五日,降授奉议郎、知常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飞骑尉、赐紫金鱼袋朱彦记。
敕赐灵虚观记(大观元年二月) 北宋 · 朱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歙之山水甲于江东,黟之为邑又甲于歙,灵虚为观又黟之最佳处也。观初名洞灵,去县一里许,龙尾山环之。事载《图经》。名存实亡,化为污莱之区者盖不知其几千百岁。元丰中,常有紫气覆其上,得天尊像一躯石岩之侧,邑人祷祀辄应,合言之州,愿复为观,选祁门道士范处修者主焉。处修智辨强敏,善符水治病,立愈,人争趋之。于是富者输财,壮者出力,智者献巧,凡二十年而观成。堂殿门庑,斋庖楼阁,与凝神之庵,栖客之舍,百用具修。其广十馀亩,其周数百楹。其材甓坚完,其形制宏丽。来者骇瞩,以为天作地藏,变化而出也。昔道人许坚诗所谓「黟邑小桃源」,兹其是焉。崇宁四年秋,处修赴京师图上其事,具乞赐名。制曰可,遂赐今名。余时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处修过谒余曰:「观成得名,公记之」。余叹曰:「方今圣明天子在上,以道御天下,视民如赤子。凡道释神祠可以与民蕲福者,无不举也。子于是时据摭累黍,披攘荆棘,惫心罢力,磨以岁月,卒能成志。又以山林匹夫,徒步千馀里,操数寸劄,投登闻鼓,遂动天听,得所欲而归,可不谓壮哉!彼窃然私其利于己者,闻子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始予使江东,常过是观,处修以未得赐名为恨,余曰:「徙外门直丙后当得名」。众曰:「然」。已而果然,乃为之记。实大宋大观改元丁亥仲春月之二十七日也。
按:嘉庆《黟县志》卷一三,嘉庆十七年刊本。
通州海山楼记(大观四年) 北宋 · 朱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通为州,极淮之南,距江海之滨。其地舄卤而瘠,无丝粟之饶。其民苦窳而贫,有鱼盐之利。
按:《舆地纪胜》卷四一,粤雅堂本。又见《方舆胜览》卷四五,《记纂渊海》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