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熙阁 宋 · 王古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选胜开轩俯北城,登临风物有馀清。
画屏叠翠千峰秀,玉鉴涵虚一水明。
绝境忽逢幽鹭下,赏心时觉白云生。
欲知太守忘机否,鸥鸟逍遥尽不惊。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袁州府部
妙峰寺 宋 · 王古
押词韵第八部
修径转岩阿,危亭临木杪。
清明江练直,紫翠山屏绕。
林峦献奇秀,图画极天巧。
松杉韵轻风,笙箫奏云表。
心知游鱼乐,目送飞鸿杳。
浮生黄粱梦,幻事何时了。
惟应观胜妙,坐可清纷扰。
岂须登泰山,閒看诸峰小(清谢旻《江西通志》卷一四八)。
体访淮浙灾荒奏(熙宁八年七月)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六
奉诏体访淮浙,今岁旱蝗,私稼无望,民必艰食。乞豫为备。
乞于丰稔路分先讲复义仓奏(元丰元年六月)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去岁诏讲复义仓,试于畿邑,已不扰而可行。欲乞于丰稔路委提举司勘会省税、常平、免役等钱谷欠阁共不及三分处,先推行。庶几数年之间,即见成效。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又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之二○(第六册第五九二九页)、食货六二之二二(第七册第五九五九页)。
升祔四后当发册奏(元丰六年闰六月)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六、《宋史》卷三二○《王古传》、《宋史翼》卷五《王古传》
窃见修定升祔仪注,内四后更不造册。臣窃以谓奉上二帝徽号、升祔四后神主,其事则殊,其为宗庙大礼一也。今升祔不发册,则大庆廷授上公、载辂、仪卫、鼓吹等,亦皆缘此而罢,止于太庙有司摄事而已。如此,则加号之礼显,升祔之事隐。盖发册之礼虽为祔庙之节文,而升祔之重,乃由发册而后显,今既行升祔而反废其重礼,恐万方观听,或有以轻重议朝廷者矣。或谓故事用册者皆以改上尊谥,或字有增损之故,今四后谥无所改,则不可用册。然臣以谓郊庙用册,其事多矣,非必至于增改谥号而后可为。今自别庙而升,始正帝后同室之位,决历世之疑议,举宗庙之大礼,据经稽古,至陛下而后定。其事至重,顾使减于谥号增改,使有司止以常祝告庙,此臣所以疑而未敢决。臣愚以为朝廷茍欲姑徇礼官之议,今不用册,则乞稽参典故,凡行礼之节务致隆极,使较然以异于常享,庶几上副陛下致严宗庙之意。
诸神祠加封号奏(元丰六年闰六月)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六、《宋会要辑稿》礼二一之三(第一册第八五二页)、《宋史》卷一○五《礼志》八
自今诸神祠加封,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庙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
道院集要序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衢本《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文献通考》卷二三四、《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五
文元晁公博观内书,精练道行,不徒强学而力行,复勤于撰述,以开导后觉为心。其所著书曰《道院别集》,曰《自择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随因纪述》,曰《耄智馀书》。余尝得遍阅之,以为名理之妙,虽白乐天不迨也,辄删去重复,总集粹精,整比义类,使便观览,列为三卷,□曰《道院集要》。公讳迥,在缺文学居禁近,官至尚书,屡辞荣丐缺太保致政于家,老而不衰,寿几九十。缺详见国史云。皇宋治平乙巳,清源王古题。
按:《晁文元公道院集要》卷首,明嘉靖晁氏宝文堂重刊晁氏三先生集本。
净土宝珠集序(元丰七年八月十五日)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乐邦文类》卷二、《居士传》卷二二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无生,而无不生。有佛世尊,今现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缘胜劫长,悲深愿大。无边际光明摄受,不思议净妙庄严。珠网丽空,瑶林矗地。池含八德,华发四光。韵天乐于六时,散祴华于亿刹。诸佛共赞,十方来归,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化;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质托宝莲,不离当处;神超多刹,岂出自心。如镜含万象而无有去来,似月印千江而非升降。被圆顿机,则皆一生补处;明方便门,则有九品阶差。念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解脱苦轮,十念亦超于宝地;会归实际,二乘终證于菩提。如大舟载石而遂免沈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悟之则甚近而不远,迷之则益远而无人。嗟夫!学寡障多,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阒若存亡,则以马鸣龙树为未然,天台智觉为不达。不信当受菩提记,不肯顿生如来家。笼鸟鼎鱼,翻为游戏;隙驹风烛,妄计久长。虚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岂知大雄赞劝,金口叮咛。侣圣贤于刹那,具相好于俄顷。乐受则永抛五浊,悲增则回救三涂。于此不知,是为可悯。自魏晋大经初出,则有远、显诸贤继修,事列简编,验彰耳目。福唐释戒珠采十二家传记,得七十五人,蒐补阙遗,芟夷繁长,该罗别录,增广新闻,共得一百九人。隐显毕收,缁素并列。会江河淮济于一海,融瓶盘钗钏无二金。标为险道之津梁,永作后来之龟鉴。元丰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临济正宗记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敷阳子学圣人之道者,遇今黄龙心禅师,知释氏之道,有足尊者焉云云。夫仁义道德之原,皆自我出,非有假借傍助,待人而后得也。不知其本,则触途妄发,终亦无所至。古人谓「道之大原出乎天」,天岂有儒释之别哉?
按:《释氏资鉴》卷一○,续藏经第二编乙五套第一册。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序偈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归命正遍知,如来妙法藏。十方大菩萨,三尊真圣众。我今于法宝,愿作胜妙缘。若以一毛端,测量太空界。如说须弥顶,是诸天住处。如指海波中,大鱼龙窟宅。广大殊胜处,非一言可尽。然其所标显,举要非妄谬。悯彼不遇者,望涯而自绝。常时过宝所,终身空手过。暂能一经目,即植菩提根。清信乐法人,未暇遍披阅。昆山取片玉,沧溟采如意。随其所欲见,发函即有得。多闻博览人,已知龙藏者。温故检忘误,释然得本明。除彼大阐提,有是种种益。海墨书一义,九旬而演妙。云何以片言,而欲显法要。如来在定时,五百阿罗汉,各各说所解,而皆非佛意。各顺正理故,可依而无罪。我今所撰述,悉稽古德语,非我妄臆说,是故应信受。智者悟拨喻,不著文字相,见月而忘指,入海讥算妙。方便有多门,岂以一废百?种种皆佛事,全来彰妙用,以此胜功德,愿常在佛会。一音所演法,历耳永不忘。如海受大雨,亦如水传器。持以利众生,如法界无尽。
按:《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又见《居士传》卷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