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棐南宋
乞戒谕考官精择考生奏嘉定十二年九月 南宋 · 王棐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八、《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三二(第五册第四三四五页)
科举取士,自唐以来盖数百年,鸿儒名士、社稷之臣由此涂出。
方其应试也,杂来泛取,滥得幸中,不知其几。
故我艺祖常难其选,兴学校,专师儒,欲教而后用,养而后取之。
盖乡举里选其法既废,兼采誉望,有司犹得以执其权。
自糊名誊录之法密,则一于言语文字工拙而已。
法行既久,未易骤变。
来者愈多,有司老校,精神有限,去取苟且,则并其言语文字择之不精,毋怪乎人才之愈下。
南渡以来,嘉尚正学,中间诸老先生虽所得源委不能尽同,究析义理,昭若日星。
士子手抄口诵,讲疑问难,上者有深造自得之功,下者不失为规矩准绳之士。
权臣误国,立为标榜,痛禁绝之,以《中庸》、《大学》为讳,所趋者惟时文,前后相袭,陈腐愈甚。
夫积渐于数十年之久,其说之方行,大坏于数年之间,其论几熄。
更化以来,崇奖虽至,丕变未能,故体贴愈精,字面虽新而不贯于义理,华藻愈盛,浮言虽多而不本于义理,务为纤巧而气益卑,更相蹈袭而见益下。
臣谓当此大比,戒谕考官,悉心选取,必据经考古,浑厚典实,理致深纯,辨析该通,出于胸臆有气槩者,理胜文简为上,文繁理寡为下。
秋闱既精,上之春官,进之天庭,为异时天下之用,岂云小补?
瘴疟说 南宋 · 王棐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八、《粤西文载》卷五八
南方天气温暑,地气郁蒸,阴多闭固,阳多发泄,草木水泉皆禀恶气。
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病作,是谓之瘴。
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痎疟,谓之冷瘴;
重者蕴热沉沉,昼夜如卧灰火中,谓之热瘴。
甚者一病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谓之哑瘴。
冷瘴不死,热瘴久而死,哑瘴无不死。
此方书之说也。
愚谓哑瘴者,非伤寒失音之症乎,非中风不语之症乎?
治得其道,间亦可生,安得谓之无不死耶?
若夫热瘴,乃是盛夏初秋生夹道,人行其间,热气蒸郁,无林木以蔽日,无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
或饮食不节,偶成此症。
热昼夜不止,迟治一二日则血凝,竟不起矣。
南方谓之中箭,亦谓之中草子。
然挑草子法,乃以针刺头额及上下唇,仍以楮叶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药解其内热,应手而愈,安得谓之久而死邪?
至于冷瘴,或寒多而热少,或寒少而热多,亦有叠日间日之异。
及其愈也,疮发于唇,验其症,则是外方之疟,本非重病。
每因误而致祸,亦不可以不死而忽之。
但诊脉息极微,见其元气果虚,与附子、川乌等药而愈。
或误投以寒药,所谓乘风入胃,阴盛乃亡。
若诊其脉息雄盛,审其症候实热,且服和解等药而徐治之。
或误投以热药,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但诊脉而用药,万不失一。
然观其形气之怯壮,察其脉息之虚实,参以病之盛衰,分其症之阴阳,极工巧以审之,其庶几乎。
病者亦不可全咎于风土,皆不摄不节,有以致之。
间自入广以来,但用修养之法,晨兴盥漱后,先服平胃散,间或投以不换金正气散。
洗面后啖少粥,巳时早食,申时晚食,夜则服消食等药。
一聚会宜节饮,不宜大醉及频数耳。
但天气不常,一日之间寒暖数变,却须脱著以时,稍稍失节,亦无深害,所甚急者,宜加意焉。
省食生冷,则脾胃自壮,省餐油腻,则胸膈自快,无大忿怒以伤天和,重节色欲以固真气,如此调摄,决可以保无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