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赵崇宪南宋 1160 — 1219
乞以先臣心迹下三省集议奏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
若先臣心迹有一如言者所论,即今日恩典皆为冒滥,先臣复官赐谥,与臣新命,俱合追寝。
如公论果谓诬蔑,乞昭示中外,使先臣之谗谤既辨,忠节自明,而宪圣慈烈皇后拥佑之功德益显。
然后申饬官吏,改正诬史,垂万世之公。
按:《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附《赵崇宪传》。又见《宋忠定赵周王别录》卷一。
乞正诬史奏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
前日史官徒以权臣风旨刊旧史,焚元稿,略无留难。
今诏旨再三,莫有慨然奋直笔者。
何小人敢于为恶,而谓之君子者顾不能勇于为善耶?
按:《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附《赵崇宪传》。又见《宋忠定赵周王别录》卷一。
闵雨求言上封事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
今日有更化之名,无更化之实。
人才,国之元气,而忠鲠摈废之士,死者未尽省录,存者未悉褒扬。
言论,国之风采,其间输忠亡隐,有所规益者,岂惟奖激弗加,盖亦罕见施用;
安取容,无所建明者,岂惟黜罚弗及,或乃遂阶通显。
按:《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附《赵崇宪传》。又见《南宋书》卷四○。
松冈书舍记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道光《万年志》卷一六
三代以上,道统在君相;
三代以下,道统在儒生。
我宋之兴,固赖贤君相卫道于上,尤赖多儒生讲道于下。
乡校之兴,大有功于世教。
先严中丞忠定公晦庵朱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君子得道统之正,爰构书院于本邑东山,延居讲学,愚与从叔靓师事之。
柴君元裕字益之,与予姻联秦晋,亦来就学。
潜心义理,苦志不渝。
求得程颐书,潜抄默诵,夜以继日,同堂敬服之。
嗣乃著述经传,教授生徒。
闻吾乡曹子卒,益毅然以师道自任,搆就书舍,如汤汉饶鲁李伯玉暨从子中行、中立诸君子,以道学鸣者,多出其门。
愚以对策擢甲科,历仕进,与柴君契阔几数十年。
后归故里,趋馆拜谒,见其额书舍曰「松冈」,以环馆皆也;
扁斋曰「强恕」,固自勉以勉人也,门人遂称强恕先生
就几检阅牙签,标其甲乙,著有《春秋》、《尚书》、《论语解》《、易系辞》、《史评》、《宋名臣传》及手札、文集诸书,目不暇赏。
览其学规,效白鹿书院
其山水之佳,则有高祖峰自东南来,小顿大起,委蛇数里。
忽障泻平阳,可置数百家。
下临源泉,活水流入方池,可悟道之有本也。
中流突起二墩,累累相望,不亚砥柱,可以知涉世之道矣。
余四顾久之,恍然地灵人杰之信不诬也,故为之记。
按:同治万年县志》卷九,同治十年刻本。
祭先祖考妣文嘉定四年十一月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庐山志》卷一一、康熙《西江志》卷二○一
维嘉定四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己酉朔越十五日癸亥孙朝请郎、知江州军事兼管内劝农营田赵崇宪,谨遣曾孙必垕,以清酌庶羞致奠于先祖考太师庆国笃行公、先祖妣冀国夫人李氏、先考太师大观文丞相福国忠定公、先妣秦国夫人徐氏之祠。
维昔笃行,绘像此山。
祠宇俨设,盖已有年。
忠定公,并列其间。
山以祠重,祠以山传。
崇宪不肖,假守江堧。
首访精庐,榱柱欹颠。
追惟先志,心折涕潸。
尚期异日,吏责少宽。
再加营葺,旧观复还。
庶几英灵,百世妥然。
欲拜祠下,官守拘牵。
敬遣贱息,洁蠲以前。
寸诚悲切,神其鉴焉。
尚享!
按:《庐山纪事》卷二,豫章丛书本。
到任谒祠祝文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
奉天子命,来守此邦。
庀职之初,拜谒祠下。
敬惟先生道德之懿,百世师仰。
崇宪晚学,尝诵遗言。
比宰南昌,实先生昔年弦歌之地。
今又来官于濂溪之故里,遗风馀烈,懔然如在。
方将尊其所闻,施于有政,惟先生尚鉴临之。
按:《周濂溪集》卷一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濂溪书院成开讲祝文二月八日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周濂溪集》卷一二、同治《庐山志》卷一一
既没,天其将丧斯文乎。
斯文未丧,则我先生发挥讲明之功也。
庐阜之麓,濂溪之湄,先生之书堂存焉。
像塑仅设,室宇湫隘,无以兴起士心,先生之道,殆犹郁而未宣也。
崇宪奉天子训辞,来守此邦。
用敢度其堂宇之左偏,广筑为学舍二十六区,盖将选邦人之俊秀者,朝斯夕斯,以茂明先生之业。
先生阴惠我多士,相协厥居,克昌斯文。
岂惟予末学丕遂徯志,异时人材辈出,将越我国家万年,实嘉赖之。
辞庙祝文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周濂溪集》卷一二
窃惟先生道阐不传之秘,以惠后学。
数十年间,士习卑陋,罕能发挥讲明,推之于用,而钻研六经之疏义,寻绎百氏之训诂,方且从事词章以钓名。
第根柢不立,随试辄败。
先生之学,殆几乎废矣。
崇宪奉天子训辞,来守是邦。
用敢广先生之居,以招徕庶士;
先生之教,以正救末习。
先生之道,庶几复兴。
非特曰为士者之幸,是亦先生之意也。
崇宪误将使指,驾言徂征。
于其戒行,敢举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