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赵栉夫南宋
濂溪小学 南宋 · 赵栉夫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南宋文录录》卷一三、《周元公集》卷六、道光《濂溪志》卷四、同治《永州府志》卷四下
道州城西二十里,曰濂溪周元公故居在焉。
未至十里许,两峰插地,阙立甚伟。
扶舆两峰閒,平陆疏林,云巘如画,一水横陈,乃濂溪也。
溪南为先谏议墓,左龙山,右豸岭,祭田在其下,元公遗券犹存。
故居有元公,今奉谏议,以元公侑。
环溪数百家,皆周氏子孙,率学农圃。
郡守杨侯叹曰:「此非郑公邪!
山川如此,何其子孙似郑公庄也」!
乃命立小学,俾知营道县钱君寅翁经理之。
祠右有功德院,盖周氏所为奉浮屠者,于元公家不类,宜改院为小学,聚周之子孙教焉。
议已克合,乃易像设而俎豆之,去其异言异教而诗书之。
为斋二,为亭一,水竹扶疏,几席静洁,足以助发性灵,洗凡涤陋,择端悫士为之师。
亡几何,已有颖然悟者,侯又益喜,辍公田若干亩,别储以廪之。
余使粤之明年,辟钱君为属,侯寓书曰:「吾州濂溪书院既成,上洒奎画以赐,参预虞公辱载笔焉。
敢以小学记为请,幸子勿辞」。
谢不获。
窃惟舂陵以道名州,而元公于是乎生,天所命也。
今义理之学,皆识宗祖,而诗礼之教,不逮子孙,非长民者之责乎!
古者上自国都,下自闾巷,莫不有学。
凡公卿大夫之子,与民之俊秀者,皆入学,所以发其良知良能而复性焉耳。
故八岁入小学,教以洒埽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十五入大学,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以此具也。
《记》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今之时则过矣,然性非自外来也。
泉养于蒙,木进于渐,循循焉毋欲速也,勉勉焉毋自画也。
待其时至气化,心开目明,然后精以四书,博以六籍,《易通》之诚神几,《太极图》之阴阳动静,皆可拾级而进。
俗学,稊稗也;
夷学,蟊螣也,惟毋以是先锢其心,教可入矣。
此侯所致意于周之子孙者,而子孙之所当自勉也。
余景瞻守剑,黄子耕守台,皆能扶植先儒之裔,然龟山故庐,已不能保,上蔡之孙,至为人所陵夷,抑又微矣。
元公先畴幸无恙,繇士而农,去本未远。
贤守令又从而振德之,锄荒垦良,苕颖秀茁,安知正考父之后无达人乎!
政惠有限,教思无穷,侯视二公功相近,而德则远矣。
是宜书。
侯名允恭长沙人,尝为国子博士
治状有闻,擢持广东宪节,盖元公补处云。
濂溪大富桥记 南宋 · 赵栉夫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二一、太常周氏宗谱、《濂溪志》卷四、同治《永州府志》卷三下
道州营道县西出郭二十里,有村曰濂溪,楼田保,元公故居实在焉。
未至故居二百馀步,有水萦纡,隐隐如青罗带者,濂源溪流也。
溪之上有小石梁,横跨乎青罗带者,大富桥也。
世传以为元公年十三时钓游之所,其然岂其然邪?
余牧舂陵,春秋行舍菜礼,每谒故居,儿童□□□□□□□□则□信乎其然也。
于是周览山川,徘徊左右,顾瞻遗像,生色凛然,为之叹曰:盛矣,元公父子祖孙道义之尊,即夫子之宫墙阙里也。
然窗棂几格,龛帷服用,色色弊陋,殊非所以尊崇之意。
□前有□□□创小学以为教育周氏子孙之地,而于故居似未加详焉。
余误□□比来帑藏请益,甚欲一新□□□□□□□□□其一二,而又不能并其桥与亭而新之,是余一大欠事也。
一日,周之子孙主祠者天□□□□起而□余曰:「先生既嘉贲故居之仪式矣,桥则天祺将□月俸而新之矣。
亭□未创,不可□□以□□世□垂后来,天祺窃有请焉」。
余应之曰:「龙山豸岭之嵯峨,濂溪营水之□□,钟而生元公焉,上以□□□于往圣,下以开后觉于将来,其功盖不在孔子下。
少年钓游于此,意岂专在鱼邪?
□亦与子钓而不网者同一意,余何言哉」?
既而思之曰:元公之道无得而名,然桥不名钓游而名大富,其义安在?
□读《易通》而得之,有曰:「天地閒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非富乎」?
又曰:「见□大则心泰,非富之大乎」?
夫富□也,富贵之富小也,道义之富大也,见其大则忘其小,志于道义则富贵不足道。
大哉富乎,其道义之富乎!
此桥之所以名也。
登斯桥者毋以钓游藉口,盖有得于言外之□云。
咸淳丙寅七月既望中奉大夫、知道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充管界沿边溪洞都巡检使高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借绯赵栉夫记。
迪功郎道州州学教授、权通判事彭□□书。
迪功郎道州永明主学、权濂溪书院山长王景□立石。
□□书院掌御书李挺祖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