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陶渊明归去来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归去来兮,是处有山皆可归。
念缠绵其世故,忽感悟而增悲。
精诚烱而未泯,齿发逝而莫追。
想比邻之惊愕,疑昔人而竟非。
逢断桥而植杖,涉浅濑而搊衣。
转荦确之深壑,开机杼于寻微。
宿雨初霁,山气如奔。
纷然落叶,满我衡门。
少喜翰墨,馀习尚存。
如抚无弦,如持空樽。
有诗情以寄目,无忧色之在颜。
皆遇缘而一戏,则何适而不安?
顾风物之闲美,忻幽鸟之关关。
掩残书而意消,偶歛目而深观。
还诸缘以俱尽,廓然获其无还。
譬如人经故乡,情恋恋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毕生于此游。
佳退藏于不言,使来者之自求。
如薪竭则火灭,知爱尽而无忧。
虽鲲鹏之小,犹听其自化,则此道其可以告于朋俦。
笑我阅世,如川行舟。
少折困于忧患,老安乐其林丘。
嗟学者之畏影,盖馀波之末流。
苟就阴则影灭,妄自释而心休。
已矣乎,吾吐斯言非其时,闻者听莹皆迟留。
以针投水今无之,古人不可见,来哲亦难期。
省杂念之妨道,如良苗之日耔。
当闭关而观壁,盍捐书而止诗?
不取于人而自信,如子得母复何疑?
沩山空印禅师易本际庵为甘露灭以书招予归隐复赋归去来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归去来兮沩山有人呼我归。
碧暮云之凝合,空夜鹤之怨悲。
省一念之有差,虽百悔其何追。
探蚁穴之意适,俄梦觉而知非。
幸牛羊之弗践,有坠露之沾衣。
恨无前知之明,及未著而知微
缅怀万峰,如蹲如奔。
而烟霏开,窈窕其门。
东庵西井,古迹犹存。
俯拾枯松,旋安茶樽。
并两山之寒翠,煮万仞之潺颜。
想锸锹之寂子,对牧牛之懒安。
妙机锋之虽触,无生死之相关。
前辈之宏规,揆今事而默观。
空印之中兴,取高风而追还。
耿终力之弗寐,心欲绝而桓桓。
归去来兮,永结无情之游。
盖大欲之已去,复于世而何求?
朝三而莫四,纷众狙之喜忧。
爱芙蓉之倚天,势独立而无畴。
昔尚反顾,今则覆舟。
弓精尽于九年,履考祥于一丘。
卷正宗而怀之,悲末学之横流。
韩信之已死,而其心岂真休?
已矣乎,沩山吾归今其时,如鱼纵壑不可留。
今而不归欲何之?
行以到为是,食以饱为期。
虽灵根之深密,护空慧以培耔。
听耆年之夜语,诵诸衲之清诗。
知沙纕之非饭,情断意讫复何疑!
张无尽居士退崇宁书1104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缁林尺牍》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龙安山
某启:诵相公佳句,愿见二十年矣。
每念威德崇重,辩才无碍,未易酬对。
顾省钝根无异,能解非所堪任,以是久不敢行诣耳。
不谓比来照禅师书中,过辱绪言见及,如佩黄金良药之赐。
阁下昔与云庵、兜率神交道契,为内外护,虽当时从游之人如某者,亦蒙记录。
爱人而及屋乌,谓徒虚语,今始信然。
又蒙辱以崇宁见召,尚未识门屏,而据授以师位,衲子惊怪,莫不改观。
实以鄙陋,恐临事失职,有累阁下知言耳,故不敢辄受。
谨课成拙颂六首,缮写呈上,聊供阁下千里法喜之游。
干冒钧重,不胜愧悚。
张天觉退传庆书1104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龙安山
某启:某青山白云之人,其踪迹不愿上王公贵人之齿牙,纵浪大化,饱饭足矣。
不虞阁下过顾,千里惠书,以崇宁见要,挽至人天之上,使授佛之职,责以重振西祖已坠之风。
其以阁下所责甚重,某之材力甚薄,不敢辄冒宠命,作偈辞免,意阁下必怜其诚,从其所欲,弃置之久矣。
而礼意益勤,三返其使,欲一相见而已。
某翻然改曰:无尽居士道大德博,名声遍华夏,独立四顾,为我家门墙。
又先云庵之执,今区区于一愚比丘,其可终不往也?
故间关而来,阁下一见,过有称赏,尝谓天下之英物,圣宋之异人,拨置形骸,倾泻意气,奇章
代云盖贺北禅方老书1122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清净燕居,虽圣师之明诲;
流通法藏,乃释子之本心。
于其可为之时,盖亦何胶于迹?
远公老矣,竟不过于虎溪
南阳翻然,乃肯来于凤阙。
观其以道自重则或异,惟其以身徇法则皆然。
伏惟某人清明在躬,淳化接物。
以渊才雅思之三昧,资淹通博识之兼能。
比自云山,徙居城郭。
盖丛林之故老,传声名于此邦。
金斗城中,旧挽浮山之九带;
汨罗江上,重扬临济之三玄。
光壮吾宗,提携后学。
凡于闻见,无不欢哗。
属叨疾衰,尚稽展对。
谨奉启陈贺
春色向暄,尤冀珍重。
代答沩山评老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窃承已辞惠日,咸争瑞鸟之先瞻;
欻然道风,遽与珍缄而并至。
悃诚特厚,文彩甚华。
俯思衰残,交增喜愧。
顾兹沩水,实甲熊湘。
前豪峻大雄之风,近世茂霜华之嗣。
钦承禅师游戏法窟,熟烂丛林。
飘然而来,故将有意于先觉;
发其所蕴,行看施益于后昆。
岂惟拙者之与荣,抑亦舆情之所望。
谨奉启上谢。
代法嗣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某闻惟师弟子,系时因缘。
虽迁流于人天,或契阔于生死。
不谋而合,妙于磁石之针;
适然而逢,特类盲龟之木。
方相视而一笑,叹再来之尚存。
披掌发异世之珠,后身附前生之植。
载之传记,炳若丹青。
然望道固有浅深,受材不无大小。
沿从中世,非复古风。
名存实亡,力微习重。
寂无奋起,几至陵夷。
如某者志节愿追古先,识虑皆居人下。
契无悟花之敏,迷有摘叶之愚。
自离七闽,谩游三楚
夤缘养育,则恩均亲教;
提携收拾,则人固户知。
非止见闻之熏烝,盖亦琢磨之厌饫。
誓同小朗断筇,不下三生;
敢料大沩踢瓶,遂辞百丈。
恭惟某人道传熊岳,派出虎溪
声华久著于丛林,诚实可开于金石。
游戏翰墨,烂熟教乘。
屡让名山,倦临清众。
而宗门道广,学者日亲。
机比疏山,敢犯腹中之鳞甲;
辩如慧日,宁逃口内之雌黄?
盖其要妙渊深,高明广大。
而某应量而休,蚊蚋亦名饮海
登高未已,女萝适幸依
敢不永弃世缘,长依净社?
激昂志节,报效恩私。
然力甚纤埃,敢助培于佛种;
光犹爝火,徒僭续于祖灯
瞻望门阑,驰心师范。
过此已往,未知所裁。
代答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伏审光膺显命,荣遂素心。
舆情欣闻,士论增气。
窃谓仕宦无大小,当各行其志;
穷达有义命,则不必言时。
较今竹帛所传,如汉文武之盛。
观其至鉴,大不可诬。
相如之赋甚工,止于为令;
李广之艺绝类,竟不得侯。
盖功名出于偶然,故用舍置诸度外。
然有是语,未见若人。
恭惟某官深于文词,绰有标韵。
言行信于闾里,声称著于搢绅。
袖手来归,饯华颠于诗酒;
挂冠閒暇,登清啸于云泉。
方惭贽贺之未缘,遽辱函封之先及。
获窥笔力,概见平生。
习俗移人,鄙后来居士之论;
天资近道,有急流勇退之风。
陈谊甚高,把卷增慨。
惊文彩之夺目,挹谦光之照人。
永为巾笥之珍,愧乏琼瑶之报。
其于钦佩,莫究颂言。
代上太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君子立邦家之光,固难亲炙;
忠臣在社稷之卫,岂易皈依?
幸逢济济辟王之朝,共遇赫赫师尹之贵。
岂无巨笔,用赞元勋
故巨壑纵鱼,王褒汉武得贤之颂;
在坰牡马,史克陈僖公有道之诗。
敢当搢绅先生作者之前,愿听狂简小子斐然之语。
虽牖中窥日,未尽光辉;
爨下焦桐,亦堪听采。
恭惟某官文章宗伯,道德真儒。
会逢千载一遇之时,协赞一日万机之政。
股肱周室,首居尚父之尊;
左右商王,自任阿衡之重。
一持政柄,大振朝纲。
李逢吉十六子之奸回,悉归窜逐;
崔祐甫八百员之英杰,尽入搜扬。
恢雍泮以兴贤,奠几千人经明行修之士;
设庠序而化邑,复数百年乡举里选之科。
铸铁锡子母,以利便公私;
弛山河茶盐,而通行商旅。
兴水利则俶载南亩,得施十千维耦之勤;
劝农田则平秩西成,俱获三百其囷之望。
恤贫置院,凶年无沟洫之忧;
漏泽开园,枯骨免狐狸之啖。
天宁建寺,祈明明天子寿考万年;
敦宗立官,使振振公子本支百世。
以至乎九鼎铸而百神受职,八宝献而万福攸同。
大晟作而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四辅建而足以利国家、兴社稷。
王道平而百川理,黄河于是乎清;
元气回而万物春,灵芝于是乎秀。
遂致一人有庆,四海无虞。
三阶平而风雨时,五谷熟而人民育。
天垂甘露,地产嘉禾
山川草木之裕如,鸟兽鱼鳖之咸若。
民跻寿域,俗乐春台。
一方无鼠偷狗窃之惊,四境有犬吠鸡鸣之喜。
远人率化,荒服来王。
万邦共惟帝臣,天地莫非王土。
开关受吏,梯航远走于蛮中;
献地称蕃,玙璇几半于天下。
皆是八柱擎天之力,益知四时成岁之功。
昭昭简在帝心,籍籍颂诸人口。
前房、杜而后姚、宋,何以加诸?
而右,不能过也。
此皆公议,岂但私言?
自从往古来今,无不光前绝后。
虽秃千毫之兔,难纪宏规;
纵捽万楮之皮,莫形鲁颂。
某备员官业,托质洪钧。
南山之维石岩岩,几年注目;
仰北斗之台星两两,每夜劳魂。
叹无路以扫门,徒有心于投刺。
凤衰已甚,敢兴楚接之歌;
牛喘非时,终冀邴吉之问。
特书悃愊,上渎高明。
造化垆中,敢希陶铸;
燮调手内,全藉提携。
蒙自卵及翼之恩,不忘摩顶至踵之报。
代上少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伏审光膺大号,荣二三公。
凡属生成,举同抃蹈。
窃以大臣谋国,元帅行师。
深惟用兵之难,近请以唐为喻。
裴度之诛元济,名盖淮西
子仪之备吐蕃,威宣关内。
然而军旅屡失,岁月荐更。
或碎韩愈勒铭之碑,或置朝恩疾功之沮。
纷然异议,沸于外庭。
未有纛祭朝陈,散犬戎于沙幕;
捷书夜奏,复《禹贡》之山河。
服功于谈笑之间,纪绩于鼎彝之上,虽曰天之时数,岂非人之力为?
恭惟药宫先生蕴德方刚,受材宏大。
山甫补衮之手,应高宗协梦之祥。
惟都惟俞,可曰千载之遇;
知文知武,是谓万人之英。
当巍巍乎有道之朝,建岌岌乎无前之业。
父子俱登三事,君臣庆同一时。
四世五公,何足道也;
一门万石,窃且陋之。
已收玉版之荣,行遂金瓯之拜。
某猥缘望履,获预执鞭。
永怀剪拂之私,未效涓埃之报。
终当为之殒首,且将依以扬声。
身处江湖,遐想平津之馆;
职拘飞挽,遥称北海之觞。
代东林谢知府1123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
右某启:准使符授前件职事,已祗受者。
窃以冠世名山,道德所在。
出尘净社,缁白同归。
近偶厄于妄庸,坐几见其倾覆。
宜得神颖,以整颓纲。
上以副王臣外护之勤,下以副丛林中兴之渐。
如某者涖众犹晚,涉道未深。
五逢楚国,三涉湘山之刹。
特以宗风之盛,误为学者所推。
偶预总提,良出徼倖。
恭惟某官斯民先觉,当世伟人。
世殿侯藩,名独简于睿想;
入联清禁,道每格于君心。
期必代于天工,盖久从于人望。
某已次治境,行瞻履商。
获闻謦咳之馀,倍切叙崇之素。
谨具启陈谢,伏惟台慈照察。
代上湖南使者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某闻赵清献公奉使西州,以一琴一龟自随,坐则抚琴玩龟,人莫测。
寓止成都,以书抵中朝故人曰:「成都全蜀之地,沃野千里,而多江山登临之乐。
斋阁事简,时有山僧野人投诗而去。
诸公顾此,吾事岂不流哉」?
呜呼,山僧野人固无用于世,然一造大人君子之庭,饰鄙陋之词,叙栖迟之迹,则遂为公卿美谈。
恭惟某官文章之卓越,风节之高特,冠于搢绅。
虽功名事业之效未收,而人主倚眷,天下之属望,贩夫乳儿莫不知颂咏盛德。
其遗风馀烈初不减清献公,而好贤乐善出于至诚,则又过之。
方持使者节来莅三湘,以万壑之松声为琴,以自养之灵智为龟,当其酒酣客散,颓然堕帻,听江风之度曲,观湛然之发光,若傲睨万物之表,而与造物者游,其高韵脱落,当十倍西蜀
山僧野人之诗文,未至庭下,犹以为缺典。
某顷在丹阳,获陪今仪府相公符宝舍人父子游,自南还,颇获翰墨。
切闻公蔡氏卧内客也,敢自山中携至,持以呈献,无所干求,惟阁下怜其诚而进之尔。
代上宣守书1114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某闻痴蝇附骥,气凌千里;
兔丝依,势登九霄。
两物至微陋也,而其气势特能荣耀于昆虫草木者,盖其所遭之时,所托之地适幸而已矣。
某寒乡贱微,人不比数,赋命数奇,临事金注,困穷极矣。
所幸少游上庠,识阁下一人耳。
时阁下蔚然自持,如乔松之稚蒿莱;
养精蓄骏,如骐骥之困车轭。
某因得时,交足以缘仆,络根以蔓衍也。
呜呼,阁下以冠冕道德,鼓吹六经,声名横翔,捷出搢绅之右;
富贵昂霄,耸壑青云之上。
方掇天子近侍,出镇大邦,道显著矣。
某尘埃寒乞,面目可憎,辄敢冒重湖,涉大江,千里至前,引物连类,叙平生游从之好,欲以骇动视听,闻者多窃笑坐睡,然区区之心,终欲一望履舄者,其情有真可哀者耳。
某既为功名误,罪大不孝,二亲之丧,四弟之柩,皆在浅土。
家贫族陋,默计之,不一泣诉于门下,是毕世不能举矣。
杜甫寒饿流离,至食橡栗,严武镇两川,依之,得不死。
郭元振太学生,家送赀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元振举以与之。
呜呼,严武之忠厚,元振之节义盖如此,每读其传,窃欣慕之。
恭惟阁下忠厚,不弃故旧,有严剑南之风度;
节义喜施,有郭代公之奇豪。
而某无杜甫之才,有不质名缞服者之丧。
某之辞家,里巷聚送,或疑或信,疑者多而信者少,此不足怪,盖节义未尝有故也。
愿阁下哀怜之,使信者增气,而疑者沮气矣。
代求济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某闻金以自献,致不祥之名;
雁以不鸣,蹈必死之祸者,庄生寓意于两物,盖所以配士之自献,亦又以罪士而不可不言也。
夫士临死祸而不言,世必以为誇。
若困蹇之辱,饥寒之忧已切诸身,不翅如卧积薪之上,而下焚之,犹不以为意,钳默不言,使庄子不呵之,三尺童子且闻以为笑也。
某幸以诸生得侍师范,瞻承颜色,熏蒸见闻,一年于兹。
日月不为不久,而质疑受训,义在径造面禀而已。
然特饰鄙陋之词为之书,遂及私门之猥,以上累听览者,其情有可哀者耳。
傥蒙霁严有和,则请毕其说于前。
某读汉传,见司马长卿之还成都,家四壁立。
又读唐帖,见颜鲁公从李侯乞米。
呜呼,汉唐人物如长卿鲁公者,可谓硕大而秀杰者,且屋庐不完,饘粥不给,况下者乎!
然两人者,风流馀烈,可以想见。
以某之不肖驽钝,声遗沉下,盖其智愚之不移,贵贱之相远,无可企羡。
然犹有羡于长卿鲁公者,羡其当耳。
长卿固倦游而归,所累者文君耳,而犹有四壁可誇。
如某干禄而禄未及亲,今亲皆老,无以为养,弟妹职职及婚嫁,二十馀口,伏腊丛于一身,而家无置锥之地
鲁公虽曰举家弥月食粥,而有禄可仰,有畜米者容其乞。
如某者族寒里陋,无强盛可依之亲,谁当告者!
闻古有鲁肃指廪借周瑜则以为痴,郭元振推钱四十万与不言姓男子以为狂。
则有羡于司马鲁公,未足为过也。
某前此赁屋而居,今有屋者取以自用,一家幼稚,将至露地卧起矣。
恭惟先生识妙如蓍龟,纳污如山泽。
刚而有礼,人不得而疏亲;
明而无私,士实乐于求恳。
刘政往役邴原,穷鸟入怀,曰:「安知此怀之可入耶」?
之言,盖喜之也。
某恃先生之恩,竟敢与刘政之谋干犯,妄意先生必有原之喜而怜之。
拟济上人答白乐天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
辱赐书,蒙以教乘为问。
顾惟鲁钝之资,何足以当天纵之辩?
然敢不竭疲陋,以塞外护为法之勤耶?
居士所论六经二义与夫行色不伦之说为不通者,在不痛思自所问端,「方便智」三言而已。
了此三言,则虽百千妙义、无尽法门,可不究而解,矧所谓维摩法王前后六经相戾之义乎?
方便智者,如将将兵,权谋所施,非有定式。
其发如雷霆,如机括,故能消过于未然,折冲千里,在一时耳,岂据典故哉?
夫军势之虚实,将气之勇怯,阵形之可否,成败之先见,或有定论。
例吾教三乘以观根授法,不可参乱是也。
以勇怯之气为虚实之势,以施其事则误矣。
例吾法谓不可以大乘之法授小乘之人,而小乘之人终不堪受大乘之法,如《维摩》、《法华》等三经所以丁宁告谕者是也。
法王》等三经,又明告直指,纤悉荡除之,亦所当尔。
何以知之?
如将兵者意在济乱以安国,则如来之意,岂非欲开迷以显智乎?
执三乘之语言,为佛之方便智者,失之甚矣。
彼特品第众生根器之说,不能了者,反堕常见,即外道非佛道也。
执众生佛性,自无始来,无有是事者,又堕断见,即外道非佛道也。
《华严经》曰:「凡愚之人迷佛方便,执有三乘」。
《法华经》曰:「寻念过去佛,亦应说三乘」。
来书所疑可以释矣。
《涅槃经》曰「欲得早成佛者与早成,欲迟成佛者与迟成」,《起信论》曰「世尊为勇猛众生说成佛在一念,为懈怠众生说得果须满僧祇」者,真方便智之旨。
神而明之,则能变通与夺,施之以成就众生也。
一代时教,以三宗摄之,所谓法相、破相、性宗也。
前之六经二义,乃法相、破相二宗所摄,此二宗自不许相难以建立荡除宗异故也。
又疑为法师者不能定观人之根过,虑误授人以法,且有罪苦。
知法比丘,虽凡夫具足烦恼之躯,然其志好明达,慧辩猛利,非果位小乘可比。
如迦陵鸟在壳,则声压众鸟,如坚好木茁地,则已秀群木,又况维摩所诃?
富楼那自言其过,有以也哉!
如是而论,恐尚纡疑,请借近事以明之。
王公大人之阅天下士,非必龙章玉山,其必先以言语。
言语者德行之候,故曰「有德者必有言」,又曰「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虽古之圣人莫能外此,则知法者观人之根大小,又岂有他术乎?
居士所疑色受想行识与夫十二有支因缘之法名次不伦,互有错缪者,未辨名目之理故也。
夫色等五蕴,乃三苦已成之躯。
十二有支,乃三世生因之法。
如《华严·十地品》云:「于第一义不了,故名无明」。
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共生。
四取蕴为名色等者,其叙本末沿袭,理固然也。
《般若经》则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破有法不真故也。
且色体尚尔,况四蕴但名而已哉?
《般若》诸经破有之教,故言五蕴,则色居行之前。
《华严·十地品》诸经,叙沿袭之因,故色在行之后,非略言则五,详言则十二也。
法之所本,要本于理,而当于义,不必守名句以自滞。
多病久废讲,前之所陈者,皆教乘之深旨,非敢臆断意谕。
至于言谓之不及而可以模铸魔佛、了辨同异者,又未可遽言也。
按:《林间录》卷下,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一套第四册。
乞依例改正为僧诣刑部陈词状靖康元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
放停僧慧洪见年五十六岁,本贯筠州人,元系右街香积院僧籍。
先因崇宁初谏官陈瓘论列蔡京事忤旨,编管连州
慧洪为见陈瓘当官尽节,投窜岭海,一身万里,恐致疏虞,调护前去,往来海上,前后四年,因与陈瓘厚善。
又缘得度为僧,元系故宰相张商英奏名。
政和元年商英奏取陈瓘所撰《尊尧录》,是时内官梁师成蔡交结,见宰相荐引蔡京仇人陈瓘,百计挤陷。
旬月之间,果遭斥逐。
猜疑是慧洪与陈瓘为地,发怒,讽谕开封尹李孝寿勾慧洪下狱,非理考鞠,特配吉阳军
后来因患不堪执役,蒙恩放令逐便,经今一十四年。
近闻朝廷追赠张商英陈瓘官爵,旌其忠节,流窜蔡京梁师成岭外,正其罪恶。
显见慧洪前顷所坐情节委实冤枉。
慧洪切见绍圣间杭州僧道潜缘与苏轼内翰相善,仇家吕升卿任浙西使者,收捉道潜,付苏州狱,枉法编管兖州
后来经朝廷雪理,改正为僧。
近见右街僧永道宣和初因改德士,上书争救,开封尹盛章收捉,决配道州,去年内亦蒙改正讫。
切念慧洪别无犯由,只缘开封官吏观望内臣权势,遂将慧洪枉法行遣,与道潜、永道冤枉情理前后比类相同。
今来具状告投判部尚书,欲乞依道潜、永道例,别赐改正为僧。
未敢专擅,伏听台旨。
按:《云卧纪谈》卷上,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一套第一册。
邵阳别胡强仲序政和元年十二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石门文字禅》卷二三 创作地点:湖南省邵阳市
「多言乃致祸,器满苦不密。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河坏蚁孔端,山隤有鼋穴。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北海临终时诗也,而其意乃若自悔,何也?
「教汝为恶邪,则恶不可为;
教汝为善耶,则我平生未尝为恶」。
范滂临刑语其子之辞也,而其意乃若自疑,何也?
徐有功方视事,吏泣白曰:「有诏,公当弃市」。
有功置笔安步而去,曰:「岂我独死,而诸人长不死乎」?
三坐大辟当死,不忧;
三赦之,不喜。
其明见自性,不悔不疑,而卒以荣名终。
吾闻成就世出世间法,特一切能舍耳,有功其亦知此乎!
余学出世间法者也。
辞亲出家,则知舍爱,游方学道,则能舍法;
临生死祸福之际,则当舍情。
顷因乞食,来游人间,与王公大人游,意适忘返,坐不遵佛语,得罪至此。
重赖天子圣慈,不忍置之死,篆面鞭背,投之海南
平生亲旧之在京师者,皆唾闻讳见,云散鸟惊,独吾友强仲姁妪守护,如事其亲。
自出开封狱,冒犯风雪,茧足相随三千馀里,而至邵阳,犹不忍去。
呜呼,臂三折而知医,阅人多而晓相,事更疑危而识交态,有交如子,何必多为!
然强仲每见余蓬头垢污,在束缚中,饮食谈笑如平日,言涕俱出曰:「子殆不知世间有耻辱忧患乎?
抑真石肝铁肠也」?
余笑曰:「死可避乎?
心外无法,以南北论中外,则谓之失宗;
以僧俗议优劣,则谓之迷旨。
失宗迷旨,前圣所呵。
吾方以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大千沙界,特空华耳,何暇置朱崖于胸次哉?
强仲高义密行,追配古人,宜若知此。
子持此语,为我谢乡里故人。
此去死生一决,死不失为谷泉
脱或无恙,尚不失为车中王尼
他日绿锦江头相见,追惟今日,则尚可轩渠一笑也」。
政和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南逐客某序。
强仲北游序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石门文字禅》卷二三
洛生郭玉,得程高方脉六微之技,阴阳不测之术。
汉和帝时,为大医王,多有应效。
性仁爱,虽贱如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贵人,时或不愈。
帝使贵人衣厮养服,问医辄效。
问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则乖。
存神于心手之际,可得解,不可得言也。
夫贵者以高显临臣,臣以怖慑承之,其为难也有四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也;
将身不谨,二也;
骨节不能使药,三也;
好逸恶劳,四也。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
此其所以不愈也」。
嗟乎,人之理患不能知之,知之患不能行之,观所论甚明,而竟不能用,虽得之,亦失之之谓也。
玉盖所谓有技之医,非有道之医也。
有道之医,如庖丁解牛,但见其理,不见全牛也。
孙武之诛二队长,但见其法,不见吴之宠姬也。
吾友强仲,少任侠,喜立奇节,赴人之急难,义形于色。
太史子义王义方之为人,中年学道,一饭奉身,为伊蒲塞之行,虽摧缩锋角,而剧谈滑稽,每每绝倒坐客。
强仲盖寓于技,以游人间世者也,而喜医。
贵人强仲跫然足音,即其疾不辞而去。
余尝问之,对曰:「吾治贵人有三易。
方视其疾以投药,不知有富贵,如承蜩也,不以天下易蜩之翼,一也;
贵人必聪明,可晓以避就之理,二也;
且吾期于活人,而非事于名,一醉之外无所恤,三也」。
以四难自藏,而强仲以三易自,殆所谓有道之医也。
王城,贵人之都会,强仲往游焉。
明年山林间闻京师有异人,能生人于死中,如秦越人华佗者,必强仲也。
李仲元寄超然序1112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石门文字禅》卷二三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
余至海南,留琼山太守张公怜之,使就双井养病,在郡城之东北隅
东坡北渡,尝游爱泉,相去咫尺而异味,为名其亭曰烱酌,且赋诗而去。
其旁有堂,名曰疏快,渠渠高深,吞风吐月。
堂之后有轩,名曰俱清,倚栏东望,山海之胜,一览而尽得之。
太守又构庵于后,其名至远。
余既居之,乞橄榄于旁舍,判荔树于沙岸,作诗,其略曰:「整蓝乞橄榄,断树判荔枝」。
日作东坡羹,有佳客至,馔山谷豆腐以饷之。
崇宁寺有经可借,郡有书万卷,太守使监中之。
余时乞食于市,作息之馀,发《首楞严》之义以为书。
他日以寄吾弟祖超然,使知余虽困穷于万里,不能忘道也。
仲元将渡海,不欲更作书,如到京为我一至天宁,见因觉,先为余录之以寄超然,且发万里一笑。
送僧乞食序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石门文字禅》卷二四、缁门警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曹溪六祖初以居士服至黄梅夜舂,以石坠腰。
牛头众乏粮,融乞于丹阳,自负米斛八斗,行八十里,朝去暮归,率以为常。
隆化惠满,所至破柴制履,百丈涅槃,开田说义。
坠腰石尚留东山,破柴斧犹存邺镇。
江陵之西有负米庄,车轮之下有大义石。
衲子每以为游观,不可诬也。
世远道丧,而妄庸寒乞之徒入我法中,其识尚不足以匡欲,其可大法也?
方叠花制袜以副丝绚,其可夜舂乎?
纤罗剪袍以宜小袖,其可破柴乎?
升九仞之峻,仆夫汗血,不肯出舆,其可负米乎?
方大书其门,云当寺今止挂搭,其肯开田说义乎?
余尝痛心抚膺而叹者也,屡因弘法致祸,卒为废人。
方幸生还,逃遁山谷。
衲子犹以其尝亲事云庵,故来相从。
余畜之无义,拒之不可,即闭关坚卧。
有扣其门而言者曰:「云庵法施如智觉爱众,如雪峰出其门者。
今皆不然,道未尊而欲人之贵己,名不耀而畏人挨己。
下视禅者,如百世之冤;
谄事权贵,如累劫之亲。
师皆笑蹈此污而去,庶几云庵爪牙矣」。
于是蹶然而起曰:「然则无食奈何」?
曰:「当从净檀行乞,亦如来大师遗则也。
老人肯出,则庶使丛林知云庵典刑尚存」。
余嘉其言,因序古德事以慰其意,当有赏音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