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昭默遗墨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同治《武宁县志》卷三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方广寺
昭默老人,道大德博,为丛林所宗仰。虽其片言只偈,翰墨游戏,学者争秘之。非以其书词之美也,尊其道师之德耳。予游诸方,处处见之,开卷辄识其真。精到之韵,骨枯老状,盖其退居时笔也。南岳见方广圆首座,出此为示。噫,圆知敬慕昭默,其亦贤于人远矣!
题真归诰铭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同治《武宁县志》卷三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宗师之于生死之际,说法作偈者有之,未有自作铭诰者也。予观昭默此文,奋激顿挫,精到无馀,虽鸠摩罗什、道安辈平时作为,且不能及,况病与死邻者能尔乎?盖其道眼高妙,唯道是视,初不知其有死生之烈也。不然,何以卓绝高胜如是之盛哉?拜读不胜增气。
题潜庵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传》曰:「有国者非谓有乔木也,谓有世臣也」。予亦曰:「有禅林者,非有四事之传也,谓有耆年也」。潜庵今九十一岁矣,而笔语如此,真丛席之大老人也。年月日,某题。
题佛鉴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禅者精于道,身世两忘,未尝从事于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于讲师之笔。道宣精于律,而文词非其所长,作禅者传,如户婚按检。赞宁博于学,然其识暗,以永明为兴福,岩头为施身,又聚众碣之文为传,故其书非一体,予甚悼惜之。顷尝经行诸方,见博大秀杰之衲,能袒肩以荷大法者,必编次而藏之,盖有志于为史。中以罪废逐,还自海外,则意绪衰落,魂魄遗失,其存者无几。宣和改元夏,于湘西之谷山,发其藏畜,得七十馀辈,因仿前史作赞,使学者概其为书之意。书既成,有佛鉴大师净因者曰:「噫嘻,此先德之懿也。愿首传以为毕生之玩」。因以父事佛照,以大父事云庵,而视余为季父也。因生庐山之阳,游方饱丛林,参道有知见,恭谨孝友,盖其天性,而酝藉雅尚,若出自然。与余游馀二十年,久而益敬,故余欣然授之。因以谓此书当得妙于笔札者传之,于是凭川道者敏传,愿施其能。传以伯父事佛照,以兄事佛鉴,其能书乃夙习,笔楮不择精粗,飞翰如蚕食叶,俄顷千字,其衡斜布列,擘窠棋画。非特字工而已,工诗善丹青,兼众妙而有,然未尝以自多。长坐不睡,一食终日者十二年矣,人以为难,而传以为易。久游灵源之门,得其旨要者也。六月二十五日,佛鉴携此书来请记其本末,而以谓先觉之前言往行,不闻于后世,学者之罪也。闻之而不能以广传,同志之罪也。今予既以传次之,而因又善传,传公又成之。呜呼,后世学者读之,当想见法席之盛也。
题谊叟僧宝传后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清凉大法眼禅师,出世行道三十年,其所示徒,皆劝勉之语,未尝以法传人。非有法而秘惜,实无有法耳。譬如无病而饮药,病从药生。故曰:「一切文字语言,学者嗜著,是名壅蔽自心光明」。然前圣指道之辙,入法之阶,后世不闻而学,则又如无田而望有秋成,无有是处。予初成此书于谷山,时出尘庵师宜公谊叟在焉。命南州传道者录之,以众编参定,特为善本。明年春,予游岳还,复过谊叟,出以为示,其装写之精,窜较之完,非用意之专,信道之审,莫能臻是。予知其阅而仰思,当助发其光明,侔倡其智證,去先德亦何远哉!则清凉以文字语言为壅蔽者,盖治疾之药耳。览者其以是窥出尘可也。
题珣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予初游吴,读赞宁《宋僧史》,怪不作《云门传》。有耆年曰:「尝闻吴中老师自言,尚及见宁,以云门非讲学,故删去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断碣曰:「耽章号本寂禅师,获《五藏位图》,尽具洞山旨诀」。又游洞山,得《澄心堂录》,书谷山崇禅师语,较《传灯》皆破碎不真。于是喟然而念,云门不得立传,曹山名亦失真,崇之道不减岩头,丛林无知名,况下者乎?自是始有撰叙之意。凡经诸方三十年,得百馀传。中间忘失其半,晚归谷山,遂成其志。时长汀璲、珣二衲子来从予游,录此副本易曰:「多识前言往行,以大畜其德。是录也,皆丛林之前言往行也,能不忘玩味,以想其遗风馀烈,则古人不难到也,二子勉之」!
题宗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予撰此传方定稿,上净三昔,而东瓯道人将还石门,自沩水过谷山款予,见其书曰:「噫嘻,此一代之博书,先德前言往行具焉,愿手录以示江南道侣」。即挂巾屦坐夏。四月二十三日录毕以示予,予叹曰:「夫弹冠必整衣,心敬必形肃。宗非至诚爱,重法道,其谨楷精严,渠能至是哉?欧阳率更以书画名世,见钟太傅碑,爱其笔法,卧其下三昔不忍去。率更嗜世间法且尔,况出世间法乎?宗为法坐夏,贤于率更远甚」。
题圆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仰山初见耽源所传六祖圆相,即以焚之。及其授法也,则有默论云门,不许录语句。而远侍者以纸为衣,遂传于今。以是论之,非离文字语言,非即文字语言,可以求道也。临川圆道人少游方,有志学道,一钵经行诸方,其孤征绝俗,雪鸿戾天,仰不可及。而骨董中有此录,小字薄纸,画画精诚,可以见其志也。
题淳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问:「如何是火性」?答曰:「热是火性」。问:「如何是水性」?答曰:「湿是水性」。问者欣然而有得,水火之义尽于此矣。又问:「何以谓之恕」?答曰:「如我之心以待人则恕矣」。又问:「何以谓之慎」?答曰:「心之一具德见于慎耳」。问者又欣然有得,盖恕、慎之理极于此矣。此世间义理之论也。义理者,心之尘垢也,其去佛道不翅如百亿天渊。然昔者有问竹林:「如何是法身」?答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答曰:「法眼无瑕」。为道吾众中,所失笑者宜矣。近世邪师相与传授,谓无有悟,但直问直答,谓之于法中不生异见,纷然棋布名山,称嗣祖、沙门,学者例无英气,往往甘心屈伏,每为之流涕。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夜,为众说《参同契》,至「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处,曲折引譬,以发明先圣之意,使忱信而虔敬者,一洗其矫诬宗旨之气。而福唐太淳上人适出此编,示予灯下,为书以付之。淳能识宗,则知尊卑之语不出义理之域,而悟首山独坐无尊卑,从上无一法与人,为太老婆饶舌矣。
题芳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长沙益阳白鹿大禅师门弟子季芳,福唐人,纯静寡言笑,年二十馀,侍其师。宣和四年夏,于湘西南台写此书三十卷,写毕以示予。予曰:「汝师出云盖西堂之门,西堂为临济九世之嫡孙,而黄龙南公之真子也。□家辩才,丛林畏仰之,汝能自勤自诵习此书,玩味其旨,踪迹其行事,继之以不休,则古人岂难到哉?如写而不读,读而不味其意,徒欲粉饰清兴,于道何有」?
题范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蚍蜉细字欲阑斑,病眼临窗看亦难。八十一人闲鼻孔,那卢穿在一毫端。且道有鼻孔,从范上座穿;只如怀禅师无鼻孔,作么生下手?若也道得西川漏篮子,一钱买三个;若道不得,南台门外是湘江。
题端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临川志端上人,宣和四年夏于长沙之谷山,谷山有众,而领袖者鲁暗,不通晓世事,丛林以是凋落。端律身益敬,日诵经行道,暇则写《僧宝传》。同学劝经行他山,要与之俱,端辞以山水未暇观,正以白业未办为忧。同学怒,弃去,端怡然勿恤也。明年正月上浣日,端袖此书来求题其后,予告之曰:「一精想中,十法界种子皆具,随其所熏发而起。譬之田有稻种,藉时雨以芽孽之。十法界者,六凡四圣谓也。今端屏绝诸缘,日唯录佛祖之语,味佛祖之意,则亦熏发佛乘之种。与夫游谈无根,疲精神于庄、孟,为陈言腐说以欺无知者异矣。然能穷究其所自,使所言所履如传八十一人者,则可谓出家知恩者」。予视端精紧板而声圆,若可语此者。聊及之,端其勉之!
题隆道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古之学者,非有大过人者,惟能博观约取,知宗而用妙耳。唐沙门道宣通兼三藏,而精于持律。持律,小乘之学也,而宣不许人呼,以为大乘师枣柏长者,力弘佛乘,而未尝一语及单传心要。方是时,曹溪之说信于天下,非教乘之论所当杂。宣公甘以小乘自居,枣柏止以教乘自志,竟能为百世师者,知宗用妙而已。禅宗学者,自元丰以来,师法大坏。诸方以拨去文字为禅,以口耳受授为妙。耆年凋丧,晚辈猬毛而起。服纨绮,饭精妙,施施然以处华屋为荣,高尻罄折王臣为能,以狙诈羁縻学者之貌而腹非之,上下交相欺诳。视其设心,虽侩牛履狶之徒所耻为,而其人以为得计。于是佛祖之微言,宗师之规范,扫地而尽也。予未尝不中夜而起,喟然而流涕,以谓列祖纲宗至于陵夷者,非学者之罪,乃师之罪也。以苟认意识为智證,为师者之门望,见以轻慢之心萌矣。非特然也,又执己是而去取诸方,贱目睹而尊信传说,故不见至道之大全,古人之大体。因编五宗之训言,诸老之行事为之传,必书其悟法之由,必载其临终之异,以讥口耳授受之徒,谓之《禅林僧宝传》。书成,而九嶷道人道隆阅之,一月而𡵻𡵻上口,两月而娓娓成诵,三月而能为末学者举纽领。夏于云盖,闭门寝饭之外,口诵而录之,非诚著于学,志存于道,何能臻是哉?然其为人不甘为哑羊苾刍混处,疾之甚至于诟骂。喜与有识博闻者游,意所合则不问道俗,千里从之。呜呼,丛林博闻者,既不可人求之,而哑羊苾刍,动成阡陌。隆虽口受吾文,抱吾所集以游诸方,亦安能忘诟骂之喙乎?宣和二年秋,得得自山中来,出此编为示。予佳其好学,为书其本末,以告未知隆者。
题休上人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明白庵
泰山之鸟,巢于木末;九渊之鱼,托于沙罅。呜呼,鱼鸟之微,亦知附托于高深,安有毁发学道之徒,而自弃于浅陋乎?季休,福唐人也,而得业于湘上之南台。其师太公与予为兄弟行,其熏烝见闻,有自来矣。初,太遭横逆,坐圜扉中百许日,他法属皆畏詶酢之,而休服勤不敢失礼,逮其释,余劝度之,宣和四年正月也。既受具陪众,遂写此传。除夕捧以来,予佳其能自脱浅陋而趋高深,为题其末。明年元日也,明白庵题。
题英大师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者,理之序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施,多识前言往行」者,日益之学也,如春夏之水方增川,浩然不可测其际。思之又思之,以至于无思,如囱之在顶,盖造形之极,不可以数量情识得。孔子晚乃悟曰:「天下何思何虑」。如秋冬之水缩,廓然见其涯涘。呜呼,丛林法道之坏,无如今日之甚。非特学者之罪,实为师者之罪也。学者方蒙然无知,而反诫之曰:「安用多知,但饱食默坐」。虽若甚要,然亦去愚俗何远?予所录《僧宝传》,先叙其悟道之缘,又书其死生之际,欲学者法前辈为道之精。而惠英大师,年二十馀,生海上,独挺然有志,不肯碌碌,而哑羊者固已憎之如十世雠矣。手写此书,携以过予。予佳其勤,扶此心以自此趋无上佛果,如顺风扬尘耳。宣和四年十一月题。
题所录诗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海南道人惠英,字颖孺,生十有二日而失母,年七龄而为沙门,二十岁从予游。予所作语言遍丛林,未尝收录,而英编两巨帙为示。既有愧于九祖,欲焚去之,又念英之好学,为一笑而置之。然流俗寡闻,见少年嗜笔砚者,不背数,必腹非之,以谓禅者不当以翰墨为急。宁知龙胜诗流震旦□□□首,论□动以亿万□多为言哉?英勉之。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其未尝学也,何所损哉?如川之增者学也,水落石出者损也,然未易与粥饭僧论此也。
题佛鉴蓄文字禅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余幼孤,知读书为乐,而不得其要。落笔尝如人掣其肘,又如瘖者之欲语,而意窒舌大,而浓笑者数数然。年十六七,从洞山云庵学出世法,忽自信而不疑。诵生书七千,下笔千言,跬步可待也。呜呼,学道之益人,未论其死生之际,益其文字语言如此,益可自信也。今三十八年矣,而见云庵平时亲爱之人佛鉴大师净因于湘中,颓然相向,俱老矣,而故意特未老,又出余少时诗句读之。想见山林之旧游处,诵白公诗曰:「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题弼上人所蓄诗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往时丛林老衲多以讲宗为心,呵衲子从事笔砚。予游方时,省息众中多习气,抉磨不去,时时作未忘情之语,随作随弃,如人高笑,幸其不闻。过庐山,见弼上人出一巨轴,读之茫然,不可讳为多言之戒。昔殷浩喜作诗,不甚工,尝出示桓温,温戏曰:「子勿犯吾,傥见犯,即出子诗示人」。弼上人不见恶,愿勿传乃幸。
题言上人所蓄诗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鹿苑寺
予幻梦人间,游戏笔砚,登高临远,时时为未忘情之语,旋踵羞悔汗下。又自觉曰:「譬如候虫时鸟,自鸣自已,谁复收录」?宝山言上人乃编而为帙,读之大惊,不复料理其讹正,可为多言之戒。然佳言之好学,虽鄙语如予者亦收之。世有加予数十等之人,其语言文字之妙,能录藏以增益其智识,又可知矣。夫水发岷山,其滥觞至楚国,则万物至满,则合之者众也。善学者,其能外此乎?言公其勉之!
题自诗寄幻住庵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渊明作《训子》诗,可以想见其恺弟。而杜子美乃曰:「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作《闲情赋》,足以见其真。而昭明太子曰:「白璧微瑕,正在此耳」。痴人面前,不可说梦,岂子美、昭明亦真痴耶?予自居海上及南归,寄意于一戏,故语不复料理其当否。今录数首以寄幻住庵主,杜子美、梁昭明犹未脱痴病,幻住其能不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