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有严北宋 1021 — 1101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序元符二年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
《止观》者,一切诸佛之秘印也。
昔我祖禅师以无所智而得之于《法华》妙经,后于玉泉九旬慈霪。
其义深远,其文浩博,后之学者,非夫玄览洞视,目无全文,或难以臻其奥。
今更以记文,并援引经律儒墨杂说,又难晓寤。
幸因讲次,遂检讨他文,辄形注释,且助山中晚进学览之力,非谓增臆说,如簸糠米,眯人目也。
析为四卷,命曰《助览》,读者不无小补。
宋元符二年岁次己卯,序以冠之。
按:《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三册。
注三大部后总序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严伊昔承乏,三易住持,以董众无堪,遂筑庵自处。
虽然,而有志翼扶宗教,愿结鸿因,注《法华玄签》曰《备检》者四卷,注《文句记》曰《笺难》者五卷,注《止观辅行传弘决》曰《助览》者四卷,二十来载,手披目阅,虽心剿形瘵,而日得游泳《法华》性海,不敢告劳。
因兹发愿,愿凭辅道之福,神生极乐,早證法忍,分身十方,尽未来际。
弘正法,开导众生,使诸众生于己心中开佛知见。
又从颂曰:祖师三大部,留赠意何深。
展卷迷文处,焚香大藏寻。
虽然形小注,不是谩劳心。
愿以此功德,资归七宝林。
按:《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末,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三册。
国清百录序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国清百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六卷、《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四○
夫事无鸿纤,但有补于见闻,使人警寤而趋善道者,则不可以不录而贻诸后也。
昔我祖智者禅师,本灵山圣众之一人也。
陈、隋朝出现世间,代佛宣秘,为人天眼目,六十馀州,直指人心,具佛知见,加修圆行,则妙果不远。
复其所谈教法外,馀事委积,章安尊者撮其可录者凡一百条,以《国清》为目。
天圣年中,伏蒙圣朝编入大藏,既缄以函帙,故世人罕得而见之。
禅师开皇十七年丁巳入灭,至绍圣四年足五百岁。
明年春四明陈宗逸始谋镂版印行果,冠冕法俗因得以读之,有以知禅师释部中豪杰之士也。
虽不得而见其面,读其文亦得以见其心,见心愈于见面也。
奉命序述,以冠首云。
静土修因或对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乐邦文类》卷四、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卷
或曰: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
善禅不修,而望生欲色天者,未之有也。
夫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才可得耳。
若妙观无相应之期,必净土绝可生之理。
今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难而净土易。
辄以有相之善,引胫而向,望风发愿,便待足蹈宝莲,身参圣众,谬矣。
若谓生天难,是犹具四足而走旷难;
若谓净土易,亦犹无两翼而凌空易。
又孰信乎?
对曰:净土非难易,难易在人。
难者疑情,咫尺万里;
易者信心,万里咫尺。
所云修无生妙观得生者,诚哉是言也。
此虽正意,乃上根得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
《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忻乐;
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
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
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是等类,百千万数。
有藉其一,必得往生,是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定等是也。
散善者,如《四十八愿经》修十念者,都摄六根,但声声相续而已。
以未兼理定,说名为散是也。
佛力者,如《十疑论》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等,承佛愿力,即得往生。
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
轮王之力也。
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
散亡者尸,或亡者墓,彼所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
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者,如声入角,远亦可闻,得生极乐是也。
垂终求救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
僧雄俊,临入火镬;
汾州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逼触其身,苦痛切己;
及张钟馗杀鸡为业,临终见神人驱群鸡啄破两目,流血盈床;
称佛号时,俱生净土是也。
《随愿往生经》云:「若人以亡者严身之具,堂舍园林而施三宝,其福最多,可拔地狱之殃,往生净土」。
又《无量寿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得往生」。
又《梵网经》:令请法师讲菩萨戒,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等。
譬如国家搜扬草泽,于文学武学中取士者非一科,况复此外更有奏荫。
若以奏荫喻佛力,学科喻行愿,彼则多士分职,此则万行成圣。
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谈于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说于难生,塞彼菩提之路。
孔子曰:「多闻阙疑,谨言其馀,则寡尤」。
净土魔佛或对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乐邦文类》卷四
或曰:「多见世人发愿,愿命终时,待佛接引,超生净土。
若佛接引,岂不是魔?
予谓世人发狂愿耳」。
对曰:魔非无也,若谓发愿求生净土,承佛接引,必是魔者,则佛误人,生魔宫矣。
普贤教人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而见彼佛阿弥陀」。
龙树菩萨,历代圣贤,咸有著述(云云。)岂俱令人发狂愿,生魔宫耶?
子作此说,断佛种子,非魔是何?
请为子略陈魔相及降魔法。
夫魔有四种,谓烦恼、阴、死及天魔。
若欲降之者,如《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
又《智论》云:「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
法性身,破阴魔;
法性,又破死魔;
常一心,破一切处心不著,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
然天魔最为难识,以能变现为佛菩萨像故」。
又《涅槃经》云:「佛去世后,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
魔作比丘,坏乱佛法」。
又《禅门》云:「魔鬼入心,破正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或毁坏经书,形像塔寺,作诸罪逆,断灭善根。
现平等相,毁他修善」。
云非正道,或说无因无果。
如是邪说,坏乱正法,具如九十六种外道经中一一分别,恶魔之相,又谁识之。
又智者禅门中,教人辨魔有三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者,彼即自灭。
二者但反观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如是观时,魔便灭谢。
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
一如无二如,于魔无所舍,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去。
辨魔佛之真伪,乃学教有教眼者识之。
若悠悠之徒,或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荒越,怕怖章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
然火就燥,水流湿,邪不干正,或有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与弥陀气类交接。
《智论》云:「如风吹树,斜势西倾,及其倒时,必当西倒。
习善得生,亦复如是」。
脱更有人,愿力且薄,罪障又重,临终相现,称佛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
若人合生安养净土,而为魔夺,乃是佛之力不如魔之力耶?
故《大品般若》云:「若人书写《般若波罗蜜经》,乃至修行,是佛力故,魔不能为留难」。
又诸大乘经中,菩萨、天仙、金刚、力士,各有誓愿,令修行人,魔不得便。
南山云:「韦驮将军最多洪护,若见魔属惑乱比丘,则悽惶奔赴,应时剪除」。
今之生净土人,设为魔蔽,诸佛菩萨并护法神将,岂不救耶?
原夫命终见佛,佛从心现,净土广博,现亦从心。
子迷指归,妄有排毁,吾恐有拔舌之痛,伊匪堪也。
设或有人死生魔宫者,以修行时多杂魔业,魔业者倚附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腐臭,诈伪欺罔。
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己一句之少为万斛。
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傥不沦三恶道,则生魔宫。
向所谓「水流湿」,亦可例也。
若免三恶,得生魔宫,斯亦幸矣,况大自在天本是大权。
故《净名经》云:「作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故,教化众生」。
故经中魔王,带万二千天女,或持世菩萨。
维摩诘一为说法,是诸魔女,俱證无尽灯三昧。
向谓幸矣,乃此是也。
奉愿自后修行之徒,但自内照修净土心,是淳净心耶,是魔业心耶?
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于理易了,奚须致疑。
更有一类教眼盲者,贪慢溢腹,是非填膺。
平安之时,四魔之中,三不能识,临终之际,恐生魔宫,口言降天魔,而中心存坐脱之法,愿于豪贵家,记生为人,又一何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