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钱象祖
乞令侍从官进故事奏庆元元年四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崇儒七之二一(第三册第二二九九页)
仰惟国家圣圣相承,莫不锐情经术,博考古今,参稽治要。
高宗皇帝当艰难再造之日,亦不忘贻训,常诏侍从官遇住讲日轮进故事,俾从臣时得以前代及本朝之事有关治体者述录以闻。
汉世祖之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不是过也。
恭惟陛下以天纵之资,留意圣学,粤自龙飞九五而来,益加圣心,崇尚儒臣,访求治道,日御经筵,靡间寒暑。
虽于旧制罢讲之时,犹日讲不辍。
缉熙光明之盛,度越前古。
惟是侍臣所进故事,以绍兴之制,系于住讲日依讲筵日分以次轮进。
讲筵既无住讲日分,有司遂未举行。
窃谓所进故事,皆摘取切近时务足以观省者,以为规益。
或以古语而明令,或以往事而申鉴,非徒为多闻也,讵可废而不举哉?
欲望圣慈特降睿旨,自今虽非住讲日分,亦令侍从官从旧制轮进,庶几古先之成绩,列圣之良规,时得以彻闻聪听,不惟有以副升下博询广问孜孜不倦之意,而且俾侍从之臣咸得输忠效美,以罄爱君忧国万一之诚,实非虚文,不为小补。
乞戒饬觉察滞讼奏庆元元年六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刑法三之三七(第七册第六五九六页)
日来颇多滞讼,乞戒饬御史监司常切觉察。
有翻理不决之讼,必差官吏分互委送,阅实审订,使是非枉直,咸得其当。
至有经投匦进状者,亦先从都司详所属曹部见今所行,果有未尽,朝廷别委清彊明练之吏,重为看定。
大行太皇太后神穴可以安建奏庆元三年十二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礼三四之三○(第二册第一二九五页)
判太史局吴泽等状,按行大行太皇太后神穴,系在永思陵正北偏西祔攒。
相视其地,土内黄润,三男旺盛,秀气所聚,委是高阜。
依得昭穆次序,可以安建。
溧水县和买事奏庆元五年七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九七(第七册第六四一八页)
措置到本府管下五县数内上元、江宁、句容溧阳四县所理和买,除第五等人户免科,其馀人户各不分上下,并纳一半本色,一半折钱。
所有溧水一县和买,本县旧米、绢价高贵,遂令上户送纳本色,下户折钱,本为优恤。
近年绢价低平,折钱数重,下户艰于输纳。
欲将溧水县所理和买,从今来臣僚所奏,不分上下,衮同令人户各纳一半本色,一半折钱,庶得均当。
皇后乞减俸事奏嘉定元年四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二八(第一册第二四七页)
臣等昨日见付出劄子,相与敬叹中宫盛德,但于事体,恐不应减削至此。
欲乞御笔批不允,径付本殿。
臣等退而书之,以备史臣纪述,庶彰懿范,贻之永世
以蝗灾乞避位疏嘉定元年五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五三(第五册第四二○二页)
臣等二月十四日,伏蒙宣谕臣等:「飞蝗大作,朕日夕忧惧。
虽宫中连日祈祷,尚乃如故,恐有抑塞,上干和气。
凡合举行之事,可条具闻奏」。
臣等即具知禀回奏外,窃惟比岁以来,飞蝗为灾,遍及江浙,升下每睹变异,忧形词色。
盖自权臣首祸,轻起兵端,南北生灵肝脑涂地,冤愤之气充塞穹壤,其散为疠疫,化为蝗蝻,理或有之,然弭灾致祥,岂无其道,臣等亦安以往事为解!
尝考之占书,京房曰:「臣安禄位,兹谓贪,厥灾虫」。
又曰:「蝗虫四起,国多邪人,朝无忠臣之救也。
举有道置于位」。
汉名奏曰:「蝗者,贪扰之气所生。
天意若曰,贪狠之人蚕食百姓,若蝗食稼扰民,推类叙意,皆象群下贪狠,威教妄施。
宜敕正众邪,清审选举,退屏贪暴,则可致太平」。
是知变不虚生,缘类而起。
臣等材猷浅薄,识虑迂疏,误被简知,擢居宰辅,无嘉谋以裨主阙,无惠泽以及生民,食浮于功,德不称位,偷安亡补,玩时愒日,致兹咎异,罪何所逃?
京房之言,于斯为验。
乃若贪暴之吏,所在而有。
盖天下郡邑至广,朝廷耳目有限,亲民者莫切于守令,察吏者莫急于监司
往者孽臣庸相相辅为恶,监司郡守至以贿得专事裒劾,巧媒进用。
更化以来,虽间有澄汰,而未能遍加选择。
汉臣之奏,昭然不诬。
臣等伏愿陛下监观古者,奋发威断,惩委任之失,原致灾之繇,将臣等并赐罢斥,别选内外名德宿望,处以丞弼之寄,使之俾益圣明,讲求阙政。
深诏近臣将在任及待阙监司公共考察,汰其不才,特举风力敏强、清谨廉正之士,分布诸路,俾各察所部守令贪廉能否,责以惠绥矜寡,抚摩凋瘵。
庶几答天人之望,感召阴阳之和,上以昭圣主宵旰夤畏之诚,下以销黎元叹息愁苦之气。
宗社幸甚。
臣等乞检照隆兴元年七月旱蝗诏,令侍从台谏、两省官各条具时政阙失。
江东运判到任谢表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中
假守两州,曾无善状;
乘轺一道,过辱殊私。
祗事云初,抚躬增惧。
中谢。)窃惟江表,夙重计台
屯戍相望,力壮安疆之势;
粮储不乏,莫先飞挽之功。
况观九郡之风谣,而擅六条之督察。
采求民瘼,稽考弊源,倘非得人,安能胜任!
伏念臣吏能浅薄,学术倥侗。
再缀班行,顾何裨于省寺;
荐膺郡寄,第克谨于簿书
适值荒年,粗逃旷事。
臣固不为于赫赫,人皆见之于平平。
甫及终更,敢怀侥望。
岂谓如纶之下,俾叨持节之行,威颜促对于九重,愚虑奚伸于一得?
亟被玉音之奖,实踰华衮之褒。
自远阙廷,深结恋轩之想;
祗趋封部,将谐将母之安。
退省遭逢,若为称塞。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大临四海,器使群才。
广治谟,极法度纪纲之盛;
外严使事,期德意志虑之宣。
退惟冗散之姿,曷付简求之妙。
臣敢不仰思隆眷,俯激懦衷。
靡惮驰驱,务使周知于圣化;
誓公刺举,庶几不负于训言。
婺州到任谢表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
乘轺江东,曾何飞挽之劳;
剖竹金华,复冒蕃宣之宠。
自天锡命,跼地怀恩。
中谢。)伏念臣初乏艺能,早膺官使。
游尘朝序,首尾五年;
屡易守麾,始终两任。
第自知其不武,虑有旷瘝;
每妄意于投閒,觊安分谊。
临川之满秩,幸里社以去归。
荷丝言,往丞漕寄。
方驰驱之是愧,岂抚字之敢期!
矧一州领七邑之繁,上直斗星之次;
而三洞占双溪之胜,素钟人物之英。
且密介于行都,实俯同于辅甸。
叨荣则厚,审己奚宜!
属皇渥之垂私,适母亲之抱疾。
控精神而祈免,拜睿旨而莫回。
已即邦封,敬宣条教。
深惟不腆,切惧难任。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体健乘时,继明出照,量才猷之克称,颁爵禄以惟均。
谓臣夙谨于公家,必尽简书之畏;
以臣颇更于民事,或周闾里之情。
爰宅此兆人,俾充兹重选。
臣敢不仰遵隆指,历考旧闻。
乳雉之可驯,庶获希踪于前哲;
慈乌反哺,终期退养于异时。
誓殚蝼蚁之微,上答乾坤之大。
致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匡开禧三年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
窃惟昔者修好之初,蒙大金先皇帝许以画淮为界。
今大国遵先皇帝圣意,自盱眙至唐、邓画界仍旧,是先皇帝惠之于始,今皇帝全之于后也。
然东南立国,吴、蜀相依,今川、陕关隘大国若有之,则是撤蜀之门户,不能保蜀,何以固吴?
已增岁币至三十万,通谢为三百万贯,以连岁师旅之馀,重以丧祸,岂易办集?
但边隙既开和议,区区悔艾之实,不得不黾勉遵承。
又蒙圣画改输银三百万两,在本朝宜不敢固违,然倾国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主上仁慈宽厚,谨守信誓,岂有意于用兵。
止缘侂胄启衅生事,迷国罔上,以至于斯。
是以奋发英断,大正国典,朋附之辈诛斥靡贷。
今大国欲使斩送侂胄,是未知其已死也。
侂胄实本庸愚,怙权轻信,有误国事,而致侂胄误国者苏师旦也。
师旦既贬,侂胄尚力庇之,嘱方信孺妄言已死,近推究其事,师旦已行斩首。
傥大国终惠川、陕关隘,所画银两悉力祗备,师旦首函亦当传送,以谢大国。
本朝与大国通好以来,譬如一家叔侄,本自协和,不幸奴婢交斗其间,遂成嫌间。
一旦犹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隶,引咎谢过,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奚必较锱铢豪末,反伤骨肉之恩乎?
惟吴、蜀相为首尾,关隘系蜀安危,望敢备奏,始终主盟,使南北遂息肩之期,四方无兵革之患,不胜通国至愿。
再致金国元帅完颜匡嘉定元年四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
窃见大金皇帝前日圣旨,如能斩送韩侂胄首,沿淮之地并依皇统大定已画为定。
又睹今来圣旨,既能送侂胄首,陕西关隘可并还赐。
以此仰见圣慈宽大,初无必待发遣驱掠官兵,然后退兵交界之语。
誓书草本添改处,先次录本赍呈,并将侂胄首函送,及管押纳合、道僧、李全家口一并发还。
欲望上体大金皇帝画定圣旨,先赐行下沿边及陕西所属,候侂胄首到界上,即便抽回军马,归还淮南及川、陕关隘地界。
所有驱掠官兵留之何益,见已从实刷勘发还。
其使人礼物岁币等已起发至真、扬间,伺候嘉报,迤逦前去界首,以俟取接。
临终书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
浮世虚幻,本无去来。
四大五蕴,必归终尽。
盖为地水火风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己有。
大丈夫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
去留自在,是上来诸圣解脱路、涅槃门也。
吾今如是,岂不快哉!
按:《居士传》卷二四,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二套第五册。
潏水集后淳熙十年十月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潏水集》卷首
象祖尝读乐静先生诗,云:「结交赖有紫髯翁,鹤骨崭崭烂修目。
五言长城屹千丈,万卷书楼聊一读」。
盖言潏水先生也。
曩先祖观文先生之集,尝摭其大槩而志之,又为之说曰:「予读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见由汉唐以来,士之有德行、文章、功名、事业,载于金石,不见于传记,不可胜言。
后世泯绝无闻者多矣,岂真无闻耶?
盖系乎幸不幸也。
潏水先生,其学术渊源,其文章尔雅,其议论醇正,乌可以不传于世?
扬子云作《太玄》,严尤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
曰:「必传,顾君与不及见也」。
后四十馀年,《法言》大行,则信知天下自有公论,传不传,时有隐显尔。
先祖帅会稽时,欲刊先生之集,期以行远,未几奉祠归,不克就。
象祖今于上饶郡斋刊之,从先志也。
淳熙癸卯十月既望郡守钱象祖书。
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塔铭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吴都法乘》卷五上之下、《天童寺志》卷七
暨阳有大比丘名净全,翁氏子。
无用,其自号。
朴野无仪饰,风神秀异,面目奕奕有光。
幼失所恃,长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已异之。
甫冠,从大悲山辨禅师出家,复以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投大慧杲公
公问曰:「汝有何能」?
答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为」?
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
大慧已知为法器。
时有王族以一度僧牒施,命其给侍者十辈各探筹以卜其分缘,师信手拈出而首得之。
师时韬光不耀,人以为椎鲁,故列下陈。
九人者意皆不能平,谓师非其伦,不应倖而有之,更相评语。
复命探之如初,师再获,若是者三探三得之,众始骇服。
遂师杲公,祝发具足戒。
尝请益,曰:「但起灭不停处看」。
师夙夜参究,曾不少懈。
一夕,闻山门宵逻者传呼照管火烛,忽有所警省,乃疾趋方丈。
喝云:「去,得之本有,失之本无,宜息狂躁」。
师不觉泪下,寝食俱忘,若有所负。
因入室,举「灵云见桃花,那里是他不疑处」,师拟开口,遽批颊一击,豁然顿有契悟,即说偈曰:「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郎良计生。
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并头争」。
复哂曰:「汝既知老僧不瞒尔,宜自善护」。
顾侍者曰:「这拙汉披剃未几,便能性躁如许,三十年后,人望其风不及」。
杲公既未寂时,瞎堂远无庵全、水庵一门庭角立,师咸往扣焉。
入闽见木庵,举「有句无句,如倚树」。
云:「燋砖打著连底冻,忽遇树倒藤枯时」。
「如何」?
云:「正在半涂」。
「因甚沩山呵呵大笑」?
云:「忍俊不禁」。
水深相契重,以大法炬许之。
自是问答勘辨,与师无不机投道合,多所发明,因留数载。
后出岭峤,游吴中拙庵光公灵隐,延师典宾
混源密公主净慈,命分半座,为众入室。
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禀夙成,不假师授。
不识一丁字,而吐词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斯亦奇矣!
尚书尤公褎褒、宝文王公厚之过门神出,部使者相与劝请主狼山,师勉为一出,淳熙十六年开法。
师嗣大慧,移锡苏之承天、宣城之广教、建业宝宁
师之住宝宁也,余时守籥,病在丐閒,得请将归,师退院事,许以相从,为天台游。
病中日得晤师,闻法音如药石。
天童适虚席四明,首闻师道价,亟驰书逆师,自是法道逾行,衲子风趋座下。
余假守会稽,时复杖锡相过。
公退之暇,犹得共说无生,多至夜分。
还山未几,已报示疾,说偈而寂。
开禧三年六月廿九日也。
其徒用师治命,持其坏衲袈裟以见遗意,且侍奉师躯于寺之西麓,应庵华禅师香火同龛,对峙浮图以瘗之,号双塔
应庵与师为伯仲,亦法门殊胜事也。
行春秋七十一,腊四十五,度弟子五十,从师入道者骎骎见于湖海矣。
师机锋峭峻,惟以单提直截锻鍊学者,住持未尝泛应同众,清风凛然,其法行未尽遍录,而已流传大千。
其门人思卓以余有旧且厚善,远来需余铭。
铭曰:
振宗风,作狮子吼
妙法无边,空诸所有。
优钵罗花,开扬启后。
为世导师,禅林日茂。
太白峰前,双窣堵波。
亘千万年,高风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