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庞安时北宋 1042 — 1099
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北宋 · 庞安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一、宋以前医籍考
安时所撰《伤寒解》,实用心三十馀年,广寻诸家反覆参合,决其可行者始敢编次。
从来评脉辨證,处对汤液,颇知实效,不敢轻易谬妄,误人性命。
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明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作伤寒行汗下。
伤寒有金木水火四种,有可汗可下之理,感异气,复变四种温病,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
伤寒汗下,尚或错谬,又沈昧于温病乎?
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
国家考正医书,无不详备,惟此异气败坏之證,未暇广其治法。
安时所以区区略意,欲使家家户户阅方,易为行用,自可随證调治,脉息自然详明,不假谒庸粗,甘就横夭者也。
设有问孙真人云,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感病厚重,用药即多。
又云,加意重复用药乃有力。
自孙真人至今,相去逾远,药反太轻者何也?
安时妄意唐遭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药石鲜有交通,故医家少用汤液,多行煮散。
又近世之人嗜欲益深,天行灾多,用药极费,日月愈促,地脉愈薄,产药至少。
何以知之?
安时常于民家见其远祖所录方册上记昔事迹,其间有广顺年巴豆,每两千二足,故以知药石不交通也。
且温疫之病,《周官》不载,班疮豌豆,始自魏晋,脚气肇于晋末。
故以知年代近季,天灾愈多,用药极费也。
矾石、曾青之类,古人治众病痼瘕,大要之药,今王公大人家尚或阙用,民间可知矣。
人蔘当皇祐年,每两千四五,白术自来每两十数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绝如带,民家苗种以获厚利,足以知地脉愈薄,产药至少矣。
汤液之制,遭值天下祸乱之久,地脉薄产之时,天灾众多之世,安得不吝惜而为煮散乎!
故今世上工治病比之古人及中工者幸矣。
设有问今之升秤与古不同,其要以古之三升准今之一升,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虽然如此,民间未尝依此法而用古方者,不能自解裁减。
又如附子一枚准半两,是用一钱三字为一枚,使人疑混,如何得从俗乎?
安时言,唐太和年徐氏撰《济要方》,其引云:「秤两与前代不同,升合与当时稍异,近者重新纂集约旧删修,不惟加减得中,实亦分两不广」。
又云:「今所删定六十三篇六百六首,勒成六卷,于所在郡邑标建碑牌,明录诸方,以备众要」。
又云:「时逢圣历,年属大和,便以《大和济要方》为名,备录如左,已具奏过,准敕颁行」。
此方已遭兵火湮灭。
安时家收得唐人以朱墨书者,纸籍腐烂,首尾不完,难辨徐氏官与名,即不知本朝崇文诸库有此本否?
安时谓裁减古方,宜依徐氏以合今之升秤,庶通俗用,但增其药之枚粒耳。
是以仲景诸古方次第复许减半,芍药汤中载之详矣。
陶隐居云,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藏府血气亦有差焉,请以意酌量药品分两。
古引以明取所服多少配之,或一分为两,或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若二分星较合,如古方承气汤,水少药多,何以裁之?
所以《圣惠方》煮散尽是古汤液,岂一一计较多少!
治病皆有据验,在调习多者乃敢自斟酌耳。
设有问暑热重于温病者,宜行重复方,却多行煮散者何?
安时谓夏月多自汗,腠理易开,《经》云,「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用煮散。
或有病势重者,即于汤證之下注云「不可作煮散也」,如此之类者颇多,聊引梗概。
俗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士大夫虽好此道,未必深造,宫妒朝嫉者众,吹毛求瑕,安不烁金
更望省察狂瞽之言。
干浼台听,悚息无地,某再拜。
按:《伤寒总病论》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医书说 北宋 · 庞安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一、《宋史》四六二《庞安时传》
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详,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
予之术盖出于此。
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
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
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温于伤寒。
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
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