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敦朴士对策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京房易传》曰:「君将无道,害将及人,去之深山全身,厥灾狼食人」。陛下觉寤,比求隐滞,故狼灾息(《续汉·五行志一》,「阳嘉元年十月中,望都蒲阴狼杀童儿九十七人。时李固对策,引京房」云云。)。
对策后复对 其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对曰: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宝有山川。王道得则阴阳和穆,政化乖则崩震为灾。斯皆关之天心,效于成事者也。夫化以职成,官由能理。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伏闻诏书务求宽博,疾恶严暴。而今长吏多杀伐致声名者,必加迁赏;其存宽和无党援者,辄见斥逐。是以淳厚之风不宣,雕薄之俗未革。虽繁刑重禁,何能有益?前孝安皇帝变乱旧典,封爵阿母,因造妖孽,使樊丰之徒,乘权放恣,侵夺主威,改乱嫡嗣,至令圣躬狼狈,亲遇其艰。既拔自困殆,龙兴即位,天下喁喁,属望风政。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实以汉兴以来,三百余年,坚圣相继,十有八主,岂无阿乳之恩?岂忘爵赏之宠?然上畏天威,俯案经典,知义不可,故不封也。今宋阿母虽有大功勤谨之德,但加赏赐,足以酬其劳苦,至于裂土开国,实乖旧典。闻阿母体性廉虚,必有逊让,陛下宜许其辞国之高,使成万安之福。夫妃后之家所以少完全者,岂天性当然?但以爵位尊显,专总权柄,天道恶盈,不知自损,故至颠仆。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太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老子》曰:「其进锐,其退速也」。今梁氏戚为椒房,礼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弟群从,荣显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诸侍中还居黄门之官,使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岂不休乎!又诏书所以禁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威权、容请托故也。而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子弟禄仕,曾无限极。虽外托谦默,不干州,而谄伪之徒,望风进举。今可为设常禁,同之中臣。昔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赐钱千万。所以轻厚赐、重薄位者,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窃闻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侯羊迪等,无他功德,初拜便真。此虽小失,而渐坏旧章。先圣法度,所宜坚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复。《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刺周王变祖法度,故使下民将尽病也。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艺文类聚》四十八引《续汉书》作「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若不平心,灾眚必至。诚宜审择其人,以毗圣政,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譬犹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共其福庆,危则通其祸败。刺史二千石,外统职事,内受法则。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犹叩树本,百枝皆动也。《周颂》曰:「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此言动之于内,而应于外者也。由此言之,本朝号令,岂可蹉跌?间隙一开,则邪人动心;利竞暂启,则仁义道塞。刑罚不能复禁,化导以之浸坏。此天下之纪纲,当今之急务。陛下宜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群儒,引问得失,指擿变象,以求天意。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则圣听日有所闻,忠臣尽其所知。又宜罢退宦官,去其权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黄门五人,才智闲雅者,给事殿中。如此则论者厌塞,升平可致也。臣所以敢陈愚瞽,冒昧自闻者,傥或皇天欲令微臣觉悟陛下。陛下宜熟察臣言,怜赦臣死(《后汉·李固传》)。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愚以为天不言,以灾异为谴告。政之治乱,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应以灾祥者也。王者父天母地,体具山川。今日蚀地动,山崩昼晦,主将安立?物将安寄?昔江京之奸,祸及骨肉,至令陛下幽废,亲履艰难。天诱其衷,陛下龙兴,海内莫不忻悦。实有沛然改图,抑退权臣,询求善政,以顺天意,夜而行之,坐而待旦。今则不然,政令纷绘,以复仿蹈前轨矣。臣伏在草泽,痛心疾首。诚以陛下圣德应期,实当嘉会,反衰弊之政,弘中兴之美,其功甚易,譬犹指掌。臣闻善罚不如痒政,善赏不如善教。善教之道,宜从内起。昔周宣孝文,中兴之主也,皆改华服,霈然易规,乃能移风易俗,反之于古。今封阿母,恩赏太过,常侍近臣,威权太重。臣案图书,灾异之发,亦以为然。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纳方直,令在左右。陛下亲发德音,以招群俊,临御座,见公卿,言有称意,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旌忠善则陛下日有所闻,忠臣日有所献,君臣相体,上下交泰。阿保虽有大功勤劳之恩,可赐以货贿,传之子孙。列土分爵,实非天意。汉兴已来,贤君相继,岂无保乳之养?非不宠贵之,然上畏天威,俯察经典,不可,故不封也。梁氏子弟群从,征为列侯,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妃后之家,所以少有存全者,非天性皆然,但坐权宠太过,天道恶盈也。天有北斗,所以斟酌元气;帝有尚书,所以出纳王命。若赋役平均,则百姓以安;万机不治,则天下以乱。今陛下所共治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譬犹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共其福,危则同其祸。由是观之,权柄不可不慎,号令不可不详。夫人君之有政,犹水之有堤防,堤防完全,虽遭雨水霖潦,不能为变。政教一立,暂遭凶年,不足为忧。诚令堤防穿漏,万夫同力,不复能救。政教一坏,贤智驰骛,不能复还。今堤防虽坚,渐有孔穴。譬之一人之身,本朝者,心腹也,州郡者,四支也,心腹痛则四支不举。故臣之所忧,在心腹之疾,非民以为坚堤防,务政教,先安心腹,釐理本朝,虽有寇贼水旱之变,不足介意也。诚令堤防坏陋,心腹有疾,虽无水旱之灾,天下固不可不忧矣。臣父故司徒臣合,受先帝厚恩,子孙不敢自比于余隶,故敢依图书,悉心以对,不敢虚造(袁宏《后汉纪》十八。案:此与《后汉书》各有删节,文亦互异。)。
发丧对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近北乡侯薨,阎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孙程手刃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后汉·李固传》)。
上疏陈事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臣闻气之清者为神感动人之清者为贤。养身者以练神为宝,安国者以积贤为道。昔秦欲谋楚,王孙圉设坛西门,陈列名臣,秦使戄然,遂为寝兵。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陛下拨乱龙飞,初登大位,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会稽贺纯,策书嗟叹,待以大夫之位,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厚等在职,虽无奇卓,然夕惕孳孳,志在忧国。臣前在荆州闻厚、纯等以病免归,诚以怅然,为时惜之。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宜征还厚等,以副群望。琼久处议郎,已且十年,众人皆怪始隆崇、今更滞也。光禄大夫周举,才谟高正,宜在常伯,访以言议。侍中杜乔,学深行直,当世良臣,久托疾病,可敕令起(《后汉·李固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九,有小异。)。
与吴雄上疏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八使所纠,宜急诛罚,选举署置,可归有司(《后汉·李固传》)。
理科皓应承疏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后汉·种皓传》)。
与刘宣上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又宜止槃游,专心庶政(《后汉·李固传》)。
荐杨淮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杨淮累世服事台阁,既闲练旧典,且有干用,宜在机密(□□□□引《盖部耆旧传》,固为太尉,荐淮,特拜尚书。)。
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议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若荆、扬安稳无事,发其吏救之可也。今荆、扬盗贼槃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征发,如复扰动,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兖、豫之人卒被征发,远赴万里,无有还期,恐十五万户,不得一士。诏书迫促,必至叛亡。其不可二也。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恐死亡者十四五,必道路奔散不能禁。其不可三也。远涉万里,士卒疲劳,比至岭南,不复堪斗。其不可四也。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尚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其不可五也。设军到所在,死亡必众,既不足御敌,当复更发,此为刻割心腹,以补四支。其不可六也。九真、日南,相去千里,发其吏民,犹尚不堪,何况乃苦四州之卒,以赴万里之艰哉!其不可七也。前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益州谚曰:「虏来尚可,尹来杀我」。后就征还,以兵付刺史张乔。乔因其将吏,旬月之间,破殄寇虏。此发将无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验也。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以为刺史、太守,悉使其住交阯。今日南兵单无谷,守既不足,战又不能。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阯,事静之后,乃命归本。还募蛮夷,使自相攻,转输金帛,以为其资。有能反间致头首者,许以封侯列土之赏。故并州刺史长沙祝良,性多勇决,又南阳张乔,前在益州,有破虏之功,皆可任用。昔太宗就加魏尚为云中守,哀帝即拜龚舍为太山太守。宜即拜良等,便道之官(袁宏《后汉纪》十八,《后汉·南蛮传》)。
冲帝山陵议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今处处寇贼,军兴用费加倍,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于宪陵茔内,依康陵制度,其于役费,三分减一(《后汉·李固传》)。
临荆州辟文学教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欲采名珠,求之于蚌;欲得名士,求之文学。或割百蚌不得一珠,不可舍蚌求之于鱼;或百文学不出奇士,不可舍文学求之于半筲也。由是言也,蚌乃珠之所藏,文学亦士之场矣(□□□□引《长沙耆旧传》)。
助展允婚教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告文学师,议曹史展允,笃学贫苦,慈孝推让,年将如命,配匹未定,闻之怆然,其闵哀之。夫冠娶仕进,非所以已,允亲兄弟无意,亦朋友不好事之罪也。前遣师辅为允娶,云谭处士等各欲佐助,迄今未定出钱千率。先大夫天府内史守助佐干及谭掾等,其欲议朋友少征条名目。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御览》五百四十一)。
奏记梁商 其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春秋》褒仪父以开义路,贬无骇以闭利门。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朝廷初立,颇存清静,未能数年,稍复堕损。左右党进者日有迁拜,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又即位以来,十有余年,圣嗣未立,群下继望。可令中宫,博简嫔媵,兼采微贱宜子之人,进御至尊,顺助天意。若有皇子,母自乳养,无委保妾医巫,以致飞燕之祸。明将军望重位显,当以天下为忧,崇尚谦省,垂则万方。而新营祠堂,费功亿计,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俭。自数年以来,灾怪屡见,比无雨润,而沈阴郁泱。宫省之内,容有阴谋。孔子曰:「智者见变思刑,愚者睹怪讳名」。天道无亲,可为祗畏。加近者月食既于端门之侧。月者,大臣之体也。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天地之心,福谦忌盛,是以贤达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诚令王纲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后汉·李固传》)?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今四海云扰,背义趋利。父劝其子,兄勉其弟,皆先论价而后定位。夫致一贤,则国赖其功;招一恶,则天下被其害。数年以来,妖怪屡起,宫省之中,必有阴谋。将军位尊势重,诚令王政一整,必享不朽之福(袁宏《后汉纪》十八。案:即前篇约文。)。
奏记梁商理王龚 其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今旦闻下太尉王公敕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王公束脩厉节,敦乐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众人闻知,莫不叹栗。夫三公尊重,承天象极,未有诣理诉冤之义。纤微感概,辄引分决,是以旧典不有大罪,不至重问。王公沈静内明,不可加以非理。卒有它变,则朝廷获害贤之名,群臣无救护之节矣。昔绛侯得罪,袁盎解其过,魏尚获戾,冯唐诉其冤,时君善之,列在书传。今将军内倚至尊,外典国柄,言重信著,指撝夫违,宜加表救,济王公之艰难。语曰:「善人在患,饥不及餐」。斯其时也(《后汉·王龚传》)。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汤问伊尹:「公卿大夫其相何如」?伊尹对曰:「三公智通大道,奕变不穷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非大罪不逊位(《御览》二百六)」。
议立嗣先与梁冀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天下不幸仍遭大忧。皇太后圣德当朝,摄统万机,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议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阼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今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且永初以来,政事多谬,地震宫庙,彗星竟天,诚是将军用情之日。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后汉·李固传》)。
遗黄琼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臣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后汉·黄琼传》)。
与宾卿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开廓大分,缪绸恩信(《文选·卢子谅答魏子悌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