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莽西汉末 前45 — ?
上书让定策功赏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条等功赏,寝置臣,勿随辈列(《汉书·王莽传》上)
上书助给贫民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汉书·王莽传》上)
受宰衡上书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
庚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
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
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
伏自惟,爵为瓣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
元始三年,天下岁已复,官属宜皆置。
《谷梁传》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无兼官之材,今圣朝既过误而用之,臣请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成,授臣,上太傅大司马之印(《汉书·王莽传》上)
上书辞赏新野田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
伏念圣德纯茂,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作乐以移风,四海奔走,百蛮并轃,辞去之日,莫不陨涕。
非有款诚,岂可虚致?
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臣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职,每归功列德者,辄以臣为馀言。
臣见诸侯面言事于前者,未尝不流汗而惭愧。
虽性愚鄙,至诚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
今天下治平,风俗齐同,百蛮率服,皆陛下圣德所自躬亲,太师光、太保舜等辅政佐治,群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间至致此焉。
实无奇策异谋
奉承太后圣诏,宣之于下,不能得什一;
受群贤之筹画,而上以闻,不能得什伍。
当被无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领须臾者,诚上休陛下馀光,而下依群公之故也。
陛下不忍众言,辄下其章于议者。
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
今大礼已行,助祭者毕辞,不胜至愿,愿诸章下议者皆寝勿上,使臣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
事成,以传示天下,与海内平之。
即有所间非,则臣当被诖上误朝之罪;
如无他谴,得全命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是臣之私愿也。
惟陛下哀怜财幸(《汉书·王莽传》上)
白太后示俭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亲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后,百姓未赡者多,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捐膳,以视天下(《汉书·王莽传》上:欲以虚名说太后,白言。)
白太后隔绝卫氏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汉书·王莽传》上:初欲擅权,白太后。于是帝母卫姬、帝舅卫宝、宝弟玄,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
奏请太后安养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
数叩头省户下,白争未见许。
今幸赖陛下德泽,间者风雨时,甘露降,神芝生,蓂荚、朱草,嘉禾,休征同时并至。
等不胜大愿,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欢心,备共养。
唯哀省察(《汉书·王莽传》上)
奏请为平帝纳后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掖廷媵未充。
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
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
博采二王后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汉书·王莽传》上)
上言己女不与选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汉书·王莽传》上)
谢益封国邑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众议,益封臣
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土,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
愿归所益(《汉书·王莽传》上)
奏诛子宇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宇为吕宽等所诖误,流言惑众,恶与同罪,臣不敢隐,其诛(《汉书·王莽传》上)
奏罢悼园南陵云陵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本始元年丞相义等议,谥孝宣皇帝亲曰悼园,置邑三百家。
至元康元年丞相相等奏,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益故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县。
臣愚以为皇考庙本不当立,累世奉之,非是。
又孝文太后南陵孝昭太后云陵园,虽前以礼不复修,陵名未正。
谨与大司徒晏等百四十七人议,皆曰孝宣皇帝以兄孙继统为孝昭皇帝后,以数,故孝元世以孝景皇帝及皇考庙亲未尽,不毁。
此两统贰父,违于礼制。
案义奏亲谥曰「悼」,裁置奉邑,皆应经义。
相奏悼园称皇考,立庙,益民为县,违离祖统,乖缪本义
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者,乃谓若虞舜夏禹、殷汤、周文、汉之高祖受命而王者也,非为继祖统为后者也。
臣请皇高祖考庙奉明园毁勿修,罢南陵云陵为县(《汉书·韦玄成传》:平帝元始中大司马王莽奏,奏可。)
奏定郊祀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帝王之义,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重于效祀。
祭天于南,就阳位,祀地于北,主阴。
义圜丘象天,方泽则地,圆方因体,南北从位,燔燎升气,瘗埋就类。
牲欲茧栗,味尚清玄。
器成匏勺,贵诚因质。
天地神所统,故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于群臣,皇天后土,随土所在,而事祐焉。
甘泉太阴,河东少阳,咸失厥位,不合礼制。
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回而求福,厥路不通,在《易》泰卦,乾坤合体。
天地交通,万物聚出。
其律太簇,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
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
君不省方而使有司。
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则北辰,川即河,山岱宗
三光众明,山阜百川,众流淳污,皋泽以类相属,各数秩望相序(《续汉·祭祀志》上注补引《黄图元始仪》:元始四年,宰衡奏。)
奏复长安南北郊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
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是以周公郊祀后稷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礼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遍。
《春秋谷梁传》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
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
孝文十六年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
冬至祠泰一,存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
孝武皇帝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祠,则礼不答也」。
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汾阴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
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于甘泉,三岁一郊,与雍更祠,亦以高祖配,不岁事天,皆末应古制。
建始元年,徙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
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
绥和二年,以卒不获祐,复长安南北郊。
建平三年,惧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
臣谨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大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议,皆曰宜如建始时丞相匡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汉书·郊祀志》下: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
奏改郊祀礼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周官》天坠之祀,乐有别有合。
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
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
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
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
祀天则天文从,祭地则地理从。
三光,天文也。
山川,地理也。
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谊一也。
天地合精,夫妇判合。
祭天南郊,则以地配,一体之谊也。
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地在东,共牢而食。
高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
牲用茧栗,玄酒陶匏。
《礼记》曰:「天子籍田千亩以祀天地。
繇是言之,宜有黍稷。
天地用牲一,燔燎瘗埋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
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南郊;
地用牲右,及黍稷,瘗于北郊。
其旦,东乡再拜朝日;
其夕,西乡再拜夕月。
然后孝弟之道备,而神祇嘉享,万福降辑
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
其别乐曰:「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祇皆出」。
天地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
阴阳之别于日冬夏至,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
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
阴阳有离合,《易》曰:「分阴分阳,叠用柔刚」。
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效,高帝配而望群阳;
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阴:皆以助致微气,通道幽弱。
当此之时,后不省方,故天子不亲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顺地,复圣王之制,显太祖之功也。
渭阳祠勿复修。
群望未悉定,定复奏(《汉书·郊祀志》下:又颇改其礼。又略见《御览》五百二十九引《三辅黄图》:宰衡王莽奏。)
奏分群神为五部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书》曰:「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说六宗,皆曰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名实不相应。
《礼记》祀典,功施于民则祀之。
天文日月星辰,所昭仰也;
地理山川海泽,所生殖也。
《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臣前奏徙甘泉泰畤、汾阳后土皆复于南北郊。
谨案《周官》「兆五帝于四郊」,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于古。
又日月雷风山泽,《易》卦六子之尊气,所谓六宗也。
星辰水火沟渎,皆六宗之属也。
今或未特祀,或无兆居。
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称地祇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
宜令地祇称皇地后祇,兆曰广畤,《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长安城之未地兆;
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及雷公风伯、岁星、东宿东宫于东郊兆;
南方灾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
西方帝少皋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于西郊兆;
北方帝颛顼墨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汉书·郊祀志》下:后又奏言。)
言立官稷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
社者,土也。
宗庙,王者所居。
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庙,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
王者莫不尊重亲祭,自为之主,礼如宗庙。
《诗》曰「乃立冢土」。
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礼记》曰「唯祭宗庙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汉兴,礼仪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
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种谷树。
徐州岁贡五色土各一斗(《汉书·郊祀志》下:又言。)
奏羌豪内附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
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
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
臣又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二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
《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
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馀里,不可为九。
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汉书·王莽传》上)
复言发傅太后丁姬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不应礼。
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丁姬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汉书·外戚·定陶丁姬传》:哀帝崩,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元始五年复言。)
奏更傅太后丁姬梓宫珠玉衣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前共王母生,僭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
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
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
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
王母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汉书·定陶丁姬传》:既发傅后冢,开丁姬椁户,复奏言,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