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后唐招讨使李存进墓碑 唐 · 吕梦奇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
原夫古先哲王。
必有良辅。
时清则论至道以经邦。
和阴阳而均造化。
柱石王室。
使不颠不危。
世乱则运沉机而靖岩廊。
廓烟尘而扫芜秽。
藩屏皇家。
俾可远可大
故有书汗简。
勒金石。
皆纪其功德。
及于社稷生灵者也。
公讳存进
字光嗣
本姓孙氏
乐安人也。
武子之后。
历世守职边土。
因以家焉。
曾祖岩。
武节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祖某。
金紫光禄大夫胜州刺史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柱国
父佺。
武节度都押衙左校练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国
公业绍箕裘。
力便弓马。
入蛟桥而振誉。
探虎穴以知名。
直如弦
心坚比铁。
献祖文皇龙潜朔野。
豹隐云中。
常以鏖虏为心。
平戎是务。
以公早精剑术。
素熟兵机。
肘腋之间。
爪牙为任。
时或手持双戟。
腰属两鞬。
营开而紫塞风清。
战罢而金鎗日耀。
太祖武皇帝嗣承丕构。
致力中原。
属以天步多艰。
王室如燬。
枕戈求敌。
奋剑遄征。
平大寇而复九重。
戮叛臣而清三辅。
以公生知武略。
早立战功。
委以辖钤。
颇著劳绩。
寻补节度押衙左厢衙队威雄第一□副兵马使
奏受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上柱国
大顺元年殿中侍御史
景福二年五月
太祖武皇帝以公性禀淳和。
言无矫饰。
勇能排难。
忠不病国。
锡以姓名。
同之骨肉。
荣连戚属。
光生将门。
永依磐石之安。
终赖维城之固。
寻补充右厢义儿第一院军使
除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大夫
乾宁二年十月除授检校左散骑常侍
光化二年二月右厢行营马步都虞候
三年正月兼授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永安军使兼守禦都指挥使
五月权知汾州军州事兼守禦都指挥使
四年四月转充右厢衙队都知兵马使
公以屡立战勋。
继承先泽。
勤王在念。
报主为心。
夙夜在公。
风雨如晦
至天复元年四月
除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二年三月除授检校兵部尚书
十月加授检校尚书左仆射
三年八月左厢衙队都知兵马使左厢行营马步都虞候
天祐三年三月
奉命权知石州军州事。
时以慈隰未归。
西南为患。
委之守郡。
志在安边。
公乃和以养兵。
仁而抚俗。
轻其徭役。
劝以耕农。
茕嫠者由是遂生。
逋窜者以之复业。
远来近悦。
老安少怀。
五谷有年。
一方无事。
百姓以为召父复出。
杜母再生。
洎今昭文睿武光孝皇帝初承顾命之年。
以公旧臣元老。
委以腹心。
送往事居。
慎终如始。
寻以家雠未雪。
国患已深。
四方每切于经营。
中土尚稽于平定。
知公材堪出将。
相可封侯
必当多难之
能立尽忠之节。
五年正月制授检校司空使持节石州诸军事
石州刺史
七年十月转充右厢步军都指挥使
八年十二月转授权行营蕃汉马步都虞候
寻以伪梁大举凶锋。
僭据深冀。
镇定告倒悬之急。
并汾兴仗顺之师
主上以公久战多谋。
雄名制敌。
俾之扈从。
同救阽危。
十万凶徒。
一阵席卷。
九年正月
奉命再知汾州军州事。
四月制加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十二月授西南面行营招讨都指挥使
十一年三月
收下慈州
秋毫不犯。
百姓复业。
三农以时。
寻制授慈州剌史。
民歌其化。
离石焉。
十二月
奉命权知沁州军州事。
五月正授诸道行营蕃汉马步使
时以魏人久厌伪庭。
咸思真主。
烽烟相属。
星使交驰。
迎我銮舆。
以救涂炭。
洎主上驻跸在邺。
以编部未肃。
都人乍安。
每怀亲征。
常令预备。
将委权略。
罕得其人。
以公夙著廉勤。
素有威望。
九月补天雄军都部署巡检使
行营蕃汉马步使仍旧。
公禀命益恭。
守法益谨。
严以理下。
俭以约身。
犯者必诛。
恶者自息。
强豪贵势。
闻之凛然。
伪将刘鄩莘县
日与主上对垒经年。
时公在都城
每设严备。
有日私谓人曰。
此贼固险不战。
必有多谋。
俾于南门多排弓弩以待之。
其夜果有刘鄩贼党。
忽攻都城之南门。
弓弩齐发。
死伤者甚众。
遂令单骑潜报主上于东寨。
于是王师尽出。
及旦。
两军相遇于中途。
五万凶徒。
剿戮将尽。
刘鄩遁而获免。
夫破大阵。
主上之神功也。
都城
公之长算也。
十四年正月左厢步军都指挥使
二月
奉命权蕃汉马步副总管
圣上初收杨留镇。
以为将取中原。
先通古渡。
防边固圉。
非公不办。
寻留公在镇守禦
公以岸阔舟迟。
城孤兵少。
强敌在近。
奔冲是虞。
乃浚彼壕隍。
增其楼橹。
功役未罢。
果有大寇攻城。
内备既坚。
偫盗寻退。
十五年冬
随驾至胡陂。
大破汴寇回。
十六年三月制授单于安北都护御史大夫
充振武节度麟胜朔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蕃汉等使。
时驾在德胜寨上。
以大寇未平。
黄河是阻。
貔貅往复。
舟楫为劳。
一出义师。
数日方济。
公乃埋大木于两岸。
贯轻舟于中河。
建作浮桥。
以过锐旅。
力排巨浪。
势截横流。
扼彼咽喉。
壮我襟带。
遂使六军万马。
朝出暮还。
动若疾雷。
履如平地。
十七年二月
主上赏公之功。
就加特进检校太保
仍赐御衣鞍马金银器物绫罗锦䌽等。
三月授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
行营蕃汉马步使仍旧。
十九年正月
主上以契丹犯境。
銮驾亲征。
以公计出万全。
谋深九拒。
留公河外。
以禦奸凶。
果伪将段凝领兵攻打德胜寨。
公乃夜警晨严。
出斗内备。
三军戮力。
万人一心。
洎主上凯还。
寇孽夜遁。
二月
以公之功加特进检校太傅陇西郡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当年镇州有不令之臣张文礼
弑其主而据其位。
潜通梁苑
密搆契丹
背我圣恩。
恣彼凶德。
主上以北门犹梗。
中国未宁。
愤为患于腹心。
志先平其巢穴。
王师继发。
庙算频施。
杀戮虽多。
攻取未下。
以公闻风料敌。
嗅土知兵。
寻付睿谋。
俾就攻讨。
四月授北面行营都招讨使
公奉辞伐罪。
固敌是求。
乃仗龯而行。
凿门而出。
戈矛雪莹。
甲骑云飞。
发殷地之威声。
劲踰漳水
作连天之杀气。
直压浚川
增其严营。
对彼孤垒。
料于旬日。
必下危城。
无何。
伏鸡搏狸。
乳犬噬虎。
我师未列。
彼阵先成。
公乃独领亲军
迎锋力战。
王师已捷。
公乘胜深入。
为流矢所中。
身终于阵。
享年六十八。
于戏。
功已垂成。
命不相待。
陈安既往。
长留壮士之名。
卞壸不回。
永尽忠臣之节。
扶倾柱折。
济险舟沉。
天子闻之辍朝。
百姓闻之罢市。
夫生受国恩。
殁于王事。
大丈夫之终也。
同光二年冬十月太尉
十一月八日葬于太原县乡郑村东原。
礼也。
夫人彭城刘氏。
闻诗立德。
约礼成规。
夫人渤海金氏。
素禀全仪。
生知懿范。
柔顺同符乎坤德。
贤和共出于家风。
有子七人。
长曰汉韶。
河东节度押衙都牢城使右厢五院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久读兵书。
颇精师律。
谦恭接下。
廉谨立身。
战胜而口不言功。
任重而心益为惧。
仁孝既闻于乡里。
忠勤复表于旂常。
蕴兹全才。
以固都邑。
次曰汉威。
河东节度押衙国军马步副指挥使兼都牢城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玉堂演术。
金匮传符。
亟扬破敌之功。
深得将兵之妙。
次曰汉殷。
前振武节度押衙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素蕴直诚。
早抱雄节。
饰身以文武之道。
交人以忠信之心。
次曰汉郇。
河东节度随使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孝敬因心。
忠直成性。
交游不杂。
言行相符。
次曰汉筠。
前振武节度单于安北都护府司马
器度纵横。
识略孤远。
耽书味道。
处约持谦。
乐胜廊庙。
先人后已。
次曰禄儿。
语多㯋悟。
似有神通。
适当怀橘之年。
自立成人之智。
次曰欢儿。
神彩疏通。
骨气清秀。
对日之年未逮。
摩天之势已高。
可谓荀氏八龙。
贾生三虎。
于德门者也。
梦奇旧忝故总管令公幕下十五馀年。
常在征行。
与公同处营寨。
辱公之知眷。
见公之行事。
诸子弟不以虚薄。
请染柔毫。
敢竭荒芜。
实叙铭勒。
庶比夫燕然立碣。
岘首丰碑。
复旌上将之勋。
再堕行人之泪。
铭曰。
五岳降灵。
四渎腾精。
雄才英杰。
为时而
舟以济险。
柱以扶倾。
手拨祸乱。
力致升平(其一)
婉画频施。
嘉谋屡协。
德懋九歌。
宠深三接。
续派天潢。
连芳玉叶。
出则奉辞。
入必献德(其二)
量深谋远。
才高器孤。
张皇义勇。
倜傥雄图。
臂上繁弱。
腰间辘轳。
声驰绝塞。
势慑偫胡(其三)
经以斯文。
纬以我武。
柔亦不茹。
刚亦不吐。
名高若庐。
力大如虎。
铁石一心。
鱼水三主(其四)
离石作牧。
西南之戍。
威以风行。
惠以云布。
直者必举。
枉者必措。
俗戴二天。
歌五裤(其五)
化行四郡。
恩被百姓。
吏守公平。
狱无冤横。
冰壶之莹。
水镜之净。
善人为邦。
室家相庆(其六)
得魏为大。
守之为难。
经巡务重。
断事繁。
威而不猛。
严而不残。
奸邪气慑。
豪右心寒(其七)
杨留初下。
渡口是防。
百楼备险。
九拒谋长。
城高如金。
壕浚如汤。
摧敌制寇。
拓土开疆(其八)
天子恩深。
将军战苦。
仗节拥麾
分茅列土。
作镇单于
以扼穷虏。
昼锦而行。
不独前古(其九)
九曲连天。
隔彼寇党。
白浪渀腾。
洪流滉瀁。
造舟为梁。
谁谓河广。
谋而后行。
利有攸往(其十)
赵有不庭。
干国之纪。
作孽一方。
构祸千里。
烟尘未灭。
婴敌之矢。
力战酬恩。
殁而后已(其十一)
桓桓上将
弼我元后。
冯坐大树。
周居细柳。
忠不负名。
勇不期寿。
天长地久
勋庸不朽(其十二)
高丽镜文梁末帝贞明三年王建立为王。市有异人卖古镜,有文云云。文人宋含弘解之曰:“三水中,四维下,上帝降子于辰马者,辰韩、马韩也。己年中,二龙见,一则藏身青木中,一则见形黑金东。青木,也,谓松岳郡人以龙为名者之子孙,可为君王也。黑金,铁也,指铁圆,谓今王初盛于此,殆终灭于此乎?先操鸡,后搏鸭者,王侍中得国后,先得鸡林,后收鸭绿之意也。”弓裔令物色求异人,东州勃飒寺有镇星塑像,如其状。) 唐 · 不详
三水中,四维下,上帝降子于辰马。
先操鸡,后搏鸭。
己年中,二龙见。
一则藏身青木中,一则见形黑金东。
莆山灵岩寺碑铭905年2月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释波东流。涌为花宫。
花宫之构。咸宅灵秀。
灵秀之启。其或神授。
则知融结之始。已有待于金圣人也。
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
神授焉。懿夫岳立大山。
堆下数峰。面乙臂坤。
石嵌松瘦。昔梁陈间。
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
架以诗书。既而
一夕。风月清朗。
俄有神人。鹤发麻衣。
丈馀其状。见于堂曰。
诚易兹为佛宇。善莫大焉。
生拜而诺。瞬而失。
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
陈永定二年庚申(鹤发麻衣西天之谓故号金仙。山水推其奇。
鹤发增其异。缁锡日萃。
院落日峻。隋开皇九年
升为寺焉。左漱寒泉。
右拥謺巘。危楼豁壶公之翠。
上方视䲡海之波。唐景云二年辛亥
僧志彦入内。背文讲四分律。
睿宗嘉之。锡号聪明。
彦因获言所居寺之自。复有僧无际持妙法莲华经。
感石上涌白泉。僧殁而泉变清焉。
遂膺敕额为灵岩寺太和二年
殿中彭城刘公轲幕提泉印。聆寺之胜。
不卸而宿。候吏不蔬而午。
掬泉而漱。随手以涸。
其石今坎于上方之上。其僧复有元悟元准慧全省文灵敞无了。
悉间生祇园。坚持密行。
或临坛表德。或降虎示真。
厥众如云。厥施若市。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邑之东有敬善寺。
民井而居之。乾有玉涧寺。
民亩而田之。独兹之奇。
豪人互以金输。为幽宅之卜。
若有之卫。竟不克遂。
敞公了公乃帽首绦腰。沉踪处晦
宣宗皇帝之复。索之于石罅云根。
归之于基烧址。山灵之感。
行膻之慕。投金执斲。
匪招匪劝。不越而其宇鳞鳞。
其徒翼翼。敞公咸通六年秋八月云灭。
靡风而大树折庭。靡触而大殿倾瓦。
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坏。
今龟阳之号真身大师者也。则知僧以行而神。
其亦地以灵而感。若乃轩轩月殿。
蔼蔼松门。醍醐雨天。
琉璃镜地。慧烛九枝而吐燄。
慈云五色以垂阴。推于瓯越。
居之甲乙。今仆射琅琊王公
牧民之外。雅隆净土。
论及灵胜。以为东山神泉之比神泉寺在府城东山其泉亦自僧感而涌也)
缮经五千卷。于兹华创藏而藏(平声)焉。
天祐二年春二月也。初侍御史济南林公藻与其季水部员外郎蕴。
贞元中谷兹而业文。欧阳四门舍泉山而诣焉(四门家晋江泉山在郡城之北其集有与王式书云莆阳读书即兹寺也)
其后皆中殊科。御史省试珠还合浦赋有神授之名。
水部贤良方正科比干之誉策云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生微臣也)。欧阳垂四门之号。
韩文公齐名。得非山水之灵秀乎。
元和才子章孝标邵楚苌朱可名寄诗以题。大中中宣宗元年丁卯号大中凡十三年)
颍川陈蔚江夏黄楷长沙欧阳碣兼愚慕三贤之懿躅。葺斋于东峰十年。
咸通乾符之际懿宗元年庚辰改咸通凡十四年僖宗元年甲午乾符。豪贵塞龙门之路。
平人艺士。十攻九败。
颍川之以家冤也与。二三子率不西迈而遇。
奋然凡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
东归之寻旧址。苍苔四謺。
嘉树双亚(今东峰双龙眼树即往岁书斋之庭阴也)。访旧僧。
云扃十扣。雪顶一存。
于是谨祝金仪。益誓邱祷。
以谢兹山之灵秀。刻铭贞石。
兼补前贤之未述。其词曰。
山奇孕神。地胜惟灵。
萤窗既夜。鹤发斯形。
一亩请宫。双莲建扃。
洞深夏寒。林茂冬青
铿乐。峰峦豁屏。
皛迷蟾窟。茫眺䲡溟。
持经僧志。涌石泉泠。
四分律讲。万乘君听。
敕飞额降。寺以灵名。
不有地祥。焉动天庭。
大士鸿生。珠明桂馨。
良牧耸闻。华构藏经。
浩劫不泯。匪兹曷丁。
敬祝巉岩。勒石以铭。
奏于龙兴观醮玉局劄子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右。
臣先蒙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宣。
赐旧玉局洞门官舍一所。
并石像老君一座。
移在当观。
其舍今于殿后讲堂基上起立功毕。
便用安置石像老君。
焚修供养。
伏以名山大川。
二十四化。
春秋常祀。
著在旧仪。
其玉局化所修常醮。
伏请起天汉元年二月八日
委本府县祇就龙兴观玉局石像老君前修设。
冀免旷阙。
以协敬恭。
又北邙化在巂州
积年已来。
醮祝皆阙。
况居率土之内。
申咸秩之文。
前件二化。
今亦欲就龙兴观一处。
与玉局同用。
延祝景贶。
永福圣朝。
谨举如前。
伏听敕旨。
淩云峰永昌禅院记 唐末至五代 · 僧齐己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五老东西。有淩云峰。
巉崒耸峭。上插空碧。
下吞江湖。飞湍激濑。
连接绝壑。孰究其本。
古老相传曰。昭德源也。
中有秦公。遍扣南宗。
既决心要。周由圣迹。
过于山前。倚锡而望。
疑为栖宴之场。俄有一叟。
自源而出。乃问曰。
君不当此山之主乎。叟曰。
斯国家名山。某王者百姓。
然樵于上。耕于下。
取诸利。输诸官尔。
师曰。予欲庐于其间。
可乎。叟曰。
天下大岳大川。唯释氏庙之。
元元祠之。固亦多矣。
士有抱浩然之气。韫清净之德。
浑于麋鹿。狎于禽猿。
绝圣弃智。大忘世间。
何有不可哉。师曰。
予虽匪其人。窃慕久矣。
叟于是引师蹑屩拥锡。拨草而进。
则左眄右视。怡然莞尔。
谓其叟曰。予其终焉于斯矣。
时则芟伐莽。夷石疏泉。
初自一邱一庵。一榻一席。
韬光味道。影不出谷。
累积岁时。野俗相响。
始觉鸟径。渐通人烟。
云游上流。来往或拥。
避之不可。复广其堂。
隐之既难。乃居其额。
天祐五年。前使陇西公所给。
用旌其名。况乎树植芳贞。
掩映岩岫。既实。
欲偃。所谓荆棘殒而珍卉华。
萧艾除而忍草茂。矧夫处如是之方。
作如是之事。又安可坚守自得之趣。
无有利他之望哉。予历于二林。
达于幽致。耳饫天籁。
神融山光。忘归之心。
邈矣尘外。因询其始。
乃见诸末。遂命笔砚。
不俟请而纪之。日光化己未岁
迄于天祐丁丑年一十八载矣。
后唐张崇庐州外罗城记 唐末至五代 · 殷文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八
禹贡别九州之广。
扬鼎居先。
淮夷控七郡之雄。
庐邦最大。
真四塞山河之国。
乃一方礼乐之乡。
地势壮而金斗高。
人心刚而风土劲。
洎皇唐光宅四海。
奄有八纮。
穷日月之照临。
皆臻仁寿。
混车书于华夏。
咸属文明。
视赤子以如伤。
播洪钧而不比。
眷惟刺史之任。
独曰亲人之官。
凡当出牧是邦。
必选良二千石矣。
昔故相歇马之所。
今通侯建隼之区。
太守清河张公
乾象降灵。
人龙命世。
一剑跃而蛟断。
六钧挽而猿号。
忠自孝基
勇由义立
爰从稚齿。
便奋雄心。
庚子岁
巢寇陷秦关。
僖宗幸蜀部。
王纲弛坏。
国制抢攘。
瞻乌载飞。
走鹿争逐。
救疲民之焚溺。
资间代之英雄。
先吴忠武王虎步江南
鹰扬肥上。
汪汪伟量。
涵一万顷之澄波。
落落洪襟。
包九百里之梦泽。
是以多士之归也。
如百川赴海。
偫材之用也。
若众腋成裘。
勤求卓荦之伦。
肇建庞洪之业。
下痊民瘼。
上报国恩。
太守张公英俊不偫。
乡关素友。
隶职帐下。
责效军前。
入委腹心。
出舒羽翼。
由余之拓十二国。
多赖宏规。
耿弇之屠三百城。
略方殊绩。
以至溃赵相国锽七万之众。
先拔句溪
孙司徒儒五倍之师。
次收淮甸
不独身先百战。
抑亦谋赞六奇
故得擢自偏裨
升于列校
亟更职任。
累拜专城。
天祐三年
承制检校司徒常州刺史
毗陵杭越接境。
梁汴连衡。
公才驻熊车。
潜施龟画。
早曾修城筑堑。
杜渐防萌。
寒暑未迁。
金汤遽设。
功用未毕。
王泽迭加。
以绩效转官检校太保
庐州刺史兼本州团练使
天祐四年八月到任。
公自临锦里。
即建罗城
谋虽贮心。
言未出口。
盖以先王卧龙之地。
谨合缮修。
君子变豹之风。
讵宜卑陋。
况西连襄汉。
北接梁徐。
秣马训兵。
靡忘寝食。
劝农习战。
誓静氛埃。
吴太师嗣茅土全封。
绍彤玈重寄。
旌贤宠善。
念旧策勋。
承制以褒酬。
迭进秩于保傅。
淮南军司内外都军使镇海宁国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侍中东海徐公。
首辅大政。
力启霸图。
逊德推功。
先人后已。
纤粟之劳必录。
锡予之美无偏。
公执玉而归觐王庭。
锵金而入陪相閤。
语家国之至计。
属西北以介怀。
遂咨禀庙谋。
增修战垒。
铺舒妙见。
商较远图。
且曰。
居安虑危。
闻于圣哲。
为主制客。
宜赖城隍。
乃知恃陋弗修。
子蹈危亡之运。
一日必葺。
叔孙留忠恕之机。
懿彼肥川。
旧有罗郭。
咸通十年卢谏议出牧此州。
值彭门用军。
邻封多警。
累拜表章之请。
遂兴版筑之功。
绵岁月以滋深。
致缔建之匪固。
渐成崩溃。
难禦奔冲。
况今稼穑丰登。
烟尘贴息。
宜当农隙。
潜募子来。
嘉言上沃于王心。
成算允谐于台画。
繇是量材度费。
揆力兴工。
设窑灶于四郊。
烧砖砾于亿万。
蒸沙似铁。
运甓如山。
千畚云翻。
万杵雷动。
役五丁而神速。
甃百雉以天横。
粉堞既全。
汤池是浚。
潴长壕于四面。
斢巨浪于长江
其城周回二十六里一百七十步。
壕面阔七十丈至六十丈。
深八丈。
城身用砖砌高三丈。
置窑灶五十五所。
其砖每口长一尺三寸。
阔六寸。
建造罗城门十三所。
及大弩楼都共四十四所。
公旦暮检辖。
躬亲指挥
以馔以觞。
且酣且饮。
致劳勇兼集。
公私允谐。
天祐六年十二月终。
版筑向圆。
开凿始半。
汴贼寇彦卿将领马走徒党五万馀人。
乘修励未办之间。
恣仓卒奔冲之计。
夜驱偫孽。
直渡城隍。
搭长梯于女墙。
攒霜矛于鹊垛。
人皆凶惧。
公独晏如。
遂开庐江
潜桥两门。
亲领马步锐师。
当处杀败逋逆。
或麇惊而涂地。
或狼狈以投壕。
死溺如麻。
生擒若市。
押背黏袭。
远过独山。
弃甲联翩。
高齐峻岳。
诸郡收夺枪甲不少。
招降人马甚多。
仍值积雪连天。
阴风刮地。
寒僵饿殕。
仅满平川。
疋马只轮。
偶漏元恶。
天祐十年孟冬月。
汴将贺坏与王彦章
复驱甲骑四万。
直抵罗城西独山门。
排列至瓦步门。
延亘数里。
此际坚墉渐备。
浚洫已周。
巨堞屹而山横。
大弩发而雷吼。
虽偫偷飘至。
暴客狂冲。
万骑鸡连。
千戈蚁溃。
但昂头而叹息。
咸破胆以逋逃。
寻属淮海行军侍中东海公亲统大军。
径追勍寇。
七擒于淮岸。
破十寨于戎河。
非杨府之大幕雄军。
不足以平欺敌国。
肥水之深壕高垒。
不足以外挫贼锋。
致我师竞愿北驱。
彼众不敢南牧。
立中流千年柱石。
壮吴部一面山河。
司马宣王统晋国车徒。
诸葛武侯渭川营垒。
而叹曰。
天下之奇士。
清河公
良可匹矣。
高燕公顷筑西川罗城
皆破上供钱米。
当其无事。
尚以为能。
清河公今缮理重垣。
疏导百谷。
广通商而贸易。
咸竭产以经营。
上下无私。
方圆有术。
不蠹府庭之尺素斗粟。
无妨黎庶之易耨力耕。
从容蒇事。
则首尾一年。
周旋僝工。
则歌谣五邑。
永贺覆孟之固。
免虞拾沈之讥。
或听讼之馀。
或训戎之暇。
凭高送目。
选胜延宾。
三重之雉堞延登。
四望之秋毫必见。
西风猎猎。
撒豹骑于平芜。
冬日融融。
竟牛耕于旷野。
此外水矗蒙冲之舰。
陆轰霹雳之车。
十年之储蓄有馀。
千弩之金缯足用。
且独山秀而峭。
肥水清而灵。
宜有异才。
同正霸业。
大则仗戎节驾廉车
次则剖竹符参莲幕。
其间燕赵多奇士。
丰沛皆故人。
千载风云。
一时会合。
而公志惟尊主。
务切经邦。
摧阵敌若私仇。
视玉帛无停蓄。
季布然诺
仲由之信诚。
吴汉之不离公门。
袁安之每念王室。
凡诸廨宇。
久历星霜。
多至摧颓。
咸新剞劂。
郎中湘。
五十五年前常典兹郡。
建东水阊门
虹梁朽而螮蝀沈。
碧瓦烂而鸳鸯碎。
公皆表里修换。
躬亲指南。
军城而金翠相鲜。
耀水栅而舟车倍凑。
并建两畔挟楼都一十四间。
换门楼桥柱十三虹。
公又深惟久要。
永欲流传。
别运十纲。
散令回货。
广市于檲梓。
遍修于寺庙桥梁。
不箕敛于王民。
尽圆融于私帑。
建州内廨舍。
间架甚繁。
兼添置梵舍琳宫。
神祠儒庙。
及造明教桥一所。
次造市桥一所。
次造县桥一所。
次造通远桥一所。
次造西水阊门一所。
奇妙难名。
龙身蚴蟉于波间。
雁齿参差于川上。
往来咸济。
不劳郑产之舆。
揭厉无疑。
如假传岩之楫。
郭内官路。
小史桥一所。
次造赤栏桥一所。
东正门桥一所。
崇化门桥一所。
怀德门桥一所。
都共造桥一十一所。
并用檲梓。
鹤柱雕栏。
画槛纵横。
洪流直道。
有利于物。
知无不为。
乙亥岁孟夏月。
画图入觐。
告厥成功。
相府佥谐。
王纶赏重。
承制就加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刺史
馀勋阶如旧。
至天祐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蒙恩转授武宁平难军节度滁宿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依前权淮南军副使庐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
馀官勋如故。
褒勤荩也。
且兵书所尚。
地利居先。
霸国图安。
人和是最。
兼兹二者。
不其久乎。
一品之秩自才升。
万钟之禄由勋进。
安于固晋阳之险。
墨翟宋国之围。
楚兴燧象之师。
齐奋火牛之阵。
设奇应变。
以逸待劳。
何代无人。
有备谁患。
丈圭墨徒摩楯。
笔愧如禒。
近驾轺车
曾趍戟牖。
目击连云之巨垒。
神惊截海之深壕。
聊得直书。
无非实录。
雕锼琬炎。
敢期八字之褒称。
幸记千年之城郭。
部辖都头节级寮吏名衔。
并勒碑云耳。
天祐十四载岁次丁丑七月戊申朔二十六日癸酉建立。
淮南节度掌书记殷文圭文。
仰山光涌长老塔铭 五代吴 · 宋齐邱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夫众生者。昼则共一明。
夜则共一暗。明不为之缺。
暗不为之分。盖众生同一智而共一见也。
佛佛相授。祖祖密传。
以兹为法。实无法也。
仰山心偈。天下泳之
正为此也。然其化导大纲。
祖教专用。传袭源流。
谓石亭仰山之宗。则涌公嗣其后也。
法号光涌丰城县张氏也。
诞生之夕。神光照庭。
邻人以为珠璧之祥。间而伺之。
生男子也。七岁请学儒。
诗书礼乐。若有素习。
十三请学佛。经论禅智。
悉如生知。一旦请游方求师。
父母器而从之。于时石亭之膻。
风行四海。乃往礼之。
石亭为之剃度。复就开元寺真公传净名经密旨。
十九诣襄州寿山戴公受大戒。遂携瓶锡。
遍礼有德。以有间断意。
契无间断心。以有生灭身。
得无生灭体。石亭有似驴之问。
涌公有非佛之对石亭堂见诸方学人来便问子来作么学人对曰礼拜和尚石亭曰还见和尚否对曰见石亭见和尚何似驴学人无对石亭将此语每问折到学人未有能对者石亭乃问涌公云子将作么对曰礼拜和尚石亭曰还见和尚否对曰见石亭见和尚何似驴对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石亭曰既不似佛似个什么对曰若更有所似与驴何别石亭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有此语来近二十年无人决了境子大利根当自保任吾不能尽标子异日可知而自行矣)。尝大奇之。
谓之肉佛可以化人矣。石亭归寂
公燃第三指以报法。又燃第四指以报亲。
皆不偫之事也。仍归止于仰之栖隐寺
绍祖风也。洪帅南平闻其名。
若禅师家麟凤。无有肩其威德者。
遂遣使迎止于府下。使者至。
师不起。于是州牧邑尹至。
亦不起。已而士民皆来。
又不起。乃共诉之曰。
师如不起。贻郡县之咎。
由是不得已而后从之。既至。
馆师于石亭。继美名也。
是时为人说法。明色空一相。
人佛同种。使士者舍书剑。
农者弃耒耜。工者忘纠纆。
贾者散金玉。万务失绪。
官不能禁。之教化明白也如是。
天祐十四年秋。还如旧隐。
升元二年夏顺化于禅寝。
僧腊七十。俗龄八十有九。
门人具梵礼塔于山之西南隅。表至德也。
呜呼涌公。王者固召不就。
因慈悲而后就之。真天人也。
将来者多方求知。犹有弗获。
足见涌公不泯其能。盖力救末法之弊尔。
入室弟子彦新。执古之士也。
任彼肉耳。聆余广誉。
不远千里。自袁而来。
以行状授余请铭。殊不知人不胜名。
文不胜德。然哀其诚悫。
强而应之。其辞曰。
佛佛佛。乃真物。
自迷误。无得失。
曹溪殁。仰山出。
曹溪髓。仰山骨。
曹溪虚。仰山实。
佛兮兮佛。
改元德音 后梁 · 朱友贞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
朕闻惟辟动天。
惟圣时宪。
故君为善则降之以福。
为不善则降之以灾。
朕以眇末之身。
托于王公之上。
不能先帝艰难之运。
所以致苍生涂炭之危。
兵革荐兴。
灾害仍集。
内省厥咎。
盖由朕躬。
故北有边裔狡逞之师。
西有蒲同乱常之旅。
连年战伐。
积岁转输。
虔刘我士民。
侵据我郡邑。
师无宿饱之馈。
家无担石之储。
而又水潦为灾。
虫蝗作沴。
戒谴作于上。
怨咨闻于下。
而况骨肉之内。
窃弄干戈。
畿甸之中。
辄为陵暴。
但责躬而罪己。
敢怨天以尤人。
盖朕无德以事上穹。
无功以及兆庶。
不便于时者未能去。
有益于民者未能行。
处事昧于酌中。
发令乖于至当。
招致灾患。
引翼祸殃。
罪在朕躬。
不敢自赦。
夙夜是惧。
寝食靡宁。
将励已以息灾。
爰布泽而从欲。
今以薰风方扇。
旭日初升。
朔既视于正阳。
历宜更于嘉号。
庶惟新之令。
敷华夏以同欢。
期克念之心。
与皇王而合道。
其贞明七年宜改为龙德元年
应天下见禁罪人。
除大辟罪外。
递减一等。
德音到后。
三日内疏理讫奏。
应欠贞明三年四年诸色残欠五年六年夏税残税并放。
侍卫亲军及诸道行营将士。
等第颁赐优赏。
已从别敕处分。
左降官与量移。
已经量移者与复资。
长流人各移近地。
已经移者许归乡里。
前资朝官。
寄寓远方。
长吏津置赴阙。
内外文武常参官节度使留后刺史
父母亡殁者。
并与封赠。
公私债负。
纳利及一倍已上者。
不得利上生利
先经阵殁将校
各与追赠。
复三禁山记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全宋文卷二四、《徐公文集》卷一三、《全唐文》卷八八二
华阳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会,景福之所兴作,故其坛馆之盛、荐享之殷、修奉之严、樵牧之禁,冠于天下,其所由来旧矣。
圣历中微,官失其守,望拜之地,多所荒芜。
若乃真灵翔集,玄贶肸蚃,兴复之迹,必假异人。
天祐丁丑岁贞素先生王君栖霞,始来此山,恭佩上法,徘徊地胏,偃息朱阳,永怀旧规,期在必复。
先生潜德内映,符彩外融,名士通人,道契冥会,凡缟纻之赠,𧵥信之资,悉奉山门,以成夙志。
于是由良常洞至雷平山十里而近,入于萌隶者尽购赎之,刍荛不得辄至,墟墓不得杂处。
艺树蔽野,植松为门,川梁必通,榛秽必剪。
建方坛于雷平之上,造高亭于良常之前,朝修有致诚之地,游居有税驾之所。
姜巴古陌,秦望旧封,肃然清光,复如开元天宝之岁矣。
先是,紫阳之右,有灵宝院焉,真台故基,鞠为茂草。
先生殚罄资用,克构殿堂,有开必先,无远弗届。
都督武陵康王奉钱百万,梁王造殿一区,向道之徒,咸助厥事。
曾未周岁,惟新旧宫,皆先生之力也。
大隗襄城之驾,庚桑化㟪𡾊之人,是知道心惟微,其应如响。
时则有若道士经若虚,协规同志,是摄是赞,干事以恪,感物以诚,绩用不愆,斯实攸赖。
先生保大壬子岁夏四月,悉书夫屋之数,疆畔所经,请命于京师,申禁于郡县,以授茅山都监邓君栖一
能事既毕,数日而化,期命玄应,昧者不知。
夫仙阶感召,谅非一揆。
若乃神清气灵,骨箓标映,受之于天也;
心虚器冲,玄德充蔚,基之于性也;
昭真垂教,启焕灵迹,行之于勤也。
故策名紫素,飞步黄庭,流功储庆,必参相合。
然则先生之道,其殆庶乎!
虽歘驾不留,冥升日远,而高风可述,遗范在人,进而纪之,翰墨之职也。
邓君企慕前躅,见托直书。
己未岁秋八月日记。
郢州横山慧通禅院师和尚碑铭(并序至道三年 北宋 · 饶光辅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民国《湖北通志·金石志》卷七、光绪《京山县志》卷二三
稽自古以来,名垂不朽者,则非苟一时之美,而得行后世之风也。
必先廓仁义之派,彰道路之源,济亿兆黎民,阐无穷教化,使居内者有去恶之念,处外者知慕善之诚。
举其类则殊途,资于人则一揆,同有厥德,其可谓圣贤乎!
然立功于前者,非自执持于后代,盖则代生其□传,而□之非其人,则无能为也
是故一如来入涅槃之时,以正法付摩诃迦叶,其下则马鸣三师比丘至佛驮先那,以至觉、至可、至灿、至信、至忍、至能,谓之六祖
吾以六祖之后,继踵于后者,非先师和尚其□可论哉?
和尚讳归柔,本魏府观城县清乡人也。
俗姓靳氏,于有唐天祐十三载投本府兴福院光□□出家落发,越明年受戒。
性深觉悟,不杂群近,遂负瓶钵,参游大知。
不逾岁间,获悟于韶州云门山真师之座也。
自是放旷□□,优游道源,迭二十馀年,扣寂寻冥。
广顺元祀,届于郢城
城之东南有□曰仙女,□□奇秀,扼荆楚之异□,和尚乃隐于斯,息蔑尘虑。
餐黄菁以蒙养,绝颗粒以摅闲。
龙虎既降,魑魅潜遁。
枕怪石,□寒□,□十□,不交世俗。
乾德五年,邻岩双流村胡可传等备辞于公,始请住是山慧通禅院也。
□之□院□□别记,此不复说。
□□□□□□□大启徽猷,□□开而日月争光,行业生而烟霞并彩。
归□者如□,慕□者如□。
生灵既济于遐迩,惠爱益超于今古。
中下之士,孰不瞻依?
今皇上□□□载,雍熙元年十二月初六日夜则和尚迁化之辰也,俗寿八十六,僧腊六十七。
当月二十日,殡于塔庙。
洎雍熙□年九月十四日将□塔,□□十三夜降梦于□之弟子绍因曰:「为吾开其塔,无宜久蔽,□□□土」。
因公既觉,□和尚有归□之望。
凌晨以梦中事白于檀那,约十八日会众于塔前,开而视之,方□真身,有不坏之异。
□是香汤百和沐浴□□□容饰就,俨若禅定,严妆座宇,香灯晨夕。
噫,何须兜率天上,方明天道,直恐□□会中,□□□身。
□□□□得祈求有□斋供雾集,稼穑枯燋之际,使法雨润之于高下者哉!
其如□□□□随□应召三□□显□□□□善弥彰于六合,令德斯博,又不可胜纪者也。
是□生□佛事,普济群生,俾中下之流,明而不息,真□国之情也。
如此死有神化,克洽天功,使旱潦之兆□而不作,其惠民之义也。
如此刊之□□,既崇且□,□释氏已来同于是者,其亦鲜矣。
岁丙申,因至斯□□□□□兰陵君延□于□□□□□见住山门□□□□上人请致其文。
光辅不以学□□内典,聊属词以序其□□将垂先师和尚□□于坠矣。
碑成而□□铭云:
生有其惠,死亦垂利。
惠布生灵,利□□□。
教先济时,功后□祈。
真身不堕,盛德如之。
峨峨赵山,巍巍□□。
因□□名,□□□□。
岁月虽迈,□猷永赖。
刊铭于碑,庶光其大。
至道三年□月□日建。
匠人曹廷演镌字,直岁僧绍勋,□座僧□新,维那僧海真,住持沙门绍因,将仕郎京山县同徵科事□用,文林郎京山县尉迟怀师□归蔼
转对条上四事状十一月三十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七、《范太史集》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五、七二、一一四、《玉海》卷一四一、《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九、三一八
御史台牒:十二月一日文德殿视朝,轮当转对奏事。
臣有管见,谨具如后:
一、臣伏以自祖宗肇造区夏,刬削藩镇,分天下为十八路,置转运使副、提点刑狱
有州三百,州置守,皆得专达于朝廷。
有县一千二百,县置令,皆命于天子。
其始也,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监司者,古州连帅之职也。
郡守者,古公侯之国也。
县令者,古子男附庸之君也。
自古封建则有强逼之患,郡县则无蕃屏之卫。
汉法古建侯王,终有七国之变,郡守权重,得专生杀。
唐世自方镇至县令皆有专杀之威,不请于朝廷。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民自徒罪以上,吏自罚金以上,皆出于天子。
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是以百三十馀年,海内晏然,谋闭而不兴,寇窃乱贼而不作,舟车所至,海隅出日,无异近地。
不唯祖宗仁恩德泽深结于民,亦由制置郡县最得其道,前此所未有也。
监司付以一路,守臣付以一郡,县令付以一县,皆与天子分土而治者也,其可以不择人乎?
夫一县令不得人,则百里之地受其害;
郡守不得人,则千里之地受其害;
监司所以代天子巡狩,黜陟功罪,进退能否,内集财赋,外卫封疆者也,若不得人,则一路可知矣。
朝廷比年命中外两制监司,又出省郎为之,亦有意于慎选矣。
监司有善未尝知也,有不善亦未尝问也。
夫人之情,能者不见异,而不能者亦见容,则自中人以下几何而不惰?
是以议者多言监司职事不举。
夫天下之吏,患在不奉法令,而观望朝廷之意。
朝廷之意宽,则吏治茍简,遂至于怠;
朝廷之意急,则吏治惨刻,遂至于苛。
夫观望上下以为宽猛者,是未得人也。
贤人君子岂有观望而为政者哉?
祖宗以来,有考课监司之法,神宗时犹行黜陟,近岁废而不举。
臣望陛下诏大臣举行考课之法,专考察诸路监司
置簿于中书,凡有奏请及功罪皆书之,参之以众言,验之以行事,岁终则较其优劣,简其能者,亦简其不能者,而废置之。
举天下十八路监司,不过数十人,欲皆知之,亦无难矣。
夫选天下郡守,此大臣之职也,古者天子亲之。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愁怨叹息之声音,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以为太守者,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
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
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是以汉世良吏,于兹为盛,称中兴焉。
光武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吏多得人,百姓宽息,建武永平之治,后世莫及。
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
朕尝书其名于屏风,得其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是以贞观之治几于三代。
明皇开元之初,欲重都督刺史,选京官才望者为之。
十二年,以山东旱,命选台阁名臣以补刺史
十三年,帝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十一人为刺史
又敕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举县令一人,视其政善恶为举者赏罚。
是以郡县多得良吏,其治几于贞观。
国朝太宗皇帝尝语宰相曰:「朕择循吏,俟选及三百人,则天下何忧不理?
临御以来,郡县未理,由择人之未当也」。
太宗又尝选秘书丞杨延庆等十馀人分为诸道知州,谓宰相曰:「刺史之任,最为亲民,非其人,则下受其弊」。
审官院上新所选京朝官充知州者二十馀人,御前印纸历子,太宗亲书以赐之,其略曰:「惠爱临民,奉法除奸」。
因谓知院钱若水曰:「所赐戒谕有除奸之语,恐不晓者从而生事,可谕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耳。
盛暑中写此,岂不劳乎?
盖为官择人,以安百姓也」。
神宗尝谓执政曰:「朕思祖宗百战而得天下,今以一郡付之庸人,深可痛心」。
太祖神宗,未尝不留意亲择郡守
今二圣垂拱,悉以政事付之大臣,然则今日择郡守乃大臣之职也。
自京朝官以上,功罪善恶,无若吏部知之为详。
臣愚欲乞先委吏部尚书取当为知州者,具其功过、举主,而择其可任者保明之,以上三省,三省召而审察之。
凡当召者,使之言二事以上,如转对法,或前任利害,或朝政阙失,不唯可以观其才识,亦因以广言路、通下情。
昔尧之试舜,亦询事考言;
舜之用人,亦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夫欲知其人,不过以言与事二者而已。
若其言可厎行,及有功状,与其举主多名人,则可用无疑矣。
其不及者,以次差之;
其否者,与京府或藩郡通判
其罢癃不能任职者,与宫观
有罪者,自依旧法降监当。
既定其等,然后使御史台纠其不当者。
到官,则委监司考其课,每及一年,则以优劣闻而行黜陟焉。
如此,则能者必出,不能者必渐退,虽未尽善,得人必多矣。
夫有监司则郡守,有郡守则有县令,未有监司郡守得人,而县令可以容贪虐昏闇之人也。
是故天子任宰相宰相监司郡守监司郡守当择县令
宰相监司而已,监司郡守郡守县令,朝廷据其所察而行赏罚,此岂难哉?
夫有考课而无黜陟,与不考同。
吏部虽以上中下为等,文具而已,非有赏罚使人劝沮也。
臣伏望陛下明谕大臣,使慎择监司而专考之。
又使大臣代陛下择郡守
监司郡守考课,必行赏罚。
使监司郡守专察县令
庶使天下官吏渐多得人,然后可以言治矣。
一、臣伏见近制,举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须通判资序、实历任一年以上人充。
臣尝受诏与两制同举,会议终日,无一资序相当可充选者;
间有一人应格,又众论未以为允。
虽由举者审知人才不广,实亦拘碍资格,所以尤难得人。
缘资格之设,本以向者多不拘资序,或特除选人,故立此法,矫枉过正。
臣愚欲乞参酌前后条制裁处,其中应举监察御史取第二任知县以上,殿中侍御史取初任通判以上,更不限实历一年;
寄禄官并以奉议郎以上。
所贵资序稍宽,易得应格,兼收众才,益广言路,亦经久之通法也。
一、臣窃见朝廷常患将帅之才难得其人。
仁宗时每边臣阙,或自禁近降授,试之藩阃,然后大用。
外任则都转运使待制、杂学士可用者,常数人选择而使之,未尝言乏。
岂人才独多于今?
由朝廷养之有素也。
将帅之选多出于监司
初为监司者,先自远路,渐擢至京东西淮南
其资望最深、绩效尤著者,乃擢任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及成都路
自三路及成都召为三司副使,其未可辍者或与理副使资序;
副使待制,出为都转运使
夫自初为监司,至三路及三司副使者,其人年劳已深,经历已多,缘边山川道路、甲兵钱谷,皆所谙知,故帅臣有阙,可备任使,中才之人,亦能勉强。
朝廷以其经历,亦倚仗而不忧。
夫人虽有聪明绝人之才,若未尝自睹,终不如亲历者所得之多也。
王安石用资浅之人为监司,使之推行新法。
其奉法稍宽者,则以为不才,往往废斥;
其苛急聚敛,为士民所共疾者乃得在职,或不次进擢。
是故才与不才,两皆废坏,而资序一切不用。
二圣临御以来,深惩监司刻薄,多以罪黜。
其任用者,又未尝以远近为之资序,每边帅有阙,则不知可用者为谁,由朝廷养之无素也。
臣愚欲乞复祖宗时用监司之法,先自远路,渐擢至京东西淮南,然后选其能者任三路及成都,试之户部、司农、太府左右司郎官,然后出为都转运使
边臣有阙,于此选授,则可用之才必多矣。
监司除授无法,或初除即与近路及三路,自三路却迁之远地,则人情已不乐。
在三路者或久而不迁,其才能资望又不足以备边帅之任,此所以人常乏也。
今若复祖宗三路之法以任转运使,其提点刑狱转运判官,亦择才能者,与诸路更互为之,使往来出入于三路者常多,则知边事者必众矣。
一、臣闻昔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又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臣始读书,盖尝疑之,以为圣人之言主于教化而已,行之未必有近效也。
及观唐太宗初即位,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臣观太宗之政如此,乃始知圣人之言不欺,后世行之,必有近效也。
夫以区区之鲁国季康子为相,孔子犹劝之不欲所以止盗,而况天子之为天下乎?
季康子,鲁之执政,犹不可以言杀,当欲善而已,而况天子之于天下乎?
自古用重法以止盗者,莫如五代之汉。
汉高祖即位之年,患四方盗贼众多,制盗贼无问赃多少皆抵死,仍分命使者逐捕。
宰相苏逢吉草诏,意云:应贼盗,其本家并四邻同保皆全族处斩。
众以为盗犹不可族,况邻保乎?
逢吉固争,不得已,但省去「全族」二字。
由是郓州捕贼使者张令柔杀平阴县十七村民。
其法可谓重矣,然盗贼不为衰止,汉室不四年而亡。
唐太宗之政如彼,汉高祖之法如此,有天下者当以盛唐为法乎?
当以汉为法乎?
至周太祖时,窃盗贼满三匹者犹弃市。
太祖皇帝代虐以宽,稍轻盗法。
累圣仁厚,哀矜庶狱,递加减贷,故窃盗遂无死刑。
然今编敕所定盗赃,犹重于律三倍。
盖承五代刑罚世重,减之极轻,犹至于此,岂可更增重乎?
臣伏见熙宁四年中书检正官奏请:开封府东明、考城长垣等县,京西滑州淮南宿州河北澶州京东应天府、濮、齐、徐、济、单、兖、郓、沂等州,淮阳军,别立盗贼重法。
其后,又有他州奏请,乞比东明等处行重法者。
有重法之地,又有重法之民。
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谁非君民?
今独视此州县如蛮貊异域之人,别立盗法。
自行法以来二十馀年,不闻盗贼衰止,但闻其愈多耳。
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又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夫上以善待民,乃可望民为善以应上,若其不应,罪在民也。
上以恶待民,则民为恶以应上,乃其理也,何足怪其多乎?
古者开衣食之源,立教化之官,先之以节俭,示之以敦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自不为盗,有邪僻之民,然后从之以刑。
岂有不治其本,而专禁其末,不清其源,而欲塞其流也?
若以重法为权时之宜,行之数年,而盗少于前,固当除之,复用中典;
若盗益多于前,则是重法不足止盗甚明,其可除去无疑也。
又重法之地,皆举知县,必择彊健之吏。
被此选者奉法除盗,视民如雠,一切以击断为称职,此岂平世所宜为乎?
臣愚欲乞悉除重法,改重法地分为举知县地分。
夫天下县令皆不可不择,独此诸县先已举吏,则不可废。
民多奸猾,尤须良吏以治之,选吏以养民,不命吏以敌民也。
及今四方人情少安,改峻法为平法,庶可以变恶俗为善俗。
止用常典,足以禁奸,其刑亦不轻矣。
若行重法不已,盗贼益多,臣将见此数十州之民无乐生之心,一有凶年饥馑,则为等死之计,群起而为大盗,虽有重法,又可禁乎?
惟陛下无以孔子之言为迂,无以唐太宗之治为难,无以教化为不急,无以峻法为足恃,则民皆可使为善矣。
右,谨件如前。
臣智虑短浅,闇于世务,待罪班列,无补毫分。
伏遇皇帝陛下明目达聪,推广言路,每因视朔,博访在廷,臣辄以狂瞽,仰塞明诏。
干冒天听,敢逃刑命。
臣无任惶惧陨越之至。
朝奉郎累赠少师谥清孝葛公行状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丹阳集》卷一五
公讳书思,字进叔姓葛氏
其先嬴姓,夏后,封国,后因氏焉。
世籍广陵
唐天祐中有讳涛者避孙、杨连兵之祸,徙江阴,家之。
其子鄘,太宗时以高年有德,赐爵公士,为公高祖
公士生祥,高蹈不仕,娶焦氏,是生惟甫,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娶吴氏,封陈留郡太君
尚书生公之考曰密,进士擢第,卒官承议郎,累赠通议大夫
公之母胡氏、后母陈氏,封安定颍阳县君,以公升朝恩加赠建德、怀仁二县太君,累赠硕人
公幼聪警,不勤外傅,八岁赋诗,出语已惊人。
既长,刻意学问,淹通六经,尤深于《易》、《春秋》,他传、志无不周览强记。
世父兵部尚书以学行为世儒所宗,尝读其文,语通议曰:「是子名第不足言,后日且以文义显」。
已而莆阳蔡公襄、丹阳邵公亢交口誉叹之,头角崭然群进士中矣。
三荐开封
嘉祐八年王文公较试,读其所为《孔子事道论》,大加激赏,因擢寘异等。
次举为陈公襄、蒋公之奇所知,于数千人中以第三人荐之,学者诵其文辞以为轨式。
熙宁中,初以经义取士,公中六年进士第,调睦州建德主簿
方是时,通议公以清节高尚,退老于家,抱道履德,贬诎世味,不迹城郭。
公夙以禄釜为急,至是益坚请迎养之官,而通议难之。
公劝请恳切,屡献诗什,叙「白华」之意,而通议惮行,终弗许。
公意不自得,谓曾子一日不肯离亲,岂能以五斗米移素志。
公之知己方位要近,所亲与公厚者劝以仕进,且谓就养左右,孰若荣名显亲孝之大也。
通议亦数以此意譬晓公,而志不可夺,遂投劾侍养。
自尔居亲侧积十馀年,不治田园,不事游览,专以共养为职。
通议公饮食寒暖之节,衣服单复之宜,药剂增减之度,皆未尝以属僮侍也。
疾雷甚雨,中夜必兴问起居。
平时家庭逆探其心志所向,不敢少戾。
既绝禄廪,儿妾滨于饥寒,晏然不恤。
大臣有嘉公志行者,表为泗州州学教授,亦弗就也。
其后亲年大耋,法许择官自便,且免赴部,又通议公命使从官,确许偕行,始乞监湖州新市镇
于是通议公滋倦于出游矣,特怜公孝诚恳到,勉为装行。
公得由前志,色养夷怿,油然不知关徵之卑而镇戍之陋也。
当是时,衣冠推为父子之美。
处期年,通议捐馆。
公行服过礼,柴毁加人,虽身疾不御肴酒,虽妻病不历房阃,虽盛暑不释苴枲,终制不变。
每号呼抚臆,哀动行路,既久如始丧者。
日诵大藏经,以追冥福。
时公年稍高,在礼当不致毁,又以寝苫病臂,然终不肯懈怠,远近服其笃行,以为难能。
服竟,不忍去冢墓。
人或劝之仕,公不应。
又累年,同升进士方谷江阴,诏书勉之,始出,调开封府封丘县主簿
数行令事,政有恩惠,县人德之。
和州防禦推官,知楚州涟水县
县居淮海上游,方置军垒,号难治
公能以政术佐其令,县以大治。
在势者才之,数诿公摄剧邑,及平决旁郡滞讼,皆以济办审克称。
濒海产盐,岁输他路不赀。
时任漕计者欲穿支家渠以纾盐艘溯淮之险,及舟卒并缘为奸之患,会同列首鼠持两端,因檄公经画之。
巡视地势,荒度土功,具言经久之利,且条尚其所以然,主议者倚公为重。
渠成,公私便之。
岁潦视田,能忤上官指,悉蠲民租,人以为赐也。
公恬于仕进,不求荐达,然一时牧守监司皆以公行纯孝素著,繇尽子职而致沈滞,故人争欲出己门,而荐牍交上。
秩满,廷见,改宣德郎,求閒局还里中,遂监常州酒。
大吏有为私而属公骫正法者,能力拒之,虽逢怒弗顾也。
奉议郎
徽庙即阼恩,迁承议郎赐绯衣银鱼,加武骑尉,知婺州永康县
不赴,就差监秀州盐税务。
课羡当进秩,耻不自言,序迁朝奉郎
被命,即叹曰:「吾在事之日浅,然官得加其亲,赏得延其子,冒国恩厚矣,尚何求」!
即解印绶请老。
为人庄重寡欲,澹于荣利。
京师,足不迹贵人门,故仕卒无所遇合。
连枉筦库,人为矜恻,而公安恬无闷,曰:「吾知营职而已」。
虽小物必亲。
所居以「安遇」名轩,自号「逃虚子」,言遇无定遇,而安有常安也。
居官智虑渊邃,小心周慎,性矜慈恻怛,或尽岁无所谴罚。
然至诚格物,人不忍欺绐,事以振举,所至称长者,去辄怀之。
为吏无铢发过差,见得尤廉,计日受奉,虽半菽不妄取公田,其岁入多推以予民。
市物如将伤之,每倍给其值。
清苦自刻,不殖货利,尤物玩好,一无所惑。
遇人之急,赒之不计有无。
没之日,至橐无一金制衣以殓,当世清之。
举错以谊理自律,不敢差跌于人,无戚疏贵贱皆恂恂卑体下之。
燕居家庭,无替堕之容。
与人尺牍,虽薄遽,字未尝辄草也。
平生不妄语,乡人为不善者不畏法而畏公之知。
熙宁乙卯岁大饥,斗米数千钱,人相食。
发己廪以食饥人,赖以全活者甚众。
公于外行无不至,而孝友尤出于天资,从古人中求,殆无以抗。
十一岁遭建德忧,哀毁如成人,已知不茹荤矣。
事后母至孝,能得其欢心。
通议没,追慕白首不衰,时物未祭不先食,寒燠之变必在视。
家庙岁时蒸尝,如见其享。
平居兢兢,以其尝所告戒者自勉,一言及之,未尝不涕泗也。
伯兄书元长一岁,父事之,恩意始卒无閒言。
公官涟水时,兄为舒州望江县,同隶淮南部使者
及六路发运诸公有舍兄而荐公者,辄移书逊避,乞改荐兄,不许,则封檄还之,人或笑其迂,而公力行之。
其后公改秩,而兄举者不应格,曰:「吾获寸进,心无愧矣」。
鞠三母之弟如一,拊循视遇甚厚。
处叔季者自结发教诱至于成人,诸媦择对,引为己任,卒皆得名士归之,多显者。
孤甥嫠妹尽力周抚,课诸子于学而不付以家事,文辞义训皆自指教。
崇宁三年,幼子胜仲学省,闻公得谢,取告迎侍,公不得已至京师
暇日多赋诗自适,喜为巨篇强韵,识者服其老而精强。
当时颜色滋泽,步履轻健,记问审谛,无异壮者。
不幸冬十一月二十九日,终于城南里第。
属疾甚微,神明不乱,众医更视,不问方药,顾告以死生常理,瞑目无所系恋。
与诸子论说诗文,雍容如常时。
亲书先令,戒以薄葬,泊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公笃信释氏,奉其戒律,晨兴香火持诵不辍。
自壮讫老,言行忠信,不欺于心,故转识甚异,盖信力所薰也。
讣闻,荐绅若州里知识皆痛悼之。
生平著文离十卷,辞理精诣,夸诞浮躁之语一不关笔,号《安遇集》。
三子累遇大礼及三经拟封,累赠公官至少师
正奉大夫,训词有曰:「廉靖乐道,悃愊无华。
养志就閒,久为亲而辞禄;
引年谢事,乃有子以克家」。
光禄大夫,训词有曰:「高行清修,奥学赡道。
洁廉守义,共推靖退之风;
恺悌宜民,众赖宽平之政」。
特进,训词有曰:「葆醇履坦,誉问素休。
钟德之祥,嗣有贤子;
侍从橐,为时荩臣」。
宣和六年,本州官及进士钱诜等具列行实申常州,乞备申朝廷,依张举徐积例,特加赐谥,以劝为善。
常州刘光以闻,寻蒙赐谥清孝,制曰:「君子笃于行己,不系穷通之殊;
朝廷乐于旌贤,固无存没之间;
协稽群议,垂贲幽光。
故任朝奉郎、赐绯鱼袋致仕、赠少保某,奥学承家,高节映世。
廉靖乐道,人默化于乡闾;
岂弟近民,政自孚于郡邑。
顾惟天禀之异,卓有古人之难。
辞荣禄以养亲,远追曾氏之孝;
正弊衾而易箦,何愧黔娄之清。
钟其馀休,克有贤子,继跻从列,咸以儒称。
邦典追荣,已涉三孤之贵;
乡闾纪实,愿垂一惠之称。
爰锡美名,用褒潜德。
改色,载承雨露之濡;
纶綍藏家,永作云来之劝。
缅惟灵识,亦克顾歆。
可特赐谥清孝」。
少师,训词有曰:「经行自著,蔼然君子之风;
政事甚明,亦高循吏之
不究于用,以蓄厥休」。
观上训褒称如此,则公之德可知矣。
娶侍其氏,右正议大夫泳之女,累赠秦国夫人,温良贤孝,实克媲德,先公十四年卒。
公以崇宁五年十一月己亥葬县之青旸乡郭庄之原。
子四人:次仲,试大司成,兼修国史,郓王、景王、肃王府直讲,恤章赠正奉大夫,累赠少保
仪仲,乡贡进士
和仲右中奉大夫
胜仲左正议大夫,充显谟阁待制
孙男十人:立隆,右承议郎通判镇江府
立方右通直郎
立悌,左奉议郎宗正丞
立中,右迪功郎
立教,常州排岸;
立廉、立象,皆右从事郎
立经,左朝奉郎直龙图阁
立柔,右从事郎
立民,通仕郎
曾孙邢,进士
郛、郇,皆登仕郎,郯、邰,皆右承务郎
登仕郎
邻,右承务郎
都、䣐,习进士
邸,将仕郎
馀尚幼。
谨撰世次行实为一通,上于太史
谨状。
附辽九主契丹耶律德光,以梁末帝贞明三年丁丑幽州丙申石晋后唐,丙午入梁执晋主,丁未改号辽,北归死于道,计三十一年。穆宗璟,二十一年。景宗贤,十四年。子圣宗隆绪,四十九年,复号契丹。子兴宗宗真,二十四年。子道宗洪基,四十五年,复号辽。孙延禧,十年,天祚保大二年壬寅,为金所袭,走夹山耶律淳僭号,一年,死。乙巳,金人执天祚于应州。共二百九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侵韵
契丹自后梁初围幽州,复寇幽、蔚州,渐有燎原之势。及桑维翰导敬瑭称臣割地,遂倾国赴援,灭唐立晋,中原之祸已成。不数年而入大梁,执晋主。纵骑四出,分番剽掠。以东方群盗大起,始逼文武诸司数千人尽倾晋宝以行,建国为辽。天厌其德,德光死于杀。胡林剖腹,实盐载之。北去帝羓之名,差足泄中原怨愤耳。周世宗自将以伐,关南悉定,而大功未就,有疾乃还。天果厌胡,何夺世宗之速也?周既为,宋祖终不能有加于耶律璟子嗣立,犹知遣使会葬永陵。太宗不量力,驴车仅免,辽好遂绝。瓦桥继围,莫州远遁。耶律贤之藐宋,始于此矣。隆绪虽冲主,而国势方张。卒败曹彬于岐沟,殒杨业陈谷,大举入寇,残瀛、雄,掠深、德。向非张齐贤代州,南燃刍土镫掩袭,能遽令其北走耶?易州再入,而尹继伦从后急击,挫屡胜之休哥,自是边兵少息。非黑面大王,有以夺其气乎?澶州之役,宋真宗渡河以禦,乃定兄弟之约,岁输银币三十万,而南北弭兵。至于宗真,乘宋有夏忧,来言关南地。郑公报聘,增岁币为五十万,和好复定。洪基继之,四十五年中边烽不起,诚不愧于清宁咸雍之号。自延禧伐女真,败绩于混同江,繇斯每战辄北。天祚遂为金人所袭,走于夹山耶律淳僭号数月而死,燕京继陷。应州城东天祚获而辽亡矣。夫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卒坏于金。彼犬牙之相劘,岂人力之所及?而宋人犹觊燕京六州之空城以基,实祸也。悲夫!
契丹始自幽州侵,石晋称臣祸古今。
孙饭未知何所啖,帝羓已在杀胡林。
周宗薄伐关南复,宋祖销兵燕蓟沉。
景贤相继开辽国,隆绪长驱向德深
澶盟全倚寇莱力,报聘重烦富郑心。
南北休肩逾百载,重熙清宁果嗣音(重熙,契丹兴宗年号。清宁道宗年号。)
延僖不竞辽乃蹙,女真满万孰能禁。
夹山天祚亡宾铁,黑水完颜号白金。
纵使六州归宋室,空城惟见绿云阴西辽耶律大石,以宋徽乙巳称王,为德宗,在位十一年。感天后萧氏称制六年仁宗夷烈,十二年。承天后耶律氏称制十四年,亡,宋宁宗之辛酉也。共七十七年)
按:贞明三年,底本原误作“二年”。璟,底本原作“景”。此首下文中之“璟”,底本皆作“景”。保大二年,底本原误作“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