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简介
开宝五年(972年)七月,封永庆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宋太宗即位,进封虢国公主。淳化元年(990年)正月,改封齐国公主。宋真宗即位,进封许国长公主。咸平二年(999年)四月去世,谥号贞惠。宋仁宗即位,改谥恭惠。景祐三年(1036年)二月,追封许国大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即位,改封陈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惠大长帝姬。
全宋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28
【介绍】:
宋并州孟县人,字垂范。李谦溥子。少有才略。以荫补衙内指挥使。历知潭、沧等州,为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仁宗即位,领康州防御使。洞知人情,有讼面讯立断。善抚士卒,皆得其用。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澶渊之盟后,对使臣往来仪制、费用等亦多所裁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25
【介绍】:
宋河中万泉人,字彦回。举《三礼》中第。历河东、陕西转运使,开河中支渠以杀水怒,取渠水溉田,民颇利之。知河阳及杭、徐州,以少府监知江宁府。仁宗即位,迁给事中,徙知应天府、耀州。以光禄卿分司西京,卒于家。
全宋文·卷一○六
韩援,太宗雍熙中官右补阙。淳化中,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真宗咸平中改兵部郎中,知兖州。四年,归授史馆修撰。自以年迫迟暮,乞知西京赤县。真宗怜之,以为秘书少监,知洛阳县。自此分司西京,历将作监、秘书监。仁宗即位,拜太子宾客。事迹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六、职官五○。选举二七、刑法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四七、四八、四九、九九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35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绍先。高琼子。初补右班殿直,以军功累迁崇仪使。历数路钤辖、知州,战契丹有功。仁宗即位,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后知滑州,河水暴溢,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滑人德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在蜀有威名,号神将。神宗时追封康王,谥穆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约1036
【介绍】:
宋广州南海人,字承祖。宦官。初事南汉刘鋹,年十二归宋。太祖时为中黄门。太宗时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北征,为勾当留司皇城司,累除入内都知。仁宗即位,历昭宣、宣政、宣庆使等。以景福殿使家居养疾。卒谥僖靖。
全宋文·卷一七二
蓝继宗(九六○——?),字承祖,广州南海(今广东广州)人。事南汉为宦者,年十二归宋,为中黄门。太宗时累迁西京作坊副使,勾当内东门。真宗北征,勾当留司、皇城司,擢入内副都知、崇仪使、洛苑使、南作坊使,曾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迁入内都知。仁宗即位,迁左骐骥使等。卒赠安德军节度使。《宋史》卷四六七有传。
禅师讳惠勤。舒州铜城人。出家试所习。得度具戒。参太平演禅师。发明大事。时太平法窟。龙象最盛。师与圜悟佛眼。崭然露其头角。众望翕然推重。及演迁五祖。灵源禅师继主太平。登师第一座。以法施学者。灵源退席。舒守雅闻誉望。命出世太平。开五祖法要。僧问。万法本来归一。一法了无踪迹。白莲峰下传来。未审以何为的。师举拂子云。用遮个为的。曰。与么则兵随印转。将逐奉行。师云。上座见个什么。曰。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师云。不妨具眼。曰。此日一会。超越灵山。师云。那个是超越底事。僧提起坐具云。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乃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不去不住。坐断要津。凡圣路绝。当是之时。不见有众生可度。不见有佛果明成。亦无烦恼可除。亦无菩提可證。唯彰本体。应用堂堂。出没卷舒。得大自在。天堂地狱虎穴魔宫。处处道场。头头佛事。然虽如是。也须到遮田地始得。此事不从脩證。不陟言诠。莫非妙智发明。超然独脱。或末至此。当宜忘情绝虑。深切谛观。久久之间。自然云霞消散。孤月白圆。砂砾尽时。真全始见。又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桃花红。李花白。谁道融融只一色。燕子语。黄莺鸣。谁道关关只一声。不透祖师关捩子。空认山河是眼睛。又曰。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拈起柱杖云。柱杖横山河。大地一时横。柱杖坚山河。大地一时坚。十方如来所说法。不能与此为譬喻。绝聱讹无巧妙。灸疮瘢上著艾燋。若能于此究根源。方透衲僧向上窍。如何是衲僧向上窍。击禅床下座。又曰。昔日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义。州以手作流水势。其僧有省。复有僧。问法眼云。不取于相。如始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于斯明得。便见道。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其或未然。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底么。以拂子击禅床下座。又曰。乍语莺喉涩。初来燕语新。莫惊双𩯭白。又是一年春。林上花铺锦。堤边草织茵。谁知造化体。元是法王身。举起拂子云。看看。若也识得。海印发光。苟或未然。尘劳先起。击禅床下座。师居太平八年。宗风大震。政和二年有诏。请住东都智海。十月九日。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遣中便降香。鸿胪少卿赍疏。兼拨赐金宝。充办斋筵。师谢恩。祝圣罢。僧问。才升猊座。便爇天香。祝圣之言。请师速道。师云。祥云笼殿阁。瑞气满乾坤。进云。一朵昙花开上国。声香从此播人间。师云。别是一家春。曰。灵山一会俨然犹在。师云。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曰。明朝自有明君鉴。学人三拜谢师恩。师云。一任流通。问。太平古曲久播徽音。学人上来。乞师垂示。师云。尺头有寸。秤尾无星。曰。与么则智海洪波。普施馀润。师云。真不掩伪。曲不藏直。曰。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师云。唤什么作无阴阳地。曰。灵苗瑞草寻常事。优钵罗花物外春。师云。谢子供养。乃云。问话且止。不见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浸。况祖师心印。诸佛本源。蠢动含灵。无增无减。唯圣与圣。即能知之。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初祖安禅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后人若悟真如性。密印从来妙理深。敢问诸人。如何是真如之性。如何是密印妙理。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到此也须亡锋结舌。山僧今日幸逢快便。为国开堂。得路便行。岂畏傍观怪笑。乃举拂子云。看看。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于斯见得。共报国恩。其或未然。别容理论(中谢)。复云。适来所举。初祖安禅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且道心作么生传。我仁宗皇帝。在位四十馀年。万机之暇。留心此道。既得之于心。乃形之于言。流布无穷。后人取则。吾祖达磨初至少林。二祖侍立次。遂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与汝安心竟。二祖于是豁然大悟。自此传衣付法。继袭祖位。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英灵之者。举著便知。影响之流。卒难领会。聊成鄙颂。少助发挥。觅心无得。乃安心悟了。争如未悟深。万丈碧潭秋月白。一声云外老猿吟。积尘成岳。削铁为针。少室山前无异路。游人来往自崎嵚。枢密邓公子常。奏赐椹服。佛鉴师名。留智海三年。累表恳辞归山。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政和七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居丈室。手写别故旧书数幅。停笔而化。灵骨舍利塔于本山。师法才富赡。道学渊源。履践高妙。当时天下丛林推仰。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初受太平日。即具仪。扣灵源之室。请曰。住院董众。宜何所先。灵源曰。此无他。当以杖笠包具。置方丈壁间。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师终身奉行之。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嗣法净照禅师。俄退席。寓蒋山。佛鉴会中。聆其夜参所举。皆平昔未谕。心因异之。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即欲炷香。改嗣佛鉴。佛鉴深却之。不许。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以院易嗣。奉金请拂者。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𥨊。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段素廉 | 1010年—1022年 | ||||
明启 | 1010年—1022年 | 或作启明天圣 | |||
乾兴 | ?—? | 载于《滇载记》,李家瑞认为是同时期的宋真宗纪元误作段素廉的纪元 |
简介
大理宣肃帝段素廉(?-1022年),是大理国第七代皇帝,属太宗段思良支系,1010—1022年在位,是昭明皇帝段素英的儿子,死后谥宣肃皇帝。
全宋诗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全宋诗
孙奭(九六二~一○三三),字宗古,博平(今山东荏平)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迁国子监直讲。真宗时为诸王府侍读,擢龙图阁待制。仁宗即位,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审官院,判国子监。累迁兵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后改礼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卒,年七十二(《宋景文集》卷五八《孙宣公墓志铭》)。谥宣。有《赓载集》,已佚。《宋史》卷四三一有传。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全宋诗
胡则(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为许田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为京西转运使。乾兴初知信州。仁宗天圣中历知福州、杭州、永兴军,累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知杭州。景祐元年(一○三四)以兵部侍郎致仕。宝元二年卒,年七十七。徽宗宣和间封佑顺侯,理宗淳祐间进正惠公,宝祐初加忠佑(《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九《胡侍郎庙碑阴记》)。事见《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胡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胡则诗,旧有清嘉庆二十年胡敬辑《宋胡正惠公遗文事迹合录》(又题作《胡正惠公集》,清钞本,藏南京图书馆)。今参据诸书,得诗七首,重为辑编。别有诗二首入存目。
全宋文·卷一九六
胡则(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端拱二年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后知睦州、温州,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真宗幸亳还,擢三司度支副使。出为京西、广西转运使,累迁太常少卿。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杭州、永兴军,以给事中权三司使,通京东西、陕西盐法,人便之。以在河北时假官舟贩盐,后按验出知陈州。逾月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于天下」,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宝元二年六月卒,年七十七,谥忠佑,改谥正惠。见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范文正公集》卷一二),《宋史》卷二九九本传。其后裔辑其诗文为《胡正惠公集》一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30
【介绍】:
宋淄州长山人,字从式。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利州路饥,遵为体量安抚。迁知邢州。仁宗即位,徙滑州,为京东转运使,徙京西。天圣六年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长于吏事,为治尚严猛,所诛残者甚众。
全宋诗
姜遵(九六三~一○三○),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为蓬莱尉。大中祥符中累迁监察御史。仁宗即位,知滑州,充京东路转运使,换京西路。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六年,为枢密副使。七年,迁给事中。八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宋元宪集》卷三三《姜公行状》,《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九五
姜遵(九六三——一○三○),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人。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蓬莱尉,历官登州司理参军、知庐陵县,迁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判三司户部句院,出知邢州。仁宗立,充京东、京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永兴军。天圣六年,以右谏议大夫充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八年卒,年六十八。见宋祁《景文集拾遗》卷二一《姜副枢行状》,又《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全宋诗
王曙(九六三~一○三四),字晦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巩县主簿,调定国军节度推官。真宗咸平中又举贤良方正(《隆平集》卷一○),授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入为给事中兼太子宾客。天禧四年(一○二○)因岳父寇准罢相,出知汝州。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郢州团练副使。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迁工部侍郎、知永兴军。七年,入为御史中丞兼理检使,参知政事。明道元年(一○三二)知陕州。二年,知河南府,召为枢密使。景祐元年加同平章事,卒,年七十二。谥文康。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见《河南集》卷一二《王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