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夏侯常侍诔 西晋 · 潘岳
四言诗 出处:文选卷五十七
夏侯湛,字孝若,谯人也。少知名,弱冠辟太尉府,贤良方正徵,仍为太子舍人,尚书郎,野王令,中书郎,南阳相。家艰乞还。顷之,选为太子仆,未就命而世祖崩。天子以为散骑常侍,从班列也。春秋四十有九,元康元年夏五月壬辰,寝疾,卒于延喜里第。呜呼哀哉!乃作诔曰:
禹锡玄圭,实曰文命。
克明克圣,光启夏政。
其在于汉,迈勋惟婴。
思弘儒业,小大双名。
显祖曜德,牧兖及荆。
父守淮岱,治亦有声。
英英夫子,灼灼其俊。
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如彼随和,发彩流润。
如彼锦缋,列素点绚。
人见其表,莫测其里。
徒谓吾生,文胜则史。
心照神交,唯我与子。
且历少长,逮观终始。
子之承亲,孝齐闵参。
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事君直道,与朋信心。
虽实唱高,犹赏尔音。
弱冠厉翼,羽仪初升。
公弓既招,皇舆乃徵。
内赞两宫,外宰黎蒸。
忠节允著,清风载兴。
泱彼乐都,宠子惟王。
设官建辅,妙简邦良。
用取喉舌,相尔南阳。
惠训不倦,视民如伤。
乃眷北顾,辞禄延喜。
余亦偃息,无事明时。
畴昔之游,二纪于兹。
班白携手,何欢如之!
居吾语汝,众实胜寡。
人恶隽异,俗疵文雅。
执戟疲杨,长沙投贾。
无谓尔高,耻居物下。
子乃洗然,变色易容。
慨焉叹曰:道固不同。
为仁由已,匪我求蒙。
谁毁谁誉,何去何从。
莫涅匪缁,莫磨匪磷。
予独正色,居屈志申。
虽不尔以,犹致其身。
献替尽规,媚兹一人。
谠言忠谋,世祖是嘉。
将仆储皇,奉辔承华。
先朝末命,圣列显加。
入侍帝闱,出光厥家。
我闻积善,神降之吉。
宜享遐纪,长保天秩。
如何斯人,而有斯疾。
曾未知命,中年陨卒。
呜呼哀哉!
唯尔之存,匪爵而贵。
甘食美服,重珍兼味。
临终遗誓,永锡尔类。
敛以时袭,殡不简器。
谁能拔俗,生尽其养?
孰是养生,而薄其葬?
渊哉若人,纵心条畅。
杰操明达,困而弥亮。
柩辂既祖,容体长归。
存亡永诀,逝者不追。
望子旧车,览尔遗衣。
愊抑失声,迸涕交挥。
非子为恸,吾恸为谁?
呜呼哀哉!
日往月来,暑退寒袭。
零露沾凝,劲风凄急。
惨尔其伤,念我良执。
适子素馆,抚孤相泣。
前思未弭,后感仍集。
积悲满怀,逝矣安及!
呜呼哀哉!
释奠颂 西晋 · 潘尼
出处:全晋文
元康元年冬十二月,上以皇太子富于春秋,而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初命讲《孝经》于崇政殿。实应天纵生知之量,微言奥义,发自圣问,业终而体达。三年春闰月,将有事于上庠,释奠于先师,礼也。越二十四日景申,侍祠者既齐,舆驾次于太学。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恂恂乎弘保训之道;宫臣毕从,三率备卫,济济乎萧翼赞之敬。乃扫坛为殿,悬幕为宫。夫子位于西序,颜回侍于北墉。宗伯掌礼,司仪辩位。二学儒官,搢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设樽篚于两楹之间,陈罍洗于阼阶之左。几筵既布,钟悬既列,我后乃躬拜俯之勤,资在三之义。谦光之美弥劭,阙里之教克崇,穆穆焉,邕邕焉,真先王之徽典,不刊之美业,允不可替已。于是牲馈之事既终,享献之礼已毕,释玄衣,御春服,弛斋禁,反故式。天子乃命内外郡司、百辟卿士、蕃王三事,至于学徒国子,咸来观礼,我后皆延而与之燕。金石箫管之音,八佾六代之舞,铿锵闛𨶀,般辟俯仰,可以徵神涤欲,移风易俗者,罔不毕奏。抑淫哇,屏《郑》《卫》,远佞邪,释巧辩。是日也,人无愚智。路无远迩,离乡越国,扶老携幼,不期而俱萃。皆延颈以视,倾耳以听,希道慕业,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风,歌来苏之惠。然后知居室之善,著应乎千里之外;不言之化,洋溢于九有之内。于熙乎若典,固皇代之壮观,万载之一会也!尼昔忝礼官,尝闻俎豆。今厕末列,亲睹盛美。瀸渍徽猷,沐浴芳润,不知手舞口咏,窃作颂一篇。义近辞陋,不足测盛德之形容,光圣明之遐度。其辞曰:
三元(《艺文类聚》作「三光」。)迭运,五德代微。黄精既亢,素灵乃晖。有皇承天,造我晋畿。祚以大宝,登以龙飞。宣基诞命,景熙遐绪。三分自文,受终惟武。席卷要蛮,荡定荒阻;道济群生,化流率土。后帝承哉,丕隆曾构。奄有万方,光宅宇宙。
笃生上嗣,继期挺秀。圣敬日跻,浚哲闳茂。留精儒信,敦阅(《初学记》作「敦悦」。)古训。遵道让齿,降心下问。铺以金声,光以玉润。如日之升,如乾之运。乃延台保,乃命学臣。圣容穆穆,侍讲訚訚。抽演微言,启发道真。探幽穷赜,温故知新。讲业既终,精义既研。崇圣重师,卜日告奠。陈其三牢,引其四县。既戒既式,乃盥乃荐。
恂恂孔圣,百王攸希。亹亹颜生,好学无违。曰皇储后,体神合几。兆吉先见,知来洞微。济济二宫,蔼蔼庶僚。俊乂鳞萃,髦士盈朝。如彼和肆,莫匪琼瑶;如彼《仪凤》,乐我《云韶》。琼瑶谁剖?四门洞开;《云韶》奚乐?神人允谐。蝉冕耀庭,细佩振阶。德以谦光,仁以恩怀。我酒惟清,我肴惟馨。舞以六代,歌以九成。
莘莘胄子,祁祁学生。洗心自百,观国之荣。学犹莳苗,化若偃草。博我以文,弘我以道。万邦蝉蜕,矧乃俊造。钻蚌莹珠,剖石摛藻。丝匪玄黄,水罔方圆。引之斯流,染之斯鲜。若金受范,若埴在甄。上好如云,下效如川。
昔在周兴,王化之始。曰文曰武,时惟世子。今我皇储,济圣通理。缉熙重光,于穆不已。于穆伊何?思文哲后。媚兹一人,实副元首。孝洽家邦,光照九有。纯嘏自晋,永世昌阜。微微下臣,过充近侍。猥蹑风云,鸾龙是厕。身澡芳流,目玩盛事。竭诚作颂,祗咏圣志(《晋书·潘尼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三十八,又《初学记》十四引两条。)。
矫诏授楚王玮(元康元年六月) 西晋 · 惠废贾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晋书·楚王玮传》。贾后使惠帝为诏,夜使黄门赍以授玮。玮欲复奏,黄门曰:「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玮遂勒军收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杀之。玮坐矫制斩,百姓为之立祠。贾后先恶瓘亮,又忌玮,故以计相次诛之。案:玮传似此诏贾后逼帝为之,《惠帝纪》作贾后矫诏。)。
改元永平诏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晋书·惠帝纪》)。
秘书监诏(永平元年二月戊寅)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秘书综理经籍,考核古今,课试署吏,领四百人,直专其事,然后精详,中书自有职务,相连统摄,省事付丞,理必未尽(《书钞》五十七引《晋起居注》,又引王隐《晋书》,惠帝永平元年诏。)。
以汝南王亮为太宰诏(元康元年三月丙寅)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大司马、汝南王亮体道冲粹,通识政理,宣翼之绩显于本朝,《二南》之风流于方夏,将凭远猷,以康王化。其以亮为太宰、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增掾属十人,给千兵百骑,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晋书·汝南王亮传》)。
石苞、孙绍封诏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故乐陵公石苞,国祚莫继,其特以苞孙行(案:《石崇传》作「崇从孙演」。)为乐陵公(《书钞》四十八引《晋起居注》元康元年诏。案:元康盖误,今从《石崇传》编于复祚后。)。
悯怀太子哀策(元康元年)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皇帝临轩,使洗马刘务告于皇太子之殡曰:咨尔遹!幼禀英挺,芬馨诞茂。既表髫龀,高明逸秀。昔尔圣祖,嘉尔淑美。显诏仍崇,名振同轨。是用建尔储副,永统皇基。如何凶戾潜构,祸害如兹!哀感和气,痛贯四时。呜呼哀哉!尔之降废,实我不明。牝乱沈灾,衅结祸成。尔之逝矣,谁百其形?昔之申生,含枉莫讼。今尔之负,抱冤于东。悠悠有识,孰不哀恸!壶关干主,千秋悟己。异世同规,古今一理。皇孙启建,降祚尔子。虽悴前终,庶荣后始。窀穸既营,将宁尔神。华髦电逝,戎车雷震。芒芒羽盖,翼翼缙绅。同悲等痛,孰不酸辛!庶光来叶,永世不泯(《晋书·悯怀太子传》)。
吊卫巨山文 西晋 · 束皙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七
元康元年楚王玮矫诏举兵,害太保卫公及公四子三孙。公世子黄门郎巨山与皙有交好;时自本郡来赴其丧,作吊文一篇,以告其柩。曰:
同志旧友阳平束皙顷闻飞虎肆暴,窃矫皇制。祸集于子,宗示方几灭。越自冀方,来赴来祭。遥望子弟,铭旌丛立,既窥子庭,其殡盈十。徘徊感恸,载号载泣。敛袂升阶,子不我揖。引袂授祛,子不我执。哀哉魂兮,于焉乃集(《御览》五百九十六)?
冠礼仪 西晋 · 王堪
出处:全晋文
永平元年正月戊子,冠中外四孙。立于步广里舍之阼阶,设一席于东厢。引冠者以长幼次于席南,东上。宾宗人立于西厢,东面南上。堪立于东轩西,南面西上。陈元服于席上。宗人执仪,以次呼冠者,各应曰“诺”。宗人申诫之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兄弟具来,咸加尔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慎威仪,惟人之则,寿考惟祺,永受景福”。冠者高跪而冠,各自著布,兴,再拜,从立于宾,南上。酌四杯酒,各拜醮而饮。事讫,上堂,向御史府君再拜。讫,冠者皆东面坐,如常燕礼时。宾宗人东平王隆叔祚、王循道安、王业建始。此皆古礼也。但以意斟酌,从其简者耳(《通典》五十六)。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祇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放光,于阗沙门无义罗执梵、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大简焉。光赞,护公执梵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约也。考其所出,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并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首,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辙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己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释藏迹》七。)。
放光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惟昔大魏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梵本九十章六十万馀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梵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梵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相劝助供养,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后写者,参校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检取现品五部,并梵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月讫。于前后所写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校。晋梵音训,畅义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诵读者,愿留三思,恕其不逮也(《释藏迹》七。)。
正法华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敦煌月支菩萨沙门法护,手执梵经,口宣传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授优婆塞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其笔受,竺德成、竺文盛、严威伯、续文承赵叔初张文龙陈长玄等其劝助欢喜,九月二日讫。
天竺沙门竺力龟兹居士帛元信共参校,元年二月六日重覆。
又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写素解(《释藏迹》八。)。
如来大哀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元康元年七月七日,敦煌菩萨支法护,手执梵经,经名《如来大哀》,口授聂承远道真,正书晋言,以其年八月二十三日讫。护亲自覆校,当令大法,光显流布,其有览者,疾得总持,畅泽妙法(《释藏迹》九。)。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波牟提陀,晋曰一住。维摩罗,晋曰二住。波披迦罗,晋曰三住。阿至摸,晋曰四住。头暗邪,晋曰五住。头罗迦摩,晋曰七住。阿遮罗,晋曰八住。抄头摩提,晋曰九住。昙摩弥迦,晋曰十住。渐备经,晋曰十住名。
第一住名悦豫,第二住名离垢,第三住名兴光,第四住名辉耀,第五住名难胜,第六住名目前,第七住名玄妙,第八住名不动,第九住名善哉意,第十住名法雨,渐备经十住行。
第一住令亡,第二住说戒行,第三住说十二门五通事,第四住说三十七品事,第五住说四谛事,第六住说十二因缘事,第七住说权智事,第八住说神足变化事,第九住说神足教化事,第十住亦说神足教化事,渐备经护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经有五卷五万馀言,第一卷说一住事,今无此一卷,今现有二住以下至十住为十品。
渐备经十住,与本业大品异,说事委悉于本业大品,不知何以曀于凉州。昔凉州诸道士释教道竺法彦义,斯二道士,并皆博学,以经法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亦不闻其有所说。始知博闻之难,为人兴显经,且亦是大经,说事广大,义理幽深,乃是众经之美望,辞叙茂赡,真有奇闻。而帛法巨亦是博学道士,昔邺中亦与周旋,不知何以复不集此经,又不闻其言,博闻强记信难。有护公出《须赖经》,虽不见,恒闻彦说之,张天锡更出《首楞严》,故当应委于先者。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沙门法护在长安市西寺中出《渐备经》,手执梵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寻其馀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大品出来,虽数十年,先出诸公,略不综习,不解诸公何以尔。诸公才明过人,当能留心思研,心以为至业者,故当极有所得。先出诸公,故恨太简,于文句殊多可恨。大品顷来东西诸讲习,无不以为业,于文句犹不同,觉其转深,但才分有限,思寻有极,幽旨作(案有脱误)非短思所尽,然文句故可力为,方欲研之,穷此一生,冀有微补。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渐备所说,位分众行,各有阶级,目下殊异于众经,方欲根悉研寻之,如今茫茫,犹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说。彼或有因缘,信使君不可不持作意(案有脱误。),尽寻求之理,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护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当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于世。寻出经时,乃在长安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吾往在河北,唯见一卷,经后记云十七章,年号日月,亦与此记同,但不记处所,所以为异。然出经时,人云聂承远笔受,帛元信沙门法度,此人皆长安人也。以此推之,略当必在长安出此经。梵本亦言,于阗沙门只多罗所斋来也,此同如慧常等凉州来疏,正似凉州出,未详其故。或乃护公在长安时,经未流宣,唯持至凉州未能乃详审。泰元元年岁在内子五月二十四日,此经达襄阳,释慧常以酉年因此经寄牙市人康儿,展转至长安,长安安法华遣人送至牙市,牙市人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襄阳时齐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达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顷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住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有至信,因之勿零落(《释藏迹》九。)。
赠四王冠诗 晋 · 应亨
押有韵
《诗纪》依《初学记》编入汉诗。曾培《初学记》校记云。亨为贞从孙。贞见《晋书》文苑传。又永平为晋惠帝年号。则后汉字误也。逯案。曾说是。序:永平年四月。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贻四王子《诗》曰:(○《书钞》八十四。《初学记》十四。○逯案。晋惠帝永平元年三月即改元元康。此云永平年四月。仍有讹误。通典五十六载王堪冠礼仪云。永平元年正月戊子冠。中外四孙设一席于东厢。引冠者以长幼次于席。南面东上。宾宗人立于西厢。东面面上。堪立于东轩陈元服于席上云。据此王堪为冠者之一。又王堪之字曰世胄。《书钞》引序文有世彻、世从、世毋三人。世毋乃世胄之脱误。可证此诗为王景系、王世胄等加冠作。序文四月为正月之讹。)
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
令月惟吉日,成服加元首。
人咸饰其容,鲜能离尘垢。
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初学记》十四作后汉应亨赠四王冠诗。《诗纪》四。又《书钞》八十四作贻四王子诗。引九、首、酒三韵。《御览》五百四十引九、首、酒三韵。)。
赠四王冠诗序 晋 · 应亨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五
永平四年(案,惠帝永平元年三月改元元康,此云四年,必有误。)。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初学记》十四年作「后汉」,误,《御览》五百四十。)。
君臣同谥议 东晋 · 徐邈
出处:全晋文
案郭奕谥景,诏实不以犯帝谥而改也,又武帝永平元年昭书,贵贱不嫌同号,周公谥文,君父同称,名行不殊,谥何得异?自今以后,其各如礼(《通典》一百四,太元四年。)。
沈麟士引童谣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沈氏述祖德碑曰:沈莫盛于吴兴。始吾祖戎建大勋。辞显职。繇江北避地居吴之馀不乡。其卒也永平元年。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三鸣而去。童谣曰云云。遂更名其山曰金鹅。
金鹅鸣。
沈氏兴。
代代出公卿(○湖录金石考四。)。
忠武侯祠记(隆兴二年十一月) 南宋 · 张震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八八、《全蜀艺文志》卷三七上、康熙《忠武志》卷六、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六、光绪《奉节县志》卷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汉昭烈以区区一隅,当天下三分之二,恃有忠武侯而已。自操败赤壁,昭烈始收江南,以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及昭烈入蜀,侯镇荆州,率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昭烈会,以成平蜀之功。其后永安受遗,岁在往返,则瞿唐控扼经营之地,侯岂特有意于此哉?今八阵故基,不溺于波流,而卧龙屯营乃不复见。按晋永平中,卧龙始以山名。唐夔州治白帝,侯庙在西郊,杜少陵所谓「卧龙无首对江濆」者也。不知自何时并为寺,寺故有祠,又不知自何时已失之矣。侯平生所眷眷者,神物且知护之,顾人独不然,予是以有感焉。盖天下之才不乏,其卓然特立于功名之会,固有之矣。至责以大人之事,则凛然如恐不及,惟所志狭、所施陋也。三国鼎立争天下,汉号最弱。昭烈战每不胜,而四海之义皆归之。吴孙氏以江东伯,人材视汉、魏为多,其取江陵,破猇亭,功最俊伟,然知摧其与而忘用之敌,谋蜀则巧,谋魏何拙也。关羽在荆州,攻曹仁于樊,操议徙都避之。此何与吴事,而权宁屈于魏,请取羽自效乎?彼其志不在天下明矣。昭烈以羽故,用师于吴,兵败身困,摧沮以死。蜀之君臣父子,仇吴当益甚,而若直置不问,此岂恝然真忘吴者哉?顾所雠者大,魏窥神器而窃取之,其罪与吴孰重?使蜀日夜唯吴是图,则魏偷得自安,或者持刺虎之术,乘吴后,是代魏受祸也。呜呼!侯经营天下之略,其规摹意度,与吴相绝如此耶。世徒知周瑜、吕蒙、陆逊破三大敌,功在当世鲜俪,而侯不过拒司马懿渭上而止其烈,若少贬焉。然百世而下,望其品以为三代人物者,唯侯实当之,数君子盖不与也。此所谓大人之事,岂勉强用力所能致乎。三国距今向千载,其事之成败得失,人能类言之,而吴人于数君后未始有奉尝者。侯于蜀乃特厚,盖自当时固有巷祭野祀者矣。朝议以礼不听,卒不能禁,乃听立庙沔阳,其传至今,夔州岂独忘之?侯故第在成都,像设甚伟,望之俨然,犹可想见风烈。予始命卧龙寺僧慧琏为侯创祠,且绘其像,以慰国人之思,而纪其大略,使复有文仲子者观之,当以予言为然。隆兴甲申,日南至,右承议郎充敷文阁待制、知夔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充夔州路兵马都钤辖、兼本路安抚司事、赐紫金鱼袋张震记。
按:乾隆《夔州府志》卷八,乾隆十一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