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三卷目录

 建宁府部汇考一
  建宁府建置沿革考
  建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建宁府野星考
  建宁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五十三卷

建宁府部汇考一

建宁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
周属七闽地,职方氏辨七闽之人,闽之名始此。秦属闽中郡,勾践裔亡诸氏姓驺据闽自王。始皇废亡诸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高帝属闽越。先是,亡诸及粤东海王摇归番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汉兴,佐汉击楚。五年,立亡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惠帝三年,举高帝,时平粤功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冶,即今候官县,瓯即今浙江永嘉县。武帝属会稽郡。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请举国徙江淮,其地复属闽越。六年,闽越击南粤,南粤请救天子,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谋纵杀王降,立亡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闽越祀,馀善以杀郢功立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故又名东越。元鼎五年,馀善反,汉击之。元封元年,繇王居股杀馀善以降,封居股为东成侯。帝以闽越悍,数反,覆徙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久之,逃遁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南部,又名其地为东冶县。东汉光武属会稽南部都尉。帝初,改冶县为候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闽为南部都尉,临海为东部都尉。献帝建安初,立三县,仍属会稽南部都尉,分候官之北乡,置建安、南平、汉兴三县。建安八年,贺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先是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孙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败,齐代晏领都尉,事候官与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三国吴景帝永安元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领县十,是年析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改都尉曰太守,领建安、建平、吴兴、东平、将乐、昭武、绥安、南平、候官、东安十县,仍治建安。晋惠帝属江州,领县七。先是武帝太康三年,析候官、东安,置晋安郡。惠帝元康元年,以属江州,领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七县。江左省延平、东平二县。《本志》言江左不言何代。《方舆胜览》谓宋明帝废延平二县之省,疑即此时。宋高祖仍属江州。文帝元嘉中兼有绥城沙村二县,析邵武、将乐地置沙村,一曰沙县。陈武帝永定初属闽州,后属丰州,即今江西之抚州。隋高祖开皇九年,郡废为县,属泉州。文帝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属建安郡。是年析候官地置闽县,并建安、南安、龙溪皆属焉,治闽县。唐高祖武德四年,改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旧志》云:是年移州治于建安,领县六,为妖贼武遇所陷。五年,刺史谢元治讨之,州复闽县,仍属,复置唐兴、建阳、将乐、绥城,并建安,凡六县。六年,析闽县置泉州、建州,领县如故。七年,领县七,邵武来属。八年,领县六置,泉州都督府,省建阳入建安。太宗贞观三年,领县四,省绥城入邵武。高宗永徽六年,领县五,复置沙县。中宗嗣圣五年,领县六,复置建阳。睿宗景云二年属闽州都督府。元宗天宝元年隶长乐郡,复改建安郡,隶江南东道采访使,改唐兴为浦城县。肃宗乾元元年,复为建州,隶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属福州节度。代宗大历六年隶福州都团练观察使。十二年,领县五,割沙县属江州。僖宗乾符五年,贼黄巢毁州治,州人陈岩率乡兵破之。中和四年,以岩破贼功拜观察使,镇福州,表郡人熊博为刺史,寓治建阳。昭宗景福三年,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于王潮。潮,闽王审知兄也。五代晋高宗天福六年,以建安镇安军,王延政为节度使,封沙王,后改镇武立温岭松源关,隶三镇。天福八年,延政以建州建国,僭称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兵围建州,拔其地,迁延政之族于金陵州,改为永安军,寻改忠义军,领县八。宋太祖开宝八年,南唐平,复以其地为州。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属两浙西南路。五年,领县四,析将乐属南剑州,升邵武为军,而以归化,建宁属焉。雍熙二年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升建宁军节度。淳化五年,领县五,升崇安场为崇安县。真宗
咸平三年,领县六,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即今政和县。英宗治平三年,领县七,析建安、建阳、浦城三县地,置瓯宁县。神宗熙宁三年,领县六,省瓯宁县。哲宗元祐四年领县七,析建安地,复置瓯宁,而建阳、浦城之地不复与焉。高宗建炎二年,州卒叶侬叛,知州事方承,移寓建阳。先是建炎元年,建州军校张员等作乱,执守臣张勋,转运使毛奎为所杀,判官曹仔婴城自守。二年,转运判官谢如意执张员等六人诛之。是年六月建州卒叶侬作乱,寇福州,陷七日入宁德县,复还建州。上命御营中军统制张俊同两浙提点刑狱赵哲率兵讨之,大破侬兵于建州城下,侬遁而降。复谋叛,寻擒斩之,州始复。四年,御营前军将杨勍叛,焚建州,都统制刘光世招安之。元世祖至元初隶杭州。十五年,改建宁路,隶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十七年改建宁路总管府,隶福建道宣慰司。顺帝至正二十二年,立建宁分省,寻据于陈友定,分省废。明太祖洪武元年,友定平,复为建宁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又置建宁左右中三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所,俱治于此。代宗景泰八年,领县八,增置寿宁县,附郭二,建安、瓯宁外,属六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皇清因之。
建安县〈附郭〉
建安本候官北乡地,汉建安初析置,以年号为县名,并辖今建阳、瓯宁、将乐、泰宁诸县之地。十年,析县之桐乡置建平县。吴永安三年,又析其地为将乐、昭武、绥安三县。唐属建州。南唐属永安军,寻属忠义军。宋属建宁。治平三年,又析县之西北境十二里,置瓯宁县。惟统东南隅十三里地。元属建宁路。明属建宁府。县附郭。皇清因之。
瓯宁县〈附郭〉
瓯宁本建安县,九里三耆,并浦城、建阳二县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熙宁。三年,省。元祐四年,复以建安西北十二里为之盖,分建安之半,建阳、浦城之地不与。元明仍旧。县附郭。皇清因之。
建阳县
汉建安十年,吴遣贺齐讨上饶,分桐乡以益之,立建平县。三国吴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仍置建平县。晋元康元年,以建安郡属江州,仍领建平县。隋开皇九年,建州郡废为县,属泉州、建阳,并属建安。唐武德四年,改建安为建州,复置建阳,升为上县。八年,以建州属泉州都督府,省建阳入建安。嗣圣五年,复置建阳。中和四年,以陈岩为观察使,镇福州,表熊博为建州刺史,寓治建阳。宋治平三年,析建阳东南及建安、浦城二县地,置瓯宁县。绍兴二十一年,重建建阳县县治。景定元年,唐石里、嘉禾生诏改建阳县曰嘉禾。元复嘉禾县为建阳县。至正二十二年,陈友定据福建行省,移寨建阳之开福寺。明洪武元年,陈友定平,设县,仍旧隶福建布政使司建宁府。皇清因之。
崇安县
崇安本建阳西北地。五代时伪闽析置温岭镇,属建阳。南唐改崇安场。宋淳化五年升为县,始自黄亭分界。元明仍旧。皇清因之。
浦城县
浦城亦候官北乡地,汉建安中析置汉兴。吴永安三年,改吴兴。隋开皇九年,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复置,改唐兴。天授末改武宁。神龙元年复名唐兴。天宝元年改载兴。后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分置忠安军。元复为浦城。明仍旧。皇清因之。
政和县
政和,古福州宁德县关隶镇之地也。其地实扬州南境。按七闽之地在秦为闽中,汉为闽越,后立为冶县。东汉改为候官。建安初,分候官北乡为建安县。吴晋并属建安。隋初郡废,俱属泉州。唐武德初,改建州治于建安。唐末王潮析之置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升为县,遂以建安之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益之,始移县治于感化东岸口黄熊山麓,改隶建州。政和五年,改今名,然而尚用关隶县印。绍兴六年,知县谢邦彦始请改政和县印。先民以县在州东,私号东和。元明仍旧。皇清因之。松溪县松溪本吴越处州东平乡,五代时,伪闽据为松源镇。今县东皈伏里是其地。南唐保大九年升为县。宋开宝八年改今名。至道二年,析建安之杉溪、兴唐,并浦城之上元三里益之。元明仍旧。皇清因之。
寿宁县
寿宁本政和、福安二县地,明景泰六年始置邑。初,境内有银坑数处,流民窃采,往往啸聚为盗,阻山依谷,不可服制。有郑怀茂者,正统末拥众数十,据官台山作乱,剽掠旁县,民不聊生。都御史刘广衡檄,按察副使沈讷以兵讨之。沈至其地,用乡民刘良、李球等为向道,出贼不意,竟捣其垒。贼势穷蹙,犹悉力拒战,沈亲冒矢石督战,遂破之。议者谓地势险远,非置邑控制无以靖。后刘善其计请于朝,析政和、东北里及福安、平溪等里为县治,杨梅村隶建宁府。皇清因之。

建宁府疆域考

        《府志》建宁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福宁州福安县,界三百三十六里。
西抵邵武府邵武县,界一百五十五里。
南抵延平府南平县,界八十里。
北抵浙江衢州府江山县,界三百五十里。东南到福州府古田县,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延平府顺昌县,界一百一十五里。东北到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江西广信府铅山县,界三百四十五里。由本府到
京师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东西广四百五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建安县〈附郭〉
东抵政和县,界一百里。
西抵瓯宁县,界一里。
南抵延平府南平县,界八十里。
北抵瓯宁县,界一里。
东南到福州府古田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延平府南平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到松溪县,界一百十里。
西北到瓯宁县,界一里。
东西广一百一里,南北袤八十一里。
瓯宁县
东抵建安县,界一里。
西抵建阳县黄口,界八十里。
南抵建安县,界一里。
北抵浦城县南崖,界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建安县,界一里。
西南到延平府顺昌县白岩,界一百二十二里。东北到松溪县,界西溪界二百里。
西北到建阳县由源,界一百五十里。
田县至
京师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一里,南北袤一百八十一里。
建阳县
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东抵瓯宁县,界三十五里。
西抵邵武县,界一百里。
南抵瓯宁县,界三十五里。
北抵崇安县,界四十里。
东南到瓯宁县,界七十里。
西南到顺昌县,界一百里。
东北到浦城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北到邵武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由县至省六百里,至
京师五千七百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崇安县
在府城西北二百四十里,东抵浦城县,界七十里。
西抵江西广信府铅山县,界七十里。
南抵建阳县,界八十里。
北抵广信府上饶县,界七十里。
西南到建阳县,界八十里。
东北到浦城县,界七十里。
西北到广信府上饶县,界七十五里。自县至
京师五千五百一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浦城县
在府城东北二百七十里,东抵处州府龙泉县牌头岭,界九十里。
西抵崇安县杨源岭,界八十里。
南抵瓯宁县塔岭,界九十里。
北抵广信府永丰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到松溪县翁源岭,界七十里。
西南到建阳县西坑岭,界七十里。
东北到衢州府江山县筋竹岭,界九十里。西北到广信府永丰县小竿岭,界九十里。自县至
京师五千三百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松溪县
在府城东一百六十里,东抵处州府庆元县,界四十五里。
西抵政和县,界四十五里。
南抵政和县,界二十五里。
北抵浦城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到政和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到建安县,界四十五里。
东北到庆元县,界八十里。
西北到浦城县一百八十里。
自县至省七百里,至
京师五千九百三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政和县
在府城东二百四十里,东抵寿宁县南溪石门,界七十里。
西抵建安县,界三十五里。
南抵福州古田县,界一百里。
北抵松溪县,界三十里。
东南到福宁州宁德县,界三百五十里。
东北到浙江处州府庆元县,界四十里。
西南到建宁县,界三十五里。
西北到松溪县,界二十五里。
由县至省七百里,至
京师五千八百九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寿宁县
在府城东三百五十里,东抵福宁州福安县,界九十里。
南抵宁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抵政和县,界一百里。
北抵处州府景宁县,界八十里。
东南到福安县,界八十里。
西南到宁德县,界一百里。
东北到温州府太顺县,界七十里。
西北到政和县,界一百里。
由县至省九百八十里,至
京师六千二百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形胜附本府〈建安县附郭〉
梁江淹云:碧水丹山,为郡之盛。
唐权德舆谓:东闽剧地。
杨亿云:建安保界闽越绵地八百。
盛均云:其郡襟山带水。
郡守韩元中云:溪行石中。
曾巩《道山亭记》:闽之路陆出者,或逆坂如缘縆,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之然后可以投步。其溪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其水陆之险,如此建安、瓯宁二县同。
《旧志》建安郡东接括苍,北距上饶,西南引延平,东北带建溪,居闽上游,为江浙之要冲,福唐之喉襟。
闽号佳山水,建安视闽中尤奇峻,
南望铁狮紫芝以次群峰,傍联黄华白鹤之秀,为东南胜地。
建阳县
居郡上游。《旧志》云:西北高而山多峻峭,东南下而地颇平夷。群峰襟抱,二水带束,睡龙惊马,东南回护,卧牛踞虎,左右相持。
崇安县
襟山带水,为闽南首。《旧志》云:黄石山在其北,武夷诸峰在其南。东有三台官山,西有白花岩尖石。水则石臼从东南来,石雄从西南来,合而环拱于县,至武夷九曲与建溪会,合而东注。苏轼诗:建溪富奇伟。亦名言也。
浦城县
《旧志》云:地势高亢,其山险峻,其水湍急。北有梨岭,横截巀嵲天际,群峰叠嶂,迤逦而来。大溪环绕,自邑治西折而东。又云吴山崎,其左西岩环,其右前值回隆之秀,后倚横山之奇。
政和县
负山临水。《旧志》云:东抵永嘉,南通福唐,西走建溪,北控龙泉。又云群山回环,二水萦绕。
大奇峰耸翠于左,望浙峰列嶂于右。南则文笔之效奇,北则黄熊之献秀。
松溪县
《旧志》云:湛卢峙其南,蹲狮展其北。七峰左耸,虹亭右列,中有双溪,逶迤曲折,山明水秀。
《学录王琪记》:湛卢巀嵲石壁萦回,地灵而秀钟焉。
寿宁县
后据镇武,前列翠屏,丛珠联缀于左,天马腾跃于右。
《本志》云:四山屏列,一水萦带,叠嶂重冈,涌若波涛。
建宁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
《周礼·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七闽未有所职,然《禹贡》扬州之域,南至于海,则七闽实扬州之南境。《天官书》云:扬州之星纪,牵牛、婺女之分。前汉《地理志》云:粤地牵牛、婺女分野。后汉《天文志》云:牵牛主吴越。隋《地理志》云:自南斗三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而吴越得其分野。《唐志》云:东南负海为星纪。又云:南斗、牵牛,星纪也。又云: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河南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为越分野。宋《天文志》云:天市垣第六星曰吴越。《元历志》:斗四度入吴越,分星纪之次,明天文分野,以福建郡县并属斗牛之分。
建宁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建安县附郭〉
黄华山 在府城东北,自浙之处州,绵亘六七百里,止于此山。刘宋时,守华瑾之徙治山西麓。宋韩世忠讨范汝为,尝屯兵其上。后守赵善后垄其下,为义垄。元末,左丞阮德柔筑城山顶下,属旧城,以禦陈友谅。明初,都指挥时禹拓大之,此山遂在城中。上有楼曰黄华。铁狮、白鹤、紫芝、黎岳、屏风、天湖诸峰环峙,雄踞若骞若翥,一郡
壮观也。楼之台曰冠山阁,曰凭虚轩,曰待月亭,曰咸宜。东门曰寅宾,西门曰寅饯,嘉靖中,佥事汪佃所建。山前潭曰北潭。
象山 在府城东南三里。山形如象,其鼻回转,抱水一泓,冬夏不涸,形家名白象捲湖。
梨山 上有梨山庙。唐李频刺吏时雅好此山,公暇时往游频。卒官,父老相率葬于县之永洛洲,既即此山立庙。宋时,雨旸应祷,累封灵祐福、应威济、信顺王,然当时以为李回。洪迈守郡时,祈雨神祠,作祝文云:亟回哀眷。书吏持白曰:回字犯相,公讳请改之。盖徐铉作稽神,录以为回。后迈读文艺李频传方证为频。元国初,则于学宫作泽,民分灵祠祀之,揭祐民,作祠乐,歌山为钩曲藏神宫,拂天云旗,揭灵风云:何王阳招之东,乘彼赤罴,驾文熊,飘然遨游,硕环雍帝裔队仗。王仪容手挟隋矢,井和弓下庭考,鼓兼鸣钟、铜梨、白雉,血在中淋漓酒肴,荐和,雍引接我士,俱登庸上天,翩翩策飞。龙征南将军、左丞何道入闽,师抵建宁,旬馀不下。左丞震怒,刻日拔城。是夕梦唐衣冠者立帐前,圆目长髯,曰:吾以一城生命付汝,勿妄杀。觉询土人此间何神最灵。一僧以梨山庙对,言其形似,俨如梦中。左丞跃然,曰:果如神言,吾忍戮之。翌日,守将达元芳以城来献。越二日,太守瞿也先率耆老诣军门降。左丞大悦入城,市不易肆。洪武十一年釐,正祀典第,称建州刺史李公令,有司春秋致祭。六月六日为频诞日,亦诣祭之。下有小梨山,由今庙小径入,约五里许,地名濑石。前小源漈下有古基及小庙,又传神殁葬此。既立今庙,一夕大雷雨,小庙香炉飞上庙前大梨树,建人遂截梨刻像,今正殿像是也。像貌常泽,相传座下有井,有龙居,润蒸神貌。祠左有临清阁,刻频建中诗。按《唐书·李频传》谓:盗发频冢,寿昌人为之掩覆。郑谷哭频诗:令终归故里,末岁道如初。雨坟生野蕨,乡奠钓江鱼。曹松哭频诗: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东归就故乡。则永洛洲,其衣冠之藏尔。
龟山 在汉溪之东。相传曹圣者尝为邑人,雷氏择此地葬祖。下有曹山寺,祀先之所。
曹高山 上有曹圣者茶场。
虎头岩山 山多奇石,前耸一峰若虎首,上有马仙姑庵。仙姑,将相里人,嫁,期年而寡,纺绩养姑,出入徒跣展盖,渡溪不借舟。尝语人曰:我非世人,奈姑在耳。或旱暵,乡人举迎,祈雨立应。后姑以寿终,襄事毕,遂飞升去。侧有凉伞山,其形如伞。下有孤石,耸如人立,俗呼为石人。又《霍童志》:马仙姑姊妹三人长适霍童青岩家,贞洁不偶。一日浣布,霍童流有仙桃一枚半,馀啖二姝,三人同日升天。又按《列仙传》:马大仙,唐末处州马氏女。既嫁,家贫,养姑尤谨。遇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有美食,即以荐姑。今闽中多祀马仙姑者,亦不知是何仙也。
鸡足山 三峰如鸡足。下有报恩院,又名卧云庵。宋释崇因居之五灯会元,崇因长乐。陈氏子六岁礼鼓山,披削于国。师言下发明开堂。日僧问:诸佛出世,天花乱坠;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师曰:昨日新雷发,今朝细雨飞。问如何是诸佛元旨,师曰:草鞋木覆。开宝三年,示寂茶毗收舍利三百馀并灵骨归于鸡足山卧云院,建塔即此。三门山 王氏据闽,于此置栅防守。
龙池山 山顶池有龙居之,遇旱触以物,即雨。凉伞山 在虎头岩,侧形如伞。下有孤石,高耸如人拱立,俗又呼为石人山。
队羊山 连冈接陇而下,形如队羊。
大富山 在龙津,培塿而润,其地宜水。元杨达卿、文敏荣祖也,家素饶好为德。左丞阮德柔治建宁,迎致官舍,为子弟师。强之仕,不应。达卿之为德也。推衣食以赈饥寒,出赀市牛以助耕作。岁首则设酒食会乡人,戒毋锻山林,恐伤昆虫草木之生。有截流毒鱼探巢取𪃟者,皆予之钱谷,劝勿为。会岁饥,欲发廪,恶其有名,告人曰:有种吾山一株木者,酬以粟一斗。寔不问其种否。及木大,戒子孙毋售也。惟圣人之庙、学、浮屠,老氏之宫、神祠杠梁,与贫人之欲为庐舍,死无以为棺者,于是乎取之。里人名其山曰万木。北山 宋徐大正居此,作閒轩。《秦观记》:建安之北有山岿然,与州治相直,曰北山。山之南有涧,涧之南有横阜,背山而面。阜据涧之北滨,有屋数十楹,则东海徐君大正燕居之地也,其名曰閒轩。去轩数十里,有田可以给饘粥、供丝麻、宾婚、燕祭之用取。具君将归而老焉,而求记于高
邮秦观。
滚坑山 在府城南铁狮峰下。相传王延政据建时,有蛟滚山成坑,因名。
壑源山 在凤凰山南,高百丈。所产茶为外焙,冠舆地广记壑源茶,即此。
瑞峰山 在白塔。里人太师杨荣祖墓在焉,建祠其下,因名瑞峰寺。
仙人山 在璜溪山。自郭岩发迹,高耸而下,至此平。如仙人撒网形,故名。
马鞍山 在城东北。又以古有瑞峰寺,名瑞峰郡主山也。宋守韩元吉以其卑于朝,山植万松焉。与马鞍相属者,曰鸡笼山。
白鹤山 《寰宇记》: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王气将发之,朝凿暮合,上见白鹤双翔,因名白鹤山。宋孝宗初,封建国公。后自普安郡王进封建王,既即位,升州为府。山麓有甘泉,饮之愈病,涌则可占岁。前有熙然堂。宋守黄遹构以劝农,今夷为民居矣。但尚名探春亭也。傍有真如寺,寺西南地势隆起若龟状,两水流前,而紫芝、铁狮、云际、梅仙诸峰争奇献秀。元寺僧无涯为檀施,郡人杨彦祯予以龙津木三百,兼给运资。无涯曰:莫为谢,寺傍西南地,吉壤也。君父未葬,请奉君。彦祯葬父,后生文敏云。又岳祠东庑壁有乔戚里画,元时名画也。
鸡笼山 在府东北五里,与马鞍山联属。竹木蓊郁,状若鸡笼,故名。
响山 汉梅福炼丹响山,其徒陈先生每窃食之,福怒,拔剑逐先生,先生逃入此洞,名逃奴洞矣。《西汉书》: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去官归寿,春,数言变事。至王莽专政一朝,弃妻子去九江。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变名姓,为吴门市卒。至今传以为仙。
天马山 在府城东北二里。山巅有峰高圆。由东而分为白鹤山,中为小黄华山,西来突起圆陇于全府治之后,与大黄华相接。
凤凰山 北苑茶焙在其麓。苏轼凤咮石砚铭曰:北苑龙焙山如翔凤下饮之状,当其咮有石,苍墨坚致如玉。太原王颐以为砚,予名之曰凤咮,即此是也。北苑者,其地宜茶凡三十里,唐邑人张廷晖居之。廷晖仕闽,为閤门使。龙启中,悉以输官。由是有北苑之名。其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次曰雨前。火前谓寒食前,雨前谓谷雨也。凤凰山旁曰壑源山,曰沙溪,皆产茶之地。官焙三十有二,小焙十有四。内园三十六所,外园三十八。内园以上供,外园以备赐予,而壑源为冠。五代时,王延政并远近民地,悉入官焙。南唐潘承祐判本道征税事,收近焙茶为献,以外焙地还民税。取其乳作片,号京锭的乳,亦名研膏茶。宋太平兴国二年,置龙焙,造龙凤茶。咸平中,丁谓为本路漕,盐造御茶,岁进龙凤团各五斤有奇,的乳以下万八千四百六十五斤有奇。创造规摹精致严谨,因按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法式曰建安茶录此。时建安之茶最天下。其后蔡襄为漕,使改造小龙团茶,每二十八饼重一斤,尤极精妙。元丰初,复下建州制密云龙。其品视小团尤高。熊蕃诗: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曾文昭诗:莆阳学士蓬莱仙,制成月团飞上天。又云:云密新样尤可喜,名出元丰圣天子。盖谓是也。大观后,制愈精,数愈多,銙式屡变,名色不一。自贡新迄京锭,皆以品色分纲。绍兴十六年,去京锭改造大龙团。至三十二年,凡工用之费,筐羞之式,皆漕臣专之。其细色五纲,第一纲曰贡新。第二纲曰试新。第三纲曰龙团胜雪,曰白茶,曰御苑玉芽,曰万寿龙芽,曰上林第一,曰乙夜供清,曰承平雅玩,曰龙凤英华,曰雪叶,曰蜀葵,曰金钱,曰玉华,曰寸金。第四纲曰龙团胜雪,曰无比寿芽,曰万春银叶,曰宜年宝玉,曰玉清庆雪,曰无疆寿龙,曰玉叶长春,曰瑞云翔龙,曰长寿玉圭,曰兴国岩銙,曰香口焙銙,曰上品拣芽,曰新收拣芽。第五纲曰太平嘉瑞,曰龙苑报春,曰南山应瑞,曰兴国岩芽,曰兴国岩小龙,曰兴国岩小凤,曰大龙大凤。其粗色,七纲曰小龙小凤,曰大龙大凤,曰不入脑上品拣芽小龙,曰入脑小龙,曰入脑小凤,曰入脑大龙,曰入脑大凤。苑中有漕司行衙及茶堂星辉馆,又有仓储。建宁北苑二里,秋苗以给养舂夫。今俱久废,惟御泉亭在焉。御泉一名凤凰泉,一名龙焙泉。宋上供茶取深仅二尺许,有暗渠通溪泉,日夜从渠出。而《旧志》谓喊之则出,造毕则竭。盖神异其说,以表茶美矣。建人祀张廷晖为茶焙地主。而丁谓监制时作堂,曰茶堂。前
引三泉为池,曰龙凤池。池中为岛,满植海棠、榉柳。每旭日初升,晴光掩映,浮动如红云。然今焙池俱废,仅云岛隐隐可辨尔。
白土山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可谓一洗前朝弊政矣。
龙山 状如龙蟠,与凤凰山对峙。
东山 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一名苏口。山与相属者,有盘山,以其宽平如盘。明御史滕祐别业在其下。《林俊记》:闽山水甲天下。建甲,闽武夷甲。建次则无如东山。由建东门出不三十里而近水,可舟陆,可舆马、杖屦。山之北岈然、闳壮、隽深。中峙,若正士东西山;墙列立侍,若弟子行。南为凤山嵽嵲轩翥,与北相应接。山多筼筜、豫章、槠柽,异花茂草,嵚厓邃谷。岩石之奇,或如渥丹,或如濡墨。或赭或殷,或浓或淡,或童或叟,或断复续,或有复无,萦缭拥撗,变幻层出。总而名之曰东山。滕德甫氏别业在焉。其弟吉甫额堂曰草堂,曰宾凤名台,曰可诗。浚泉于丛木灌莽之间,以为池导,为沟浍,以溉高下之田。人名泉曰御史泉。
金盘山 在苏口。山势宽平如盘,故名。
双髻山 又名笔架山。
八仙山 俗呼有仙人过之,足迹隐隐石上。辰山 郡山之最高者。山有峰,曰逍遥,曰饮坑,曰牛头;又有石,若鼓击之有声;有牛心洞,中悬一石如牛心。旱时乡人以纸揩石,便有水滴盛之而出,甘雨时至。然不诚不得也。下有芦竹洞,有蛟窟,祷雨辄应。
鱼峰 唐龙纪元年建万叶教寺,有瀑布、石门、菩萨岩、仙人迹、污樽、水帘、七松坛、万石阶,号八景。瀑布自山顶泻下数百尺,飞溅寻丈外,若珠帘窣地,号天下第三瀑布。
黄栀峰 地产黄栀。峰下旧有三十寺。今存者五,曰石龟、冷水、威岩、新安、药师。
黄龙峰 在南村里。有马仙祠。
百丈峰 上有百丈岩,世传马仙所居。岩畔有双龙泉,旱祷辄应。岩二十馀里有宝盖洞,马仙飞升处也。
铜场七峰 七峰连属,中三峰并驰,比诸峰特异。
真武岭 在登仙里。上有亭,记真武君。
灵地岭 相传梅福修炼于此,故灵其地。蛟窟岭 旧有蛟滚地成窟,因以名岭。
天湖岭 岭巅有水一泓,故名。
大雪岭 岭多积雪。
曹岩岭 相传曹圣者常栖息于此。地产杨梅,色红者俗名圣者杨梅。
吉云岩 在南村里。宋侍郎袁枢立庵祀龚、刘、杨三圣者。乡民有祷辄应。
卧牛岩 在东苌里。形是卧牛,下有窦,可容数人。
鹤峰岩 岩前两山并立,俗呼寒山拾得。山上有庵,祀魏王、钱铿二仙。旁有水一泓,可愈患眼。三姑岩 山形高峙如人立。
寒岩 下有高涧,发源岩上。
定心岩 旧有道人结屋禅定,人以名岩。威礼岩 相传有道者建庵奉佛,故名。今废。云竹岩 极高耸,多松竹。
龙兴岩 前有龙兴观。
灵仙岩 岩中有马仙庵。祈祷辄应。
圭峰岩 峭立如圭。
石鼓岩 上有石鼓,扣之有声。
瑞兴岩 左右常产芝。
洋山岩 岩上有田数顷,一望平衍。
宝历岩 有庵奉魏仙,今废。
伏狮岩 相传越王尝游其地。下有越王潭。宝胜岩 吼瀑百丈,直泻涧底。
灵岩 在玉潭岩,方而两穴相叠。上起云气则大雨在数日间。
红云岛 在吉苑里凤凰山下茶堂前。宋咸平间,丁谓监茶,事于堂前,引二泉为龙凤。其中为岛,四面植海棠,晴光掩映,如红云浮其上。今池废,而岛犹隐隐可识。
浮石洞 在响山前。盖溪中小屿水泛,未尝见其没人,以为与之俱浮。相传汉梅福炼丹响山,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焉,福怒,拔剑逐之,遂逃入洞中。福曰:此吾丹之功也。乃释之,故又名逃奴洞。风月之夕,舟泊其滨者,或闻水中笛声。宜阳洞 洞初入甚暗,良久方明。后汉宜新太
守杨仲产所居地。
紫霞洲 在城中和坊。宋守韩元吉辟北园以增府治,浚池导泉,作亭临之,号紫霞洲。盖取幔亭紫霞褥之义。内有玉仙池,源出处州之龙泉,至乌龙巢口,南注经月城僧舍,穿城而入潴,为大池。宋于此置丰国,钱监引之以给鼓铸。绍兴以后,官冶停铸,水道弗修。元吉与后守赵善俊相继修之,水仍入池,熊克为记。惟建之水厥,有二瑞官焙,岁为茶万馀斤,取足御泉之一泓。官冶岁为钱十万馀,缗取足于龙泉之一派。皆大旱不涸,真天泉也。
伏洲 洲上有长庆馆。馆后有唐刺史叶灏庙。灏,武德中以捍贼卒。贞观初民庙之。庙左有溪潭。时苦霖涨,一夕风雨冒之沙石填闭,人谓神力。后移建城内古富沙地,名富沙庙矣。
倪坑 唐乾宁中,有道人倪彦松居此,为郡祷雨,其应如响。及卒,葬所居处。五代唐同光三年,郡久旱,加以兵,后大疫。乡人诣墓乞灵拜伏,方兴云生,而病者即愈十之六。
起莘溪 出九漈岩,会璜溪。
龙潭溪 源出白云岩,会璜溪。
东溪 在府城东南政和门外。发源处州松源,会松溪、政和之水而下,至城东南绕而西,合瓯宁、西溪之水为一大溪,南注延平,抵福州,入于海。
沙溪 源出南才顺阳二里,径本里入东溪。秦溪 源出古田县,径秦溪外里,绕南瓦口,入大溪。
普通溪 源出南乡,径登仙里,入东溪。
璜溪 源出丁坑,合九溪、白塔、大富四流,径房村口,入大溪。上接武夷,下会镡川。波光滉漾,有声淙然,势委曲若璜。其地宋元至明世族萃处,弦诵相闻。又云:唐雷鸾钓璜之所。鸾,五代时为押衙。乡人立祠于此,并祀徐将军。又有桃源、起莘、龙潭诸溪俱会于此溪。在璜溪之上则有仙人山,有龟山,有箱山,而队鱼山在溪南。群山突出若队鱼。又在溪西南者,曰印山。在西者,曰凤山。在西北者,曰虎山。在东北者,曰豸山。皆以形名。
房村口溪 源出上里白塔,径瓯宁高阳里大坋,至叶墩桥下范墩,入大溪。
古老岭溪 源出法云山下,径石门南下,至古老岭下,入大溪。
顺阳口溪 与安泰互源,出古田县界。
横谷溪 源出瓯宁,径建宁吉苑二里,抵横谷铺下,入东溪。
东游溪 源出政和、瓯宁二县界首,径东游市,入于东溪。
川石漈溪 源出政和,径蓬源主龙蓬口,入于东溪。溪有滩曰书筒。盖溪上石高三寻,广四寻,有咫形如书筒,故以名。滩后石沦溪中,世传唐罗隐过是里,里人慢之,隐因指曰:书筒沦水,川石无官。里人自此诳惑,弦诵衰歇。洪武初,诏民家得自择子弟之秀者,送入学宫。有陈伯进者,富人也,欲择诸孙应诏。其子怀慎举隐言对。伯进笑曰:何诞谚邪。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怀慎乃送其子升入学为弟子。及永乐中,徙富民寔京师,伯进与焉。升坐,往来奉父废学者十馀年。人谓隐言验。已,既以明经领乡荐会试,中乙榜,授嘉鱼学。
东苌口溪 源出古田县,经苌口,入于东溪。千源溪 源出政和西里及古田县界,流会东苌口溪。
山溪 源出古田县,流至千源会陂头二水,入东溪。
南涧 在登仙里寒岩下。源出岩上,下成小涧。密黯滩 险滩也,乡人立灵山庙以镇之。蛟潭 《萧子开记》:昔有樵子见潭上浮槎有金环,如指大,涉而取之,遂罹其殃。此潭是也。越王潭 在房村下里伏狮岩下,相传越王曾游此。
书筒滩 在川石里。有石肖书筒,故名。俗传罗隐云:书筒落水,川石无官。里人惑之,遂废学。明少师杨荣、教谕贾暹俱有记辨其非,后人知学,复有仕宦者。
凤凰泉 在吉苑里茶焙中。泉甚清洁,上供茶用此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