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柳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卷
柳州府部汇考二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柳州府城池考
柳州府关梁考
柳州府公署考
柳州府城池考
柳州府关梁考
柳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卷
柳州府部汇考二柳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县《志》合载宾州南山 州治前案。
天柱山 即灯台山。按《通志》: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耸,为诸山望。
马鞍山 按《县志》:势如马鞍。
马碑山 相传钟馗常坐于此,今尚有遗形。金鸡山 在州西,常有金鸡栖止。
石壁山 按《通志》:在州东,与白羊山相对。罗凤岭 势如长蛇,即州之后屏山。
廖平岩 昔六祖常憩岩中。
葛公岩 昔葛公避暑于此。
白村岩 路通武缘,因贼出没无常,乃塞岩口。仙影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北。传有二仙女游此。
岭方山 《府志》无。按《通志》:古郡名岭方,因之。武渌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
双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与武渌山相对。古漏山 《府志》无。按《通志》:去州四十里。下有泉水滴漏,四时不竭。
镇龙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南八十里。高出诸山,绵亘百里。
铜泉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十七里,下有神祠。
圆珠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门外,大江湾流,如珠环抱。
甘村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南。
临浦江 丁桥江 东恢江
龙龚江 膺埠江 官桥江
思览江 以上诸江,俱山源流,注聚成小江。惟思览近邹墟,小舟可渡,冬则滩险水浅。
李依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三十里。源出琅琊乡。
武陵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武渌山。
宝水 《府志》无。载《通志》。
白鹤泉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
鲎寨泉 《府志》无。按《通志》:四时常温。
马潭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二十里。
古漏水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州西,源出古漏山,下流合宾水李依江,入都泥江,合大江。
迁江县
挂榜山 在县东半里。过江东岸回亘十里,为邑屏障。
印山 在县西,过红水江三里,形如金印特峙,为邑后峰。
鹧鸪山 按《县志》:在县东南,过清水江十里。相传立峒山中,形如鹧鸪暮春时,鹧鸪群集于上,飞鸣𩰚击万山之中,岩谷峻险,树木蔽障。纱帽山 在县东南,过清水江八十里,与贵县交界,以形如纱帽,故名。内有岩,可容百人。岩有水常盈,旧有大林贼伏匿于中,伺劫行人,因设清水镇巡检。
遇仙岩 按《志》:县,在印山半腰。岩口仅方丈光明,再入则幽暗。俗传樵者避雨,遇二叟对奕,一叟踞侧,雨息不见。遂塑三仙祀之。后增塑五像,为八仙,募僧住持。岩外构亭,名曰望仙。土人凡有灾祲,祷之辄应,今废。
瓦山岩 按《县志》:在县西十里。即龙江县旧址。上层玲珑光彻,可容百数人。下层平坦,堪居牛畜。山下凡有警,即村人携眷牵畜入岩避之。戊子兵燹,得赖瓦全者,岩之力也。
黑洞岩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不甚高,岩有路可通往来,岩光亮,中一石壁障而幽,须然炬而过,随复光明。多竹树,傍一石盘,长丈许,宽二尺,玲珑奇巧,内池三道,常畜金鱼。前人欲取归之,忽见一蛇蟠踞其上,回绕逞螫,人勿敢近,遂弃之。又一石磬,扣之辄响,清音可爱,凡遇蚺蛇出曝,年必旱。土人以此验丰歉。
石牛岩 按《县志》:在印山之侧。俗传石牛现身,盗食横州永淳田稻,夜尽百亩。土人跟逐至此,牛遂隐入石壁,乃募匠煮油,且淋且凿,石裂牛现,形如黄牯,今牛迹油痕尚存。
鸳鸯窝 按《县志》:在遇仙岩内,幽处产鸳鸯石,石有雌雄,不可炬取,伏行暗摹,或一对二对,取回磨如钱厚,见黑点即止,将盘贮醋,置石各一方,徐徐近合,雄石骑于雌石上,故名鸳鸯石。相传妇佩之不孕。
钟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一里下有岩。永昌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西七里石岩宽大。
虎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二里。中有八仙洞,下有白石如牛。
烟合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西三里。时有烟霞变现。
泊舰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五里。石笋奇特,行舟驻观。
古党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五里。唐书有党州。
堡积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县东二里,叠石崔嵬,不通道路。山顶稍平,乡民曾避寇于此。瓦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十里。山峰险峻。
双髻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列如双髻。
清水江 源出上林,至城东北合红水江,下来宾,达浔梧东粤,由江口转江,通桂林柳庆。在上鱼梁,滩险,大船难进,小舟仅可到上林邹墟埠。红水江 源出贵州穿山,泻至城东北,会清水江,合流而下。秋夏水红黄而难饮,春冬水青而难行。上有险滩十五处,名曰十五滩,渔人见之魂消,又云消魂滩。高险莫比,大小船无敢进者。龙降江 离城南二十里,一源出自上里石叠村,一源出自中流村。至青水江会流而下,相传白马下饮,土人见而死之,是以名焉。
北三江 离城东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土县板黄村,一源出北三牛蜡村,至那寺村合流。直下其北三各村布居两岸。按《县志》:土人因浅处筑坝架竹为车,车水灌田,春冬水清见底,土人执铁义,乘竹筏以射鱼。至莫通村合红水江,流下来宾。
白瀑滩 离文辉塔二里,源出北四感旧村。至剥峡山会红水江,合流江口滩高丈许,水势飞奔,俯而下视,惊涛虐浪,形如瀑布。
黄牛滩 离文辉塔下水七里。按《县志》:红水江中突出一石,形如黄牛,浪滚滔天,如牛冲击。上水船缆断击之,即破,下水船浪冲击之,亦破。铜鼓滩 即黄牛滩尾也。其水甚险。按《县志》:下水右岸有水岩,悬一石鼓。冬月水乾,往来舟子以篙击之,响如铜鼓。
北府渊 在城东北隅,即青红水分界处也。上有滩,颇险。下即深渊。按《县志》:相传渊有龙,四川楼铜钟,每夜常飞下与龙相击,至鸡鸣钟胜则鸣而响,如负则寂然。其钟为前人扣断两角。至戊子兵乱,钟为贼碎,其滩之上,每年水涨堆沙,积成小坡,或在此岸,或在彼岸,如傍城岸,则来岁主丰。傍榜山岸,则来岁主旱。土人常以此验丰歉焉。
都泥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
龙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
贺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
武节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
武绳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
上林县
罗艾山 罗艾入山采茶,遇仙于此,遂移妻子家焉。
镆铘山 在县南九里,昔有樵者入山,得古剑于此,因名。
罗洪山 按《通志》:在县东五十里中有洞宋韦旻读书处。
八角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五里。一名扶岚。
大明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十里。中有五峰插霄,上有深潭,昔传有光烛数里。
罗勾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
石光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十里。日照山石有光,故名。
茶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上林乡,产茶。
罗密山 文梁山 磨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东四十里。
鸡笼山 高眼山 石蓬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东南。
云陵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唐邑人卢六修道处。
狮山 螺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东五十里。平地特起,旁有狮螺江。
旗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八寨。
辇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
争光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
莫山岩 《府志》无。按《通志》:去县四十里。内有潭。尖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十里。
章光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十五里。智诚洞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二十里。唐韦厥隐居处。
白云洞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三十里。宋白云先生韦旻隐居于此。
古禄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六里。上有石坛,号仙殿。宋雍熙中,有卢氏登山采药,遇仙于此。
思邻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一十二里。昔有何邻者,隐居于此,颇有道术,年百馀岁,不知所适,乡人思之,故名。
南江 发源自大明山。按《县志》:南流环绕县治,迤逦十馀里,与北江合,名曰通津。
北江 发源自古零土司。按《县志》:北流至章光岭下,汇于南江,名曰通感。二水合流东注,直达邹墟大河。但石涧盘错,潆洄曲折,不可以通舟楫。
周利江 《府志》无。按《通志》:出感化乡。
黄龙江 里仁江 化龙江 周江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北,皆流注马波。
龙母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三里。出大明山,合章光江。
马波江 《府志》无。按《通志》:源出茶江,流合迁江。樊庙江 《府志》无。按《通志》:出渌洛山。
澄江 《府志》无。按《通志》:出大明山,入马波江。淡竹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八里。出淡竹山,会于马波。
明镜湖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南。其水清澈。
水利附 《通志》马平县〈附郭〉
黄陂 在城西。
罗池 在府城东,水以灌田。
白莲池 在城北关外。有九窍出泉,赖以灌田。长塘 在驾鹤山下,溉田。
雒容县
水利,《通志》府县《志》俱不载,无考。
罗城县
回龙岩 按《县志》:名曰回龙圳,溪水灌田,土人利之。
西门江 按《县志》:水从西一里发源,邑田资溉。武阳江坝 在县北六十里。民车水溉田。
柳城县
龙头江 按《县志》:即龙潭之水所吐出者,清潆澄碧,一派拖蓝,灌溉民田,永无旱虞。
怀远县
水利,《通志》府县《志》俱不载,无考。
融县
上陂 沙湾陂 俱在铁坑段。
黄社陂 下陂 俱在浮石段。
岩头陂 古龙陂 大陂 下陂 俱在西郭段。
大视陂 烂石陂 新田陂 黄花陂 俱在上郭。
第三陂 在水东段。
石字陂 在西岸段。
龚陂 相思陂 杨柳陂 以上诸陂,溉田不竭。
来宾县
水利,《通志》府县《志》俱不载,无考。
象州
大莲塘 在城东
一涧 二涧 三涧 四涧 以上俱赖灌田。慈悲坝 在南乡。
东泉 按《县志》:源出城东北门济侯祠山下,可灌东方田。
古凤坝 在北乡,其水灌田。
温泉 按《县志》:源出圣塘山,至城北第四涧,入大河,可灌东里田。
武宣县
灵湖 按《县志》:在左厢灵湖村。水由大河伏流,地中阴来,混出不绝。润左厢各户田苗。
宾州
新官陂 在州西一里。
旧官陂 在城西二里。
唐陂 托陂 俱在上郎青乡。
州学陂 在州东一里。
宝江陂 在县东。
上郎青乡陂 十三处。
下郎青乡陂 十处。
上宾化乡陂 七处。
下宾化乡陂 十二处。
安城乡陂 十一处。
琅琊乡陂 凡十二处。以上俱灌田。
迁江县
北三江 城东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板黄村,一源出牛蜡村,合流,民资以灌田。
上林县
感化乡一图陂 五座。
感化乡二图陂 十座。
上林乡一图陂 四座。
上林乡二图陂 三座。
上无虞乡一图陂 九座。
下无虞乡一图陂 三座 又名李见陂。下无虞乡三图陂 三座 俱赖溉田甚广。通津 通感 按《县志》:二水潆洄曲折,不可以通舟楫。惟资其利,筑坝架车,灌溉禾苗。
柳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马平县附郭〉柳州府城池 城周围共七百四十八丈,约七里半。高二丈,窝铺四十五间,垛口九百三十七个,东南西北靖南五门,北有月城城楼五座,近遭兵火,城郭半属不完,现在修理。其水环城如带,相传一条玉带束龙腰是也。又外罗城,久已倾圮,仅存基址。按《通志》:旧无城。宋元祐间,知柳州事毕君卿始修筑,明改为府。洪武四年,筑土城。十二年,指挥苏铨等拓之,易以砖,高一丈八尺,广二丈六尺,延袤九百馀丈,为门五,外环以壕。
外州县
雒容县城池 旧县在洺清乡中渡处,肇自唐宋,及明嘉靖俱仍旧治。因猺獞攻城劫库,遂迁于此,号新县,今旧城基址尚存。民士亦有居其中者。现今城周二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垛口三百七十个,除北边依山不设门外,东西南各建有门。按《通志》:旧土城,明景泰间,为贼攻陷。成化间,佥事何汉宗奏闻,改砌以石。上覆串楼。嘉靖二年,巡按御史汪渊重为修筑,周围二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
罗城县城池 建自明洪武二年。方圆三百六十丈零,东南西三门,城楼三座。按《通志》:旧无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刘頖知县艾俊始砌石城,高一丈二尺,阔四尺馀,周围三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县黄裳建东西南三门,楼三座,而池则因地多石,未凿。
柳城县城池 城高一丈五尺,周三百五十丈,厚七尺。门三座,北曰正北,西曰西江,南曰石城。城楼三座,窝铺五间,城垛八百二十个。按《通志》:在龙江西,旧无城。成化间,都御史韩雍委知府何楚英始筑砖城,无池,西南以大江为堑。怀远县城池 城垣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七尺,垛口四百五十三个,辟四门,东曰欢雷,南曰丹阳,西曰新良,北曰治定。南北月城二座。按《通志》:旧无城。明洪武十四年置县,地近猺贼,叛服无常。万历十九年,知县苏朝阳始复县治。融县城池 建立四门,城垣火砖,周围二百一十六丈,系阳城,城楼四座,城垛七百二十一个,自兵燹之后,城楼俱颓。前知县王明道捐资起造南东门城楼。皇清康熙十三年,知县熊飞渭捐资重新西南二门城楼,窝铺九间。按《通志》:城筑自唐,至宋安抚使谭寿昌废旧城,拓东南北三面,创外城,周围九里。为门三,曰通济、镇远、威武。为楼三,曰朝阳、清远、雄边。元至正间,寇陷,权本州同知刘士学重修。明初,于城西拓广二十五丈,复加营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环之以壕,增建城门曰广润。来宾县城池 城池一围,城楼三座,自伪变,城内被焚,西北二楼仅存颓垣败瓦。南楼尽行倒塌。东北二门无人行走,且城内被逆焚燬。权加堵塞。按《通志》:旧无城。明洪武间,设守禦所,始筑砖城,高一丈八尺,厚丈馀,方广一百二十丈,垛口六百零八个。西南逼河,东北依山为门四,曰东安,曰西宁,曰镇南,曰迎恩。门各建谯楼并串楼。景泰间废于贼。天顺四年,巡抚叶盛令县所共复修之。自明末变乱以来,楼焚城塌,正议设复。
象州城池 旧城甚隘。明洪武间开拓稍宽,高一丈,周六百二十五丈有奇,壕阔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为门五,东曰宾阳,南曰镇南,小南门曰进贤,城楼名俱同,西曰朝江,楼名瑶光,北曰象台,楼名拱辰。小南门久因兵残民荒,筑塞以便防守。按《通志》:旧土城。明洪武间,设守禦千户所,始筑砖城。成化十四年,守禦都指挥杨观于西北门上各建楼一座。
宾州城池 旧城在武泠山前,宋时被渌里贼攻城,知州蒙延永遂议改迁,制度浅狭,东门至西门不满半里,州署至南门不足数丈。按《通志》:旧无城,宋开宝中,知州杨居政筑城,高二丈,厚一丈二尺,周一千二百二十步,后废。明洪武初,设守禦千户所,复修筑。
武宣县城池 凡四门启闭,属武职管辖。按《通志》:旧无城。明洪武三年,始筑土城。三十年,设守禦千户所,又拓之。成化间,易砌以砖,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馀,周三百六十五丈,壕阔一丈五尺,深二丈。为门四,未几废。成化间,巡抚张鹏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陈阳重新之。环城四门,壕池深广。
迁江县城池 治设于宾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设四门。因伪逆变乱,被燬。今暂堵二门,留二门以通往来。城稍残缺。按《通志》:旧无城。明洪武二十五年,开设屯田千户所,千户朱真修立城垣,高一丈五尺,周一百一十七丈,为门四,曰永安,曰太和,曰平彝,曰镇江。东北临江,西南开壕,阔三丈,深一丈五尺,去城三十里有石零堡城。上林县城池 城原高三丈五尺,奉文加高三尺,周围四百五十丈,城门二处,东南两门城楼二座,窝铺四间,垛口七百一十八个,城门城楼窝铺俱被土贼烧燬,崩卸三十二处,计一十八丈三尺,今修完固。按《通志》:旧无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筑土垣,仅容县治仓库。天顺元年,镇抚衙门委官复筑为土城三百馀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挥岑瑛重修,易砌以砖,外环以壕,覆以串楼,明末被寇燬。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毛浑议捐修复。
柳州府关梁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本府〈马平县附郭〉安定桥 在府城西二里。明永乐十一年,知府冯应坤建。
太平桥 在府城东半里。
五里桥 在府城西。
柳桥 在府城西。
军步桥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东溪桥 在府城东。
王家桥 在府城东一里。
大桥 在西门外。
五巩桥 在西门外。
三江桥 南路十五里。
滹罗桥 在一都城南二十里。
穿山桥 旧燬今重修。
三江渡 在县南十里。
东门渡 南门渡 俱在城外。
雒容县
西江桥 在旧县西一里。明洪武间建。
高车桥 去县治一里。明洪武间建。
东江桥 在县东一里。
西江桥 在县西一里。
罗城县
乐登桥 在县南十里。明洪武十八年建。江有九曲三潭,深不可测,会合西江下流桥。石上有仙人足迹,古称乐登仙迹。
大英桥 在县西十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建。上边桥 在县西十五里。元至正二年建。小溪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绕江桥 在县东四十里。宋宝祐二年建。良村桥 在县西九里。明永乐九年建。
石门桥 在县北七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柳城县
富龙桥 在县北七十里。宋淳祐间覃文察建。古木桥 在古木塘官道。
张公桥 在东泉村。
和尚桥 在城西北对河。
怀远县
怀安桥 在县南。
茶零桥 在县南二里。
珠玉村渡 在城外。
融县
裕民桥 在县南。明洪武间建。
惠民桥 通济桥 寿溪桥 俱在县东五里。石门桥 在县北十五里。元至正四年建。永福桥 在县北四十里。宋淳祐六年建。于黎桥 在县南三十里。元皇庆初建。
党阴桥 倾颓今架木桥。
洞门桥 在老君洞前。
浔阳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
来宾县
南门渡 在县南门外。
象州
云锦桥 在州西。明洪武十一年建。
土桥 在城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年建。
十里桥 在城东十一里。明洪武二年建。桥头桥 在县东北三里。宋咸淳十年建。广化桥 在城东北六十里。元泰定四年建。通济桥 安东桥 凤凰桥 沙江桥 杨柳桥 俱在县东北六十里。
武宣县
枫林桥 在县南二十里。
临岐桥 在县北三十里。
高阳桥 在县北二十里。
济通桥 在县东。
宾州
古漏关 在城南四十五里。
太平桥 在城南门外。明洪武六年,知州周乐建。州判钱积中重修。顺治十八年,知州吕承亮捐银修补完固,现今通行。
大惠桥 在城二里。
行春桥 在城南门外。
丰庆桥 在城东二里。
惠政桥 在城东门。
平政桥 在城西南。旧以木架。明正德二年,知州罗玮始甃以石。
六马桥 在城北二里。
李依桥 在城东二十里。
闭村桥 在城南一里。
七里桥 在城西北。
三里桥 在城西。
勒马桥 在城北二里。
顶桥 在城南二十里。
四览桥 在城北三十里。
李依渡 在城南三十里。
迁江县
清水桥 在县南十里。
陈道桥 在县南六十里。
刘披桥 黄姜桥 俱在县南。
轴水桥 在县西七里。
龙降桥 在县南二十里。明万历十二年建。五星桥 在县南五十里。元至正七年建。合水渡 在县北一里。
都历渡 在县北二里。
上林县
镆铘关 在县南九里镆铘山。昆崙关 宋侬智高据此,为狄青所破,所谓三鼓夺昆崙者,此也。
八寨 要害之地,莫如八寨。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钵,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后益以龙哈布咳,为拾。原属迁江八所土司所辖。其地山谷巉岩,鸟道险巇,遥连各路诸峒。每为柳庆思恩众贼之渊薮。寨内各有数人,抗据险要,犷悍横行。明成化初,征剿无功,诸蛮益恣。嘉靖朝,以尚书王守仁督粤师,潜师分道,捣八寨诸巢,兵破石门。贼始惊觉,遂大奔溃。官兵乘胜追蹑,共斩获一千九百馀级,因议移卫置寨。未及行,而守仁以病归,不数年,猖獗如故。隆庆四年,都御史殷正茂购贾人萧绅者,久贩寨中,善机警令,赍文告往谕,诸蛮欢呼,愿输饷公家,与良民为伍。遂闻之朝,议以思恩那马司巡检黄晹为长官,司部兵六百人,兴隆巡检韦观安定头目黄昌各部兵二百人,分镇其地,岁输银千七十有奇。土官照所辖地徵发,诸蛮唯唯。万历二年,龙哈獞樊尚纠党二百馀人,啸聚山谷间,抚臣郭应聘密令三寨土司,选劲卒袭之,斩尚,馀党悉散。其后土司弱不支,诸蛮复横行肆出。
七年,督臣刘尧诲抚臣张任请征之,因委总兵王尚文调土汉兵十万,分为四部,约期并进。贼设险拒敌,我师贾勇,直捣诸巢贼,俱披靡。又以北五诸聚落,习与贼通,移师破之。共擒斩九千一百三级,俘获五千四百七十有奇,捷闻,升赏有差。尧诲与任上善后事宜。一曰设三镇,以重弹压。二曰屯三里,以树声援。三曰分汛地,以重责成。四曰迁卫所,以振武威。五曰议屯田,以示优恤。六曰开道路,以通险阻。七曰议钱粮,以裕经费。制曰可。会张任卒,复起郭应聘于家。应聘至,议设三镇,周安古卯为一镇,思吉古钵罗墨为一镇,古蓬都者剥丁为一镇,以土官族目韦应鳌韦显能黄冯各授土巡检职御,部兵千人,世守其地。复以思恩参将管辖之,建参将署于三里。龙哈布咳,各筑左右堡,募兵各百五十名,迁南丹卫及八所土官,与参将同城而居,徙官库舍,以实边地,远近棋置,设险以守。今
国家承平日久,蛮服向化,防边部伍,渐次裁减,已
无复曩时之戒严。惟三镇尚设土舍,领乡勇百有馀名,听县遣调,以备八寨诸蛮之出没。际此赫声濯灵之世,虽南蛮讹乱难治,有不俯首听命哉。顾周书曰:荒服不王。言其性情慌惚无定也,以鹰桀悍暴之气,复以靡常之性,即有必世之仁,难保一朝之变。远虑绸缪,守斯土者,不可忽焉而弗讲矣。
又有险隘四香马隘,在上林乡一图。清水隘,在上林乡二图。俱与古零土司山界相连。刁博隘、猪婆隘,在上无虞乡顺业里,与迁江县山界。相连四隘,悉系獞蛮出没之所,最为险要。良以迁江之落峒,为蛮獞深薮,险凶最难驯服。上林与之接壤,由刁博猪娑隘口即入内地,虽设有堡兵防守,樵径丛出,越山渡岭,潜行劫掠,地方时以为患。入冬至春农隙閒暇,其害更甚,不可不严为之备也。至当日分建土司之意,以猺獞狼蛮,各种不可尽殄灭,言语不通,嗜欲不通,不识文字,知不能以圣王之治治之也。故设各土司,以世其职,因其俗而利导之,为内地屏藩。今沿传日久,渐成纨裤,溺于酒色,类多夭折,权归协理。妇人见小,惟利是嗜。头目从而作奸,与蛮为伍,为边隅害。向之赖土司以备贼者,今转虑土司之窝藏奸贼。时移事变,可弗深长思也哉。鼓江桥 在章光岭前。林邑关梁之险,未有甚于章光隘者也。危崖万仞,陡立江上,波涛涌沸,无风有声。过之者毛发皆立,其上有高祖庙,灵爽实凭,道路往来,必顿首而后过。
会水桥 在南门外一里。
岑水桥 在东门外五里。
新桥 去白墟五十里。康熙四十二年知县张邵振捐赀修。
化龙桥 在感化乡。
镇武桥 知县林接云修。
万松桥 在城南半里。
琴水桥 在上无虞乡,今立巡司。
清趣桥 在南门外。
正统桥 去县十里。
周利桥 单竹桥 俱在感化乡。
清净桥 去县东五里。
石莲桥 在古渌里。
桂树桥 在上无虞乡。
柳州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马平县附郭〉柳州府治 在镇南门内。明洪武六年,同知莫玉建。成化九年,知府何楚汉重修。堂西为经历司,东为照磨所、司狱司,西南为巨实库,已圮。顺治间重修。
同知署 新建。
通判署 新建。
推官署 今裁,官署废。
分巡道衙门 毁。
分司署 半毁。
经历司署 照磨所署 检校署 今俱废。
税课司 在府门左,今毁。
仓大使署 司狱司署 今俱毁。
提督府 新设。
柳庆城守署 在城外。
原柳州卫指挥使、镇抚司卫、经历司三署,俱废。
阴阳学 在府门左,今毁。
医学 在府门右,今毁。
僧纲司 在府城东开元寺。
道纪司 在东城外元妙观。
大军仓 按《府志》:稍废,今议修建。
徵一所 按《府志》:久废,今倡修。
马平县治 在府治东。明洪武四年,县丞唐叔达建。成化十七年,知县谢正始迁府北。嘉靖二年,知县潘志重修,今仅存大堂。
典史署 半毁。
新兴镇巡检司 在县南五十里,今废。
雷塘驿 在县东。顺治十六年议裁。
穿山驿 在县南四十里,今毁。
外州县
雒容县治 明洪武六年建。成化六年重修。正德十五年,被贼攻破,嘉靖三年,监察御史汪渊重建。按《县志》:县署共三座,在县南。皇清顺治十六年,亦被逆寇焚燬。至十九年六月,知县林世定捐赀修造。
捕衙 在县北,被焚,今借住民房。
城守营 在县西被焚。
僧会司 在寺。
道会司 在观。
江口镇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里。
年乐镇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里。
洛容马驿 在县东北,俱毁。
罗城县治 旧西罗乡故址。明洪武三年,迁于凤凰山下多吉寺前。久毁。顺治年间,署县苗尔引草创茅屋数间,迄今内外房舍堂门,仍颓败如故,无力修补。
典史署 在县西。康熙二年,典史张应元创立茅屋,后舍三间,堂三间。
莫离镇巡检司 旧址在平东下里。
武阳镇巡检司 旧在平西里巴台村。
通道镇巡检司 在通道镇寨协村。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西。
僧会司 在寺。
道会司 在观。
柳城县治 明洪武三年,县丞陈祖政建堂厅库门六房咸备,今毁,重修未备。
典史署 在治左。
际留仓 在县治北。
阴阳学 在县西。
医学 在县南。
僧会司 在感德寺。
道会司 在三帝宫。
怀远县治 明洪武二年,县丞李忠州建,久毁。今仍旧址。
驻防署 今圯。
融县治 明宣德十年,知县邓和建,久毁。康熙四年,知县王明道复建。后知县张鼎增造书房,知县唐厚增造东西两廊公廨。
分司一座 毁。
仓储二间 在县右。
哨守一座 提标把总防守。
来宾县治 唐乾封二年建。明正统元年修。至成化十六年重修。今毁,改建未备。
阴阳学 在县南。
医学 在县南。
僧会司 在县西。
道会司 在县西。俱无存。
界牌镇巡检司 旧在县西,后迁南冈石牙村贵县界,今毁。
在城驿 在县治西二里,今毁。
象州治 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元年重修。久毁。今仍旧址。
吏目署 在州治旁。
分司衙门 在州左。
府馆 在城内。
道正司 在元妙观。
武宣县治 明洪武三年,县丞吴观建。久毁,今存旧址。
分司 在城东北隅。久毁,今设存留预备二仓。宾州治 在城北。明洪武元年,知州冯荣创建。俞德儒重修。弘治七年,知州梁鱼重建。正德七年,知州孙佐重修。久圮。康熙年间复建。
分巡道署 康熙二十一年,分巡副使简上重修。
察院司 因兵火无存。
分守道署 久毁。
常丰二所 在治西。
阴阳学 在治东。
医学 在南门外。
僧正司 在报恩寺。
道正司 在元妙观。
迁江县治 明正德七年,知县黄振英建,今圮。皇清顺治间复建。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
府馆 在县治西。
广积仓 在县治西。以上俱毁。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南门外。
上林县治 明洪武七年,县丞周伟建。宣德十年,知县段顺孜重修。知县向隆复建,今仍之。右江道 在府馆东,今毁。
府馆 在县治南。
福寿仓 久废。
僧会司 在胜业寺。
道会司 在玉虚观。俱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