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庐山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目录
庐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七卷
庐山部汇考一
山海经之三天子鄣山庐山,在今江西境内,南距南康府城二十里,北距九江府城二十五里。其山三面临水,一面连山,绵亘垂五百馀里。奇峰异迹,不可胜数。真东南之巨障,神仙之奥区也。历代更名不一,今止谓之庐山。
庐山图庐山图
考考
按《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注〉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中江出其边也。《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中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海内经》:南海之内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注〉一本三天子之鄣山。
按《后汉书·郡国志》:庐江郡〈注〉释慧远《庐山记略》曰:山在寻阳南,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馀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遁潜居其下,受道于仙人,而共游其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其山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五百里。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七岭,会同莫升之者。东南有香炉山,其上氛氲若香烟,西南中石门前有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芳林之奇。所称名代。《豫章旧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按《水经》:庐江水出三天子都。〈注〉《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按〈宋本作接〉平敞之《原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馀里,叠障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奚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徵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證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墓为辞,假凭虚以托,称二證既违,三情互爽。按《山海经》:创志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凤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千数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磴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游,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影。晨光初曜,则延曜入石。毫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巨井,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之也。
按释慧远《庐山记》: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馀里。左挟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彭泽也。山在其西,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有匡续先生者,〈一作俗〉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续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岸,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者,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所罕经也。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五湖,北望九江。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半里许,有重岩,上有悬崖,古仙之所居也。其下有岩,汉董奉复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神验,绝异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间蔚然成林。计奉在人间近三百年,容状常如三十时。俄而升仙,绝迹干杏林。其北岭西岩之间,常悬流遥沾,激势相趋,百馀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雾焉。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亭有所谓感化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岩穷绝莫有升之者。昔野夫见人著沙弥服,凌空直上,既至则踞其峰,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鸥之所翔,元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炳然与众峰殊别。将雨,其下水气涌出,如马车。盖此龙井之所吐,其左则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元鸟之所蛰,西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其中,鸟兽草木为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耳。
按《浔阳记》:匡俗,周武王时人。屡逃徵聘,结庐此山,后登仙,空庐尚在。弟子称为庐山,又名匡山。盖称其姓也。
庐山顶上有一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则飞。山北有五老峰,于庐山最为峻极。横隐苍穹,积石巉岩,迥压彭蠡。其形势如河中虞乡县前五老之形,故名之。上霄峰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之。高处有刻石字,大如掌背隐起焉。仅百馀言。
按张野《庐山记》:庐山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按《九微志》:周武王时,方辅先生与李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惟庐存故名庐山。
按周景式《庐山记》:庐山匡续,字子孝,本东里子出。武王时,生而神异,屡逃徵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续后仙去,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
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耸,其状石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道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汉中矣。
按《豫章古今记》:辅山即今庐山也。上有泉二,其一常热可燖鸡豚之类。今为汤院源之西有洪井,洪崖隐焉。
按《寰宇记》: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术,结庐于此山。仙去,宫庐尚在。故曰庐山。山有三宫,上宫居岩表,人不能及。有三石梁,长十丈,阔盈尺,其下虚悬。晋术士吴猛尝于此岩树下,见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浆,与饮。次宫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两边有小圆峰,呼为左右帐。立群石如驼马之形,下宫在彭蠡湖际,其山有紫芝田四十亩。常有二仙童采芝,人若逐之,但闻呼曰猖客。若觅芝草,寂无所见云。
按《洞天福地记》:第八洞天庐山,周回二百六十里,名洞灵咏真之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江南庐山,在江州浔阳县东三十二里,南康军城北十五里,本名鄣山。《郡县志》云:匡俗庐于此山,汉武帝拜为大明公,俗号庐君,故名。山周五百馀里,太史公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河庐山东白鹿洞。唐李渤之隐居,南唐创书院。〈注〉浔阳今德化。匡俗,字子孝。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南康军庐山,在城北十五里。唐白乐天《草堂记》:康庐奇秀甲天下。
五老峰,在庐山,五峰相连,故名。浮屠、老子之宫皆在其下。
汉阳峰,在庐山上。
狮子峰,在五老峰之东。
莲花峰,在庐山。
三石梁,《浔阳记》庐山有三石梁,长数尺,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与弟子蹑石梁而度,见金阙玉房,地皆五色,见一老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露与猛。
青牛谷,在五老峰下。《九江录》云:昔有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于此。
锦绣谷,《庐山记》云:奇花异草,不可殚述,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锦绣,故名。
白鹿书堂,唐李渤与兄涉俱隐于此山,尝养一白鹿,因名之。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以李道为洞主,掌其教授。《长编》云:太平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尝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诏国子给本仍传送之。
五老堂,苏子由诗:五老高闲不入城,开轩肯就使君迎。座中不著闲宾客,物外真成六弟兄。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庐山,在府城南山之阴也。古名南鄣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层川亦九派。一名匡庐山,亦曰康庐,又为匡山,又曰匡阜。道书第三十六福地,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俗谓之山带。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其山有上霄峰、双剑峰、鸡公山、圭璧峰、锦绣峰、莲花峰、佛手岩、香炉峰、大林峰、掷笔峰、紫霄峰、石门诸胜。而五老峰为最高,又有莲花洞、翻经台、圣灯崖、虎溪、天池、康王谷、栖贤谷、文殊台、清源池、金井、玉渊,无不极其高深幽怪,而瀑布尤甲天下。至如石雁之翔舞,宝树之扶疏,乃其小者矣。伏滔谓为江阳之名,岳梁元帝谓为南国之德。镇湛方生,以为神明之区域云。按《江西通志·山川考》:庐山在南康府治北二十里,脉接衡阳,由武功来,古南障山也。
又在九江府城南二十五里,其脉来自高良,白藤迤𨓦走,东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陆群山所奔凑也。按《南康府志·山川考》:庐山在郡治北脉,接衡阳,由武功来,去治约二十里。古南鄣山也,亦谓天子都。天子障又谓靖庐山、又辅山、又南康山。《志》传周武王时,方辅先生与李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惟庐存,故名庐山。又,匡俗,一名续,字子孝。屡逃徵聘,庐于此山。又谢颢碑,周威烈王以安车迓匡续仙去,邦人以先生姓呼为匡山。宋开宝中,避宋太祖讳,更名康山。今仍称庐山。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又云七千三百六十丈,凡有七重围基,周回五百里,出风入雨,怀灵抱异。《道书》称为第八洞天,是南方巨镇也。
五老峰,去县北三十里,为庐山尽处。石山骨立,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然。悬崖峭壁,人不可登。云雾卷舒倏忽变化,乃郡之发脉山也。浮图、老子宫多在其下。唐李白、杨衡、元集虚、符载皆隐其麓。
香炉峰,在开先文殊寺后,其形圆耸如炉。常出烟雾,鹤鸣峰,在庐山开先寺后,形仰如鹤故名。南唐郑元素隐于下。
铁船峰,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世传许旌阳与吴猛乘铁船,二龙挟行,戒舟人勿视,至紫霄峰,茂林戛击有声,舟人窃视,龙与船堕,故名下有艑底池。
寨云峰,去县北十里,天将雨,则云先出其顶。
鹰嘴峰,去县西北十里,又名虎爪峰。
五乳峰,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峰如五乳状,故名。绣毬峰,在县西北二十里。
双剑峰,在开先寺右,两峰峭拔如剑。
行龟峰,在开先寺后,形如龟,故名。
朱砂峰,去县北二十里黄云观后。
起云峰,又名摩云峰,去县西二十五里。
太乙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
莲花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
狮子峰,在开先寺瀑布泉侧,形如狮子,故名。
白云峰,去县西二十五里,上有白云,洞中有瀑布泉,下有白云亭。
紫霄峰,去县北二十五里,神禹至敷浅原,过此刻石,石室中十六字皆不可辨,今石室迷不知处。秦始皇登此,谓其与霄汉相接,又名上霄峰。汉武帝太史公登焉,下有上霄源。
石镜峰,去县西二十五里,金轮峰侧,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影。隐见无时,宋谢灵运诗,攀崖照石镜,即指此也。
兜率峰,去县西二十五里。
直梭峰,去县西三十里,白云峰上,其形如梭。
汉阳峰,庐山最高处,上凌霄汉,世传汉武帝至其巅,故名亦曰汉王峰。
金轮峰,在县西二十五里,顶有耶舍铁塔。
般若峰,在杏坛庵外,取浮图经二字以名。
黎仙峰,去县五十里,旧传黎氏女升仙之处。
金印峰,去县北十里,形如印,下有李庭筠书堂址。幡竿峰,在折桂庵后,其形特耸,如幡竿状,下有幡竿源。
凌云峰,去县北二十里,下有青牛洞。刘轲、刘弇、刘溉三书堂。
玉峦峰,在县西三十里,慧日院侧。
石人峰,近栖贤寺有石拳,耸如人状。
佛头峰,去县北四十里,下有大雄庵。
凌霄峰,去县北四十五里,照德观后,上有插云峰,下有咏真洞。唐女贞李腾空蔡寻真尝飞符炼丹于此。云锦峰,即云锦屏,去县十里。
九奇峰,《山疏》云:九奇峰,东起自含鄱岭,西放乎上霄峰。嵯峨角立,其奇者有九,故名。秦始皇汉武帝皆登其上。
犀牛峰,在开先香炉峰侧。
桃花峰,一名桃花尖,去县北四十里,在儒良岭西。仙姑峰,在七都,去县六十里,上有仙姑殿。
按《九江府志·山川考》:庐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其脉来自高良白藤迤逦走,东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陆群山所奔凑也。
康王谷,在庐山,去府城四十里。《竹书纪年》:周康王十六年,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即此。
上霄峰,在庐山上,有石室、石梁、瀑布。秦始皇尝登此。谓与霄汉相接,有禹刻及秦皇汉武刻,太史公亦尝登此。
圭壁峰,在府城南庐山北,与锦绣峰相并,下有仙人岩,即今白龙潭上刘越洞。
香炉峰,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庐山之北,峰形圆耸,气蔼若烟。南有巨石如人,又曰石人峰。唐白居易诗:寄石攀萝歇病身,芒鞋竹杖白纶巾。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
大林峰,在庐山天池寺侧,下有新萝岩、鸡冠石、饭牛池。
九奇峰、庐山诸峰,合观之有九。李白诗云,屏风九叠云锦张。
佛手岩,在庐山天池寺右,石壁垂下如手。
水帘洞,在庐山之下,洞之左右,林壑奇门,高二十馀丈。四时倾泻如织。
濂溪港,自庐山西北流,合龙开河入江。
芳兰湖发脉庐山,涧水东流,入彭蠡湖,水涨湖光潋滟水,退则一沟泓静,岸草如兰。神泉,在庐山锦绣峰下,宋绍兴间,皇甫坦隐山中,高宗名其居曰清虚观。初观成,苦水远,坦使人荷锄斸观侧地,应手泉涌。高宗闻,为大书神泉二字,赐之。坦镌石壁。
石门涧,在庐山下,水流石岸如门。按《庐山通志·山纪》:庐山据江湖之会,其脉来自高梁白藤,迤逦走东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陆群山所奔凑也。其支南行三数十里,尽乎鄱湖之泛,南康郡之所负也。西南行者尽乎吴城。其东北行三数十里尽乎南湖。觜其折而西则尽乎湓浦,九江郡之所居也。蜿蜒蝉连,指列条敷,绵亘垂五百里。实湓城星渚之奥区,洪州诸郡下流之屏障。
伏滔《游庐山序》云:庐山者,江阳之名岳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亘数百里。远公《庐山记》云: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平敞之《原山图》云:周四百馀里。周景式记云:庐山高七千六百丈。《南康旧志》云:高七千三百六十丈。王祎六《老堂记》云:其阴土燥石枯,冈阜并出,以扼大江,东来之势,是为九江。其阳千岩万壑,土木秀润,是为南康。《旧志》云:山脉自衡山东行,过分宁为白藤高梁,又东北至圆通为庐山。《山疏》云:庐岳峰峦,横溃四出,岧峣寥廓,各为尊高,不相揖拱,异于武当、泰、华诸名岳。
崇岩峻壁,奇标殊状,亚于五岳。
伏滔《庐山序》云:重岭桀峄仰插云日,平敞之原。山图云,怀灵抱异,苞诸仙迹。晋湛方《庐山神仙诗序》云:崇标峻极,辰光隔辉,幽涧澄清,积深百仞,阻绝重险,非人迹之所游。窈窕冲融,常含霞而贮气。真可谓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矣。张野《庐山记》云:天将雨,则有白云起,或冠峰巅,或亘中岭,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宋·支昙谛《庐山赋》云:南面巍崛,北背迢遰,悬瀑分流,以飞湍七岭。重标而叠势,映以竹柏,蔚以怪松。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物之萧爽森,独秀于元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香炉吐云以像烟,甘泉涌瀑而先润。梁元帝《庐山碑序》云:庐山者,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指宝之可拾。
上有灵境释真之所治也,号称洞天福地。
《茅君内传》云:大天之内,有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其八曰庐山名山灵咏真之天,周回一千七百里。《九微志》云:第四十九福地。虎溪第六十九福地,庐山,王长、赵升二真人所理也。谢颢碑云:匡俗修炼虎溪之上,七百年,白日轻举,虎溪由是为三十六福地之一。张华《博物志》云:《曹著传》:其神自言姓徐,受封庐山。
其秩祀始于元封,幽胜著于太元祠庙,盛于开元。
《衡山记》:黄帝以灊、霍二山为南岳副。汉武帝南巡狩,以衡山遐远,乃徙南岳之祭于庐山、灊山。元欧阳元记云:庐山在江湖间,方之灊霍祝融地,非僻左内方,大别山势博大,然不载于《禹贡》,不见于《周官·职方氏》书,不列于五岳十二镇,秩祭至周中叶,始以匡氏兄弟得名庐山。涉汉一见于《史记》,迨东晋末,山之南北名刹迭兴。远公居东林,陶渊明居栗里,与陆脩静辈日见称述。然后庐山之胜,昭著人耳目矣。《慧远年谱》云:大元八年癸未,远始来庐山。唐李玭九天使者庙碑云,开元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诏庐山使者庙准五岳真君庙,例抽德行道士五人焚脩供养置庙。使内供奉,将使者真图建立祠庙。《山疏》云:庐山君故有庙。敕建则自唐明皇始。
竟两汉及晋,山皆隶柴桑县,隋隶湓城县,唐隶浔阳县,五代吴时隶德化县,而以山南为星子镇。宋太平兴国中,析星子镇为县,属南康府。而庐山始隶二境,今仍之。其东界吴章山,其西界康王坂。其南为星子,其北为德化,以分治之云。
登山路纪,自南康府入山。
南康府治北为关帝庙,庙为郡守薛所习建。
庙北为颜家山,离郡治北五里。
庙南为元帝宫,颜鲁公祠,公贬吉州别驾时,尝游庐山,爱其风土,遂买宅于此。孙颜翊,少孤,有志操。率子弟三十人,受经白鹿洞,今祀于洞之先贤祠矣。颜家山北二里,抵分路牌,自官道两分一径。自白鹿洞而走吴章山一径,自罗汉寺走傅家桥,入王杨坂、张家店。
分路牌北十里至三峡桥,入栖贤谷,谷中有栖贤寺,过寺三里,上王照岭一里至黄石港。
栖贤谷北上十五里,有欢喜亭在焉。越此三里,乃匡庐绝顶也。山疏云欢喜亭在太乙峰南崖上。面当鄱蠡,纵目无涯。游人到此,心旷神怡,故名欢喜。有老僧玉明苦行,常采薇汲水接济往来。近时亦称山中德衲,直指许世昌见而嘉之,遂创庵建亭,以扬其志。薛所习记云,由亭上三里磴积巉,集路益奇险,扪藤攀萝而跻上,有石劖庐山第一峰五字在含鄱口。
自浔阳江入山
浔阳江西南行四十里抵云峰寺,为庐山西道之始。逾此南上乃至九奇庵。又上为锦涧桥,桥侧有石塔。十八高贤传云,天池山下有巨石障路。晋僧慧持往诵,尊胜咒千遍,石忽开裂。山疏云,锦涧者,掷笔峰后诸水之委也。在峰峦猬集之间,其水汹汹迸出,石罅中雪,翻霆击一壮观也。涧故有桥,成化中有蛟拥水漫溢,桥乃废。明正德辛巳,王阳明讨宸豪还,登天池,捐俸命僧建桥,石坚壮,至今为不朽也。
锦涧桥上为锦绣亭,亭近锦绣谷,朱文公山北纪行云,石涧在天池山,下有小庵,三四是夕宿广福庵。来日登山,道锦绣谷,再过小桥,登山稍高。山疏云,宋时路由锦绣谷。
又上为半云亭,扪天庐、甘露亭,龙王岩、元猿洞、试心石、石华表、竹林寺在焉。寺名竹林者,事起自周颠仙人。盖匡山之异,境有影无形,圣僧居焉。此乃一洞亦不深广。上石罅中,有清虚灵台四字大如斗,非隶非篆,相传即竹林后户也。洞口有石碑,志其事。山疏云,北道中,石劖最富。明兵备副使建石华表,王守仁庐山高扁其上,旁有欧阳修庐山高哉几千仞诗。翁溥披霞蹑云磴诗,在石华表侧。
石华表,南上为天池塔。塔乃宋丞相韩𠈁冑建,今半颓矣。
又有赵忠定公汝愚祠,在山椒,《山疏》云:祠以祀忠定与其父母,莫知所由。祠今废。
石华表东上有巨石曰,秦帝石。《山疏》云:秦始皇至庐山,尝坐此石。或曰在上霄峰山路。明太祖立御碑亭,始修整可陟,行一里许,辄有亭可憩。越半云亭径始窄,下濒倾崖,灌木蒙翳。险不可舆,则前挽后拥,猿引鱼贯而进,按掌跼步狼顾,胁息俯视,飞云旋绕,太虚中如大瀛海晃漾。回薄倏忽,晦冥目眩,神夺于。是历甘露披霞二亭。凡九十九盘后,乃至天池寺,又上为披霞亭,始至天池。
自天池山至五老之顶及汉阳峰
天池山东瞻五老,西望白云,南面汉阳,北背九奇。石门二水回萦,四山豁朗。山疏云,天池山自香炉峰逶迤,西行崛然。成峰绝顶,建寺有赵忠定公汝愚祠。在山椒,今废,不知其所在。
天池山阳有禅院,曰天池寺,寺乃宋之天池院,明太祖撤而大之者也。事起自周颠仙人。初,伪汉陈友谅之入南昌也,明太祖亲御舟师复取之。乃颠者,忽来见于南昌。既还建康,而颠者复来见于建康。其所语虽无正词,然皆有义意。预吐祯符,以开鸿业先兆,及六飞西伐伪汉,颠者与大军俱西,上至湖口,辞去,入庐山深处,杳然绝迹矣。其后,赤脚僧乃言在竹林寺,其寺无阯。相传有影无形,圣僧隐焉。既不可见,因饰天池以祀之,赐象鼓一铜钟一。宣德七年,敕江西都布三司三年一至寺修之。是后恩典鲜少矣。寺内有石池、凌虚阁、聚仙亭、文殊台。林俊游天池记云,文殊台下瞰平川,隐显千里台。西下邃谷中,有火夜出,是为佛灯。按《朱子语录云》:庐山下有宝,故常放光。又《商丘漫语》云:老物有光宝藏,有光五金之光,或红或黄,江海之水上,常有光,或小或大,倏晦倏明,故见者不可概以佛灯传之。
天池寺西南有舍利塔,塔近文殊台,塔无舍利,祇以为名。其下有舍身崖,又下有文殊崖,又下有狮子崖,文殊师子二崖中,多禅者居之。
天池山西南为铁船峰,峰顶有石如船。其色如铁,故名。峰侧有大觉琏,禅师庵基,峰南一篷居莲花庵。林俊天池寺记云:铁船峰右,有石如莲花。今人或谓之莲花峰云。
天池山东北为白鹿升仙台,相传昔有人于此乘白鹿仙去,故名。台上有御碑亭,明太祖御制周颠仙人碑。
升仙台南下邃谷中,有赤脚禅师塔。相传天眼尊者,周颠仙、徐道人尝来铁塔中,现神通事,塔右壑有青龙庵、慈云庵。
升仙台北为佛手岩,岩石参差如人手,故名佛手。石劖最多,岩前有庵。修己行,因二禅师居之。按《传灯录》云:行因禅师,雁门人。因首谒鹿门,师资契会,寻住佛手岩。南唐李主三召不起,坚请就栖贤。开堂不逾月,即潜归岩室,而化塔于岩阴。
岩北有竹林寺遗迹。山疏云,佛手岩东北有磐石突出,下临绝壑,潭色沉沉深黑。人云故竹林寺也。有影无形,神圣所居游者,往往闻钟梵声,又言其后门乃在甘露亭侧。石峡中,石劖竹林寺三大隶字。
其傍有访仙亭,亭亦为周颠制。
岩西下为锦绣谷,谷有黄谷洞,钟鼓山。按庐山记,谷多奇卉,春至即红紫烂然,故名锦绣,旧志云谷即慧远所尝莳药处。
洞有黄谷禅师手迹。《旧志》云:洞内石榻、石釜,乃黄谷禅师置。
岩东北为推车岭,其侧有三塔庵,又东北为大林峰。山疏云,晋远公时,昙诜法师于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名大林,又名云顶峰。《旧志》云:新萝崖、罗汉池、饮牛池、鸡冠石俱在大林峰侧。
大林峰之西,有卧龙庵。《山疏》云:即水口石。生和尚所住处也,其山势诡壮,水淙淙然,庵踞其徼,亦可称胜地云。
大林之西南有银台庵。
大林峰南为上大林寺,晋昙诜法师建,寺前宝树乃师手植,甚伟壮,如娑罗木。寺久圮坏,明宣德中僧慧究复建。成化中,僧圆太重修。山顶诸刹此为最古。昔有遁禅师田登师居之。登师者,不知何许人。《神僧传》云:恒诵《法华经》,旦夕不息。常于清夜说戒,相三归依,忽口吻放大光明,照耀四众。四众竞拜喧鬨。师不语,光亦旋敛。师曰:本欲受戒,那得见光喧鬨,光见乃得戒之祥,非得戒正缘,今更从初。众嘿然。师又说法,还复放光,众又喧鬨,遂辞去。《山疏》云:大林峰北即讲经台,香炉峰,其中多静者居。
大林峰又南为掷笔峰。《十八高贤传》云:远公制《涅槃经疏》,疏成,而掷其笔,笔卓立虚空中不堕,故名其峰。大林峰西为九奇峰,九奇峰者,东起自含鄱岭而西放乎上霄峰。连山嵯峨,角立争奇,故云九奇。九江郡志云,天池寺有九奇峰,盖庐顶最高峰有九云。明天启中,有匡云老宿于天池北,障悬岩结宇,凿石为门。罗室之峰而有九,故易名焉。时人皆呼天池,北障为九奇峰也。
掷笔峰西有法堂庵,即远公制涅槃疏处。
掷笔之南有弥陀庵,俗谓之火场,有古拙耆宿廓而大之额。为火莲禅院,亦名戒坛。相传远公于此说戒,后迁化茶毗于此。石劖掷笔峰戒坛五大字当门。掷笔之东南为长冲。长冲者,长而坦平,可蓺粟数十百石。有泉数十泓,石门涧水之源也。《旧志》云:庐山每静夜无风。时四山山壑中,有声泠泠可听,盖山籁也。又忽时有大声砰訇,莫测所从来。
掷笔之南为茅竹园。掷笔之西北有黄芦,小隐僧亦僧建。
掷笔峰上有峰顶寺,梁慧归和尚所建。又为鹿野苑。相传白鹿仙人隐此。
掷笔峰西南为白云山,白云庵在焉。其西为周颠崖,又西为赤脚塔山。《山疏》云:赤脚塔山在白云山西北。其僧即天眼尊者,所使进药于明太祖者也。姓沈名觉,显湖口人。行业莫可考,《九江郡志》乃曰:觉显与周仙人同事,天眼云显之卒也。明太祖特赐葬塔,以铁成上有御制二字,以金涂之。
赤脚塔山之西南为将军山,其下有神龙宫。《山疏》云:宫在将军山,西下邃谷中,北距天池,左襟大壑,以受长冲诸水,其下有白龙潭,神龙时来居之。来则云合,涌水洗潭。石上劖文殊扰化神龙之宫八大字。天池二字。
赤脚塔前为霞峰寺即林隐院,明静庵禅师建。寺前有石如凿,成天螺,其后即白云峰,其西为天池,其水径石门涧,乃幽旷之都会也。
踰赤脚塔山东南,行三数里渡溪。松杉蒙密处是为黄龙寺。寺为明彻空和尚手辟踞庐山之中,以黄龙潭得名。万山环抱,松杉碧绕,后枕玉屏峰,前有大王峰相峙。其西为御碑亭,亭下为大溪。溪中有兴龙桥,桥西南数武有洞曰制龙洞,洞上有大磐石,曰降龙石,龙池在焉。寺东径傍石壁间,劖尺五天三大字。天台王士昌书,寺中殿供渗金,毗卢像绕殿,应真大士俱以铜肖,精巧奇丽,疑其现身,为众说法也。阁中龙藏锦袱牙签,乃达观大师与彻公善为,请赐为兴寺护法者。王宗沐、王士昌、曾涧斋、邢明阳、郭维藩、夏孔存、夏孟白等,皆前后相继为功德主也。寺内有藏经阁。《山疏》云:经乃梵册方函庄整,出乎圣母躬亲,故敕命甚严。
黄龙山南为千佛寺,千佛寺者,即金竹坪也。实龙象法窟,背枕九奇。如露柱蕤幢,遥立云表。面对铁船,云海积如兜绵,庐山支分南北,自一面视之,但睹森壁截然。其中乃有层冈、复岭、包络围绕,寺踞群峦之中,坦襟受裁,所谓莲花国土也。按古志,此名九奇。以五老太乙诸峰胎结于是。明万历七年,有恭乾仁敬法师始开基焉。上足续芳智联禅师增其式廓,遂成巨刹,聚僧垂万指。汉中张凤翮扁曰,佛都昭厥盛也。感圣慈皇太后遣使致香送渗金佛像,奉安藏堂,旋以续行高古,赐紫宠之荆国主,复建大雄宝殿,巨丽甲山南北矣。山阴王思任尝曰:余登匡庐诸峰,愈至愈奇,独峰顶中平衍,鲜有能过之者。金竹坪也,盖实录云。
千佛寺东为支提峰,面炙黄梅、五祖山,明瑞桂二国主赐建六和塔于其上,吉水修撰刘同升兼新城仪部黄端伯撰文立石焉。
千佛寺左为云屏峰,峰下有二池,四时不竭,相传许旌阳炼丹之处也。
兴云屏峰比肩而出者,名万箨岭。岭多笋竹,故名。千佛寺旁有会云泉,其泉初本无水,偶一僧持咒经行,夜见松下白云布地,久而不散,近之滭沸腾,响以杖卓之,泉乃出。盖亦虎跑龙井之异耳。
千佛寺内有藏经阁,阁内藏北板经,方册整严,供具甚丽。闽中少参曹学佺扁曰:深竹经声。登阁而望峰,城百雉松织椒围。每值月响泉流起,叶干中韵,若迦陵竹院幽趣也。寺内又有楚天阁,乃王思任题额。极目千里,长江如练。登临之美,不可名状。又有护松亭,在大雄殿侧,苍松蟠顶如盖。可以结文浙冯时,可蔡毅中书额。
千佛寺面山为铁船峰,以形似铁得名。
金竹坪西南下大壑中有溪曰,将军河。将军事无可考,或曰有峰名将军,亦以名溪,其中有净土庵、圆觉庵,上有净业堂,会胜庵。明高峰耆宿建。又有宝树庵,旧名观音庵。僧坤石重刱,正当上霄峰,北麓又有般若庵,与会胜庵对。山势自中林突起,秀丽可观。庵僧一唯喜种花卉,游人多题咏。将军山南为青林山,其中多静者居之。
青林之南上为净业堂,西南上般若庵,以通山之西道也。《山疏》云:般若庵,明安然耆宿手辟。
般若之南为上霄禅室,明高峰耆宿禅栖于此。禅室之东,南有峰,奇秀者上霄峰也。《一统志》云:上霄峰上有石梁、石室、瀑布、禹刻,秦始皇汉武帝石刻。《旧志》云:秦始皇、汉武帝、司马子长皆尝登上霄。又周景式《庐山志》云:登庐山望九江,以观禹功。其兹峰乎。东南引诸山,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暨迥望处。无复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
上霄之南有地高且平者,仰天坪也。《山疏》云:仰天坪在上霄之南。平原去汉阳峰十馀里。据坪而望,上霄后拥若张翠幕汉阳前列,若施螺障,诸峰骈罗向背,远近靡不悉备,阴壑迅吹,时发林木,应响如铁骑。数百大呼疾走,寒气袭肤,毛发森竖,不复能久留矣。上霄仰天之水,三其一径,铁船峰与石门水合。其一出白云峰,入金家坂,其一径桃林涧,入栖贤桥。仰天坪有云中寺,明镜堂和尚薙草。
寺东上为芦林,其壑平坦,荻芦成林,故名。林有五叶寺。
寺北为牯牛岭,其岭有石如牛首,故名。
岭北为小天池山,山顶有池,春夏出泉,冬则涸。芦林五叶庵,《山疏》云:五叶庵踞太乙峰背,其壑平坦,芦荻成林,故名。又取一花五叶而名庵,乃石照远法师弘法之处,庵后有退居曰陆寓航,航亦以芦林而名者也。盖称庐山精舍。
芦林之北为含鄱岭,月轮峰。其南有月轮庵,老僧空闻居此。周宗飏有诗,介松庵老僧楚平居此。庵后为万仞峰,其阳有青莲庵、朱砂庵。
万仞峰中有白沙洼,其北为牯牛岭,刘世扬有石劖庐山最高处五大字,旁有偃盖松。
屋脊岭,石劖庐山正中处五大字。
紫霄峰在匡南,与汉阳上霄连此居其北。
紫霄之北为小天池山,山顶有池,春冬不溢不涸,故名。
其壑苍松隐隐,铁瓦鳞窣者,是名。为法海寺即小天池寺。明万历中,无染和尚建。兹有同人和公久侍石照法师,师尝称和为僧中纲领,寺前有千佛岩,岩面楚江,时登远眺,有杨岐洞。相传杨岐禅师曾居焉。寺旁有池,池方圆丈许,泉清可鉴,其上有草亭,寺后为紫霄峰。其东为女儿城,女儿城乃一壑也。女儿事无可考。又有石船峰,石船庵,古石如船,故名。又有仁王寺,未详刱,自何代寺,僧善唱望江南曲,亦莫知其何许人也。寺久废,明万历时,有碧潭知识自五台来,重兴焉。寺内有精室颜竹庵。古水滈法师刱仁王寺,后有鼎,石可坐数十人。游人登其石,耸身万仞。湖口江山,指诸掌矣。鼎石北望,刘家呰其中,有别峰法师隐居。
仁王寺北有岭,横亘如苍龙脊,指东而行,脉奔九江。其上有蛟沟洼山,势最险要。其土皆砂石,历年屡崩,久之其脉必断。
避世岩去蛟沟三里,巨石层叠。正踞岭脊,王思任曰:避世岩,俗呼为躲雨岩。
踰岩东行三里许,有峰秀出者为振衣峰。其下有昙花庵,庵为老僧慧明手垦。兹有滇南释半偈居之。庵左山有岩,曰凤凰岩,俗谓之鸡公欠。其下有云中庵,庵前为半月峰,形圆似半月,故名。俗谓团坡峰,下有洞曰扶辇洞,深广可居,多盐鼠,俗谓之盐老鼠洞。其下有观音庵,下出龙门。
振衣峰西北为莲花峰,其中有莲花洞,有融尘法师隐居。牯牛岭东北为屋脊岭,松光岭,东为大麦社。
牯牛岭之南有地,曰吴王砦。兵乱时,土人相与团结避兵处也。吴王盖其长云。
牯牛岭东南,有岭横亘虚空者,钤冈岭也。其岭极峻,横塞太虚。其四维山势虽高,然岭犹俯视之如儿孙。其顶,虽夏亦霜。
岭端有池曰金沙盆。其泉夏不溢,冬不涸。
钤冈岭半南崖有金籣居庵,左有乐从台,右有空生岩,岩以门人日燄持金刚经,得名。
钤冈岭西南为大月山,其山特出,不与他山联形,如半月故名。
大月山东为五老峰,旧志云峰在南康府背,自府北望,森然如泰华齐出。李太白曰,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又《商丘漫语》云:五老峰自下望之,势如相依而立,自上观之,相距甚远,不联属也。巉峭壁立,数百千仞。轩轩然如人箕踞,而窥重湖,又如五云翩然欲飞。湖山烟水微茫映带,东南州郡数百千里,轩豁呈露,可指顾而尽。《图经》云:太白情尚卓逸,有王佐才。既仕,不得志,肆意山水。间见五老峰而奇之,遂卜筑焉。他日,将归中原,犹恋恋不忍去,指山而矢之曰:期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翠壑,尚其鉴之。《旧志》云:五老峰高七千六百丈,可为匡庐之首峰也。赵石梁云:庐山之景尽于东南,故五峰奇绝,竟无有与之相抗者。谁谓匡庐无主峰也。桑乔生云,五老汉阳欲合不合,含鄱乃见其山。与上霄邻,峻级危磴,下临无地。行者孑孑然,出入云雾间,喘汗胁息者,百数。然后可觊其巅,非好奇之士罕经之矣。五峰之顶常有光现,现则奇云拥遏。五老峰顶之东北为九叠屏,谓之屏风。九叠亦谓之九奇峰,山萦九叠如屏故名。
叠屏之下为九叠,谷人言游谷中者往往值风雨,尝有人遇物如犬大,长颈白瘿,逐人噬之,疾走乃免。谷内有九云寺,乃观一律师开基,前注大溪为三叠,其中有绿水潭,一线天、观音洞、普陀岩、玉印峰、毗卢室、犀牛庵、空香庵、岛泉居观,又有一律师塔一庵静主塔。
犀牛庵,当犀牛峰下。
空香庵后有六石岩,昔有僧趺坐岩中,往往闻其异香故名庵。
五老之背,有大谷曰青莲谷。山疏云,谷以李白得名。谷有月宫院,神京无碍禅师建。《山疏》云:月宫院基距钤冈岭,前峙五老背,左为九叠屏。右为大月山,其形如月中,故名。又有青莲寺,盖谷以李白号青莲居士得名,寺又以谷得名。
万松坪定光殿,坪距五老中峰之背,苍松夹道二三里许。其道平衍无石磊落,故名坪焉。承天觉一禅师自楚山来见五峰奇胜,寻崖卜筑,塑定光老像于中堂供奉,私与五老之称云。大史邓元昭有五老印心四字悬于中堂。坪有八景:曰万松径,曰钤岭云,曰水墨林,曰鸿濛船,曰图极砚,曰印空石,曰磊落涧,曰散雪溪。匡庐社中韵,士有万松八景诗。
方广堂,碧空禅师建。
狮子丛、圆觉庵、朝阳庵、望月庵,四庵基俱坐钤岭之南。
五老峰北为钵盂峰,在钤岭东。
峰侧有庵,曰镜湖庵。明月峰法师手辟,后为起和尚居之。
盂峰之东壑为驴蹄洼,壑石上有三四孔,如驴蹄深尺许,故名。
五老峰西北为象鼻山,其山如象形,有庵距其觜,其上有万寿庵,今废。
五老峰西南为朱砂峰,其峰巅土赤,故名。
其壑有朱砂庵,庵以峰得名,庵前有树如浮屠,其年最久,称为老树塔。俗谓之老鼠塔讹耳,庵南为青莲庵。
五老峰西,有山雄雄横亘,曰含鄱岭,岭之北有舜老夫静室,其壑周回静者居有八所。《山疏》云:含鄱岭北有山如螺,名曰仰天螺。有泉曰没泉,径朱砂峰侧注为白水漕。
含鄱岭西南为太乙峰,犁云峰,香山田垄。山疏云,田垄近桃林涧,其地平衍,昔人曾艺谷,然高寒不穫,今其地犹有田塍焉。
田垄之南为小汉阳峰,其东有豆叶坪。《山疏》云:匡阜惟此生豆叶菜,人采而食之。
其西为晒谷石。《志》云:匡顶有石,可晒谷数十石。匡顶寺,明了宗和尚建。
小汉阳之南有峰高出诸峰者,大汉阳峰也。《山疏》云:庐顶有大岭,南康、九江二郡志俱云,汉阳峰。而俗谓之汉王者讹耳。汉阳峰有慧灯禅师隐居,峰之北山多峻级侧叠,而上曰楼台峰。其下即乌龙潭,峰之南有紫霄、鹤鸣诸峰。大汉阳峰者,匡庐之中干也。高与天接,俗谓汉王登此,名汉王峰。理或然也,自远望之,如在青冥之上。陟其巅,正复坦然,无林篁,独露面目。每风收霁放,仰眺列星。俯窥万派,迥然独辟者矣。《山疏》云:汉阳峰登者耸身缥缈,八荒皆顾,庐山之绝顶也。
其傍有竹影寺,明慧灯禅师建。
汉阳峰麓有松隐庵,乃石琳老宿隐居。《旧志》谓汉阳峰乃庐顶南之大岭也。南康人谓,其上有汉王陵,故名汉王峰。然考《豫章古今志》,并无所谓汉王陵者,皆诞语也。大抵此峰高出众岭,东放乎桃林诸水,而西迄乎康王诸谷,故语。庐顶之峻伟,必归焉。
汉阳峰有峭壁,曰禹王崖。相传禹王治水时登此,故名。
汉阳峰北有巨石,呼为天镜石。其下有袈裟泉,山疏云,天镜石大而且圆,平而且光,仰天直照,故名。又曰即晒谷石为匡庐绝顶。明了宗法师建寺,额匡顶寺。板屋崖墙制颇瑰伟,寺东袈裟泉。师造寺厨汲甚艰,夜坐其处,持大悲咒七夕,辄放异光,泉忽涌出,溅湿袈裟故名。
天镜西下为乌龙潭,凡数处诸流汇之,潭旁人家都居,蓁莽曲曲,溪流环贯顶,背峻者如蜂房。下者若蚓舍,中惟青天一片。
白云庵在乌龙潭上,厥土宜杏,僧以农为业。庵前祀汉淮阴侯。陶宏中诗云,霁放森峰洗白云,孟婆瑟瑟斗猿军。月还山漏支栖鸟,石上星生个个文。
汉阳之支西行长岭,横亘如鳌脊,然游者莫能至。山势森森,直接紫霄。其中有黄莺呰四围,峰势罗列,中开梵刹,脩林茂竹,诚为佳遁之地也。樵人说此为昔人避乱之处。
汉阳之西,南徼为香山寺,香山由白乐天得名。相传乐天曾居此事,无可考。或曰,因近香炉峰而名耳。寺为明若己法师建。若己乃憨山大师,门人生平梗概德行自居影,不妄出。
寺下有瀑布。《山疏》云:香山水径简寂观,桥出湖。瀑布西有小瀑布,又西上为登云庵,庵为香山。僧可还建。
登云之西有碧虚庵,僧碧虚建。
汉阳之西南有香炉峰。山疏云,香炉峰有三。此在匡南,亦峻伟特奇也。
李青莲书台,其阳有日照庵,庵取太白之诗而名也。佛林老宿建。
日照庵下为龙泉岭,岭下有听松庵。《山疏》云:听松庵在简寂观后。万松道人之退居也。其徒澄颖住之,庵后为布云崖,右有锡杖峰。前有浮耒石、捣药臼、双溪两瀑布亦佳旷地也。道人即五老峰觉一禅师,弟子爱庐阳之畅,因卜此焉。
汉阳之南岩为黄岩,其下有嵌石庐。《山疏》云:黄岩一洞也。曲径通幽,周回而上层叠者三,皆神工鬼斧天然造出。
若昧明太师塔山祖汉阳峰,万叠烟峦,层抱其基。汉阳峰之北为楼台峰,又北为黄龙山,黄龙庵在焉。山疏云,黄龙山有三,其一在吊桥,其二黄龙潭上,其三在隘口之南,为黄龙观。即文女真跨黄龙升仙处。黄龙山邻上吊桥,其中有般若庵。
下吊桥有莲社居。
吊桥之上有高尖石,石乃一峰也。尖削峭丽,人呼为高尖石,其傍有庵。
石禅庵为楚黄洪周禄题额。明慈舟、遍舟二禅师手辟。
真如庵熊文举题额。
黄龙山下有石门莲社。楚刘肇国序云:余自西林与禅隐继,先遇追论二公,与诸高贤甚悉。越数载复游虎溪,询而知为石门莲社主人矣。遂尔策杖匡山,会晤于其社,与同社十馀友游息于青松紫竹之间。莲香袭人,清泉生韵,诗歌之馀,宁复向人间问世事乎。永远当年,与陶谢诸贤,风景宛然在目,信乎。晋代之莲社可复睹于今日也。夫莲以社传,社以人传,其与石门俱千古不朽云。诗云:石门峻极石头空,一水渊渊万壑通。追昔虎溪千古意,犹存香谷白莲风。缁孝庵,
掷笔峰下有东隐庵,山疏云,东隐庵即若昧法师别号。东隐因以名庵,今称东净室。南康但直生讳宗皋者,尝访法师于此,遂拜为莫逆友。法师居此三载,徙黄岩,兴复开先后之扬州。
龙角石山疏云,石在天池山,王思任记从龙角石取推车岭,望大林峰,入大林寺,皆可行也。嵚崎之极忽坦率绵亘,置鸡犬里巷,绝不知是万山。
白莲峰在掷笔峰北。
火燄峰,即旧名九奇者。王思任记云:火燄峰亘百馀丈,向所仰为指矗者,皆石笋也。石怒起如惊雷,箨最锐。一株踞其顶,望鄱湖白气中有履数点,又如凫流款款,不见动而见移。历半时乃隐者,舟行也。
巨象坐狮石,王思任记云:巨象坐狮乃憨山拈出,泉以清妙茶,以白妙豆叶菜,以苦妙紫兰花,以艳妙壁垒,俱石皮皴竖,望之披柴堆炭也,以朴鲁妙。
云海,《山疏》云:山高境旷,每晴际有白云平铺大块,登者见之,称为云海。王思任记,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锦,以为奇绝,不意五老峰上,复看海绵之奇也。天锦之色,金染万鲜,俱非人目所经见。而海绵素铺几万里,抛弹松称光丝,跃然觉霜雪死白,为呆凹凸不等,小家数耳。予初登金印时,绵冒汉阳几不遗一老。不意天锦之福尚在,绵俱缩入湖江渐覆四字作,开辟以来一大供。予置足在中峰之顶,惶恐消受,默念安得裁为大被袭四,天下寒山冷水,无有啼号者发如是,愿以报清恩,犹未足以塞其万一。
仙人棋盘石在钤冈岭东。王思任记云:仙人石颇险仄,对望半天,青壁傲云,供瀑不知何翼,得有静室如蜂房之缀,意山谷云蜜脾者,毋乃是相思涧也。磨磐石,王思任记云:初日峰上有磨盘石,对山则礜者,千仞皆黑英石。架起此,又不宜以山论,以石论矣。莲社山疏云,莲社东林首辟此,乃踵其事也。其社有三,一五老峰青莲寺,一栖贤寺,一石门。皆明万历间相续而兴焉。
蚱蠓岭,《山疏》云:岭上有石如蚱蠓,故名。登五老峰必先登兹岭。
嫦娥传道台,《山疏》云:台乃一巨石也。在九叠屏巅,相传李腾空丹成月中,嫦娥降此传道,故名。日燄禅师记云:昔有一书生,清心寡欲,励志圣学。作一舟为书斋,随舟所至,以访高朋。一夕,月明如昼,舟泊村墅之下,孤灯伏诵,声彻云霄。其仆私登岸去。生诵久,思茶,呼仆不应。出窗自看,已非旧泊之处。但见四面无涯,水天一色,祥光耀目,异香袭人。遥睹一女乘鸾而来,伫立空中。生问曰:此处何为。答曰:此乃广寒宫,余即月殿嫦娥也。感君操行端方,寄怀高洁,特请临此,借重一言。可叹世间骚人、咏士嘲风弄月,以恣邪思,全无避忌。动辄以嫦娥配美人,其获罪弥深。重则犁耕,轻则瘖哑,断不可逃。夫嫦娥正己无欲,岂世间凡夫所敢拟伦乎。君回人间,广为开谕,使无知者有所惩创,其德无量。勉之,勉之。言讫,飘然而去。生竦然敬谢,方徘徊间,舟微摇曳,倏仍旧处。自是倍加精进,挺然以作圣自期。后竟登上第,德业闻望,照耀当世,称人中孤凤云。
舍身岩,在天池山,刘世扬易名龙首石。
文殊岩,在天池山半,其上有文殊台,因名焉。相传文殊像乃阿育王所造者,即吴中石像也。常有光现。狮子岩在文殊岩下,明遍融和尚栖此三载,后他往。有蕴璞法师亦常居此,注楞伽观指一书及诸录,今行于世。
清凉台,在石门之上,有禅栖者三,曰达道,曰德岩,曰越,三相继而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