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李邦瑞金末元初 ? — 12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5 【介绍】: 金元间京兆临潼人字昌国
读书通大义。
初为金将小吏,后降蒙古木华黎
太宗时使宋,议如约而还。
诸王阔出经略河南,凡所历河北陕西州郡四十余城,绘图以进,授宣差军储使
田雄金末元初 1190 — 12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0—1247 【介绍】: 金元间北京人字毅英
以骁勇善骑射知名。
金末为都统太祖军至,率众出降,隶木华黎麾下。
屡立战功,累授河中帅。
太宗时,从攻诸州,论功尤最,赐金符,授行军千户,召为御前先锋,授镇抚陕西总管京兆等路事。
关中兵兴,郡县萧然。
披荆棘,立官府,招徕未降者,教其力田,京兆大治。
李庭金末元初 1194 — 12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1277 【介绍】: 金元间华州奉先人字显卿
金末避兵商邓山中,金亡徙居平阳,后辟为陕右议事官
世祖至元七年京兆教授
有《寓庵》。
高道宽元初 1195 — 12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5—1277 【介绍】: 应州怀仁人字裕之
全真道士
宪宗二年京兆道录。
世祖中统二年提点陕西兴元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
孛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蒙古兀罗带氏,事成吉思汗宿卫
窝阔台汗时镇西行省,领蒙古、汉军,从攻河中潼关河南,与拜只思等攻、巩及仁和诸堡。
京兆,授左手万户
后从征,卒于军。
许衡元初 1209 — 12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9—1281 【介绍】: 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
性嗜学。
姚枢宋二程朱熹著作,居苏门,与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
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
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
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
又定朝仪、官制。
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
改授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
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
以疾归。
卒谥文正
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字仲平河内人
姚枢窦默同隐苏门。
得程朱氏书,日相讲习,慨然以斯道为己任。
世祖秦中,闻其名,徵授京兆提学,辞。
即位后,召为太子太保,不拜,改国子祭酒
未几,谢病归。
至元初,命议事中书省,条奏数万言。
七年,拜中书左丞
寻以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人安其教。
十六年,复起,领太史院事,成授时历,请还,特命其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便养,年七十三,卒。
语其子曰:「我平生为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立碑也。
大德二年,赠司徒谥文正
至大二年,加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
皇庆二年,诏从祀孔子庭。
学者称鲁斋先生
所著有《鲁斋》。
先生开国大儒,不藉以文章名世。
然其古诗亦自成一家。
近体时有秀句。
如《登东城》云:「乱云随日下,荒草过堤平。
」《秋寒》云:「云影水边去,雁行天际来。
」《用吴行甫韵》云:「五亩桑麻舍前后,两行花竹路西东。
」《谢梁安抚》云:「太行西对千峰玉,淇水东窥万斛珠。
」《秋霖初霁》云:「两旬秋雨馀三丈,一日人心抵十年。
忽睹浓云捲空际,便添喜色上眉颠。
」讽咏之馀,恍然如在吟风弄月间也。
贺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鄠县人
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
关中兵后,积尸满野。
买地为大冢收瘗之。
世祖即位,赐金符,总管京兆诸军奥鲁。
廉希宪元初 1231 — 12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1—1280 【介绍】: 畏兀儿人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
布鲁海牙子。
幼魁伟,举止异凡儿。
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
宪宗四年,为忽必烈京兆分地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
九年,从攻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
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
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阴谋叛乱。
旋以中书右丞行秦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
中书平章政事,综核名实,裁抑侥幸。
论事帝前,无所顾忌,尝言阿合马奸,史天泽被谗,力为之辨。
至元七年,忤罢相。
十一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次年,元军取江陵,帝令希宪行省荆南
至镇,禁剽掠,录用宋朝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
十四年,因病召还。
卒谥文正
萧道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兴平人
业小商贩。
母年八十余,事养尽礼。
每晨,夫妇亲侍盥栉,一日三餐,必侍母先食。
至夜,必待母睡而后睡。
出外,必先告母。
母怒,即进杖伏地受责。
母命起,乃敢起。
世祖至元八年,赐羊酒表其门。
贺仁杰元 1234 — 13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4—1307 【介绍】: 京兆鄠县人字宽甫
贺贲子。
从世祖南云南,北征乃颜,皆著劳绩。
有司买物,多非土产。
山后盐禁,久为民害。
皆奏罢之。
至元十七年,授上都留守,兼本路总管
寻加中书右丞
大德九年,请老。
黄所志宋末元初 1246 — 13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6—1304 【介绍】: 宋元间龙兴路富州人字志尹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被元兵所俘,鬻于长安郑子诚家,子诚命诸子师事之,遂家长安
牛诜元 1264 — 13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4—1334 【介绍】: 奉元路长安人字晋卿
英宗至治二年累官甘肃行省郎中,迁延安路总管
奉元路总管致仕。
边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伯京
善墨戏花鸟。
行草学鲜于枢,能乱真。
胡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元礼
善画,尤工墨竹
官至衡州路同知
李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子构
诗才敏妙,多奇句。
早卒。
有《子构集》。
字子构京兆人
诗多奇句,早亡。
年十七与赵松雪同赋《海子上即事》诗,雪惊叹,以为杂于唐人诗中,未易辨也。
会客有赋十月桃者,子构应声云:「刘郎再来岁云暮,王母一笑天回春。
」众皆钳口不作。
诗才敏妙如此,而竟不永年,唐人中李长吉也。
石伯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从贾仲元学。
举乡贡进士,为陕西第一。
隐而不仕。
有《周易演说》,悉弃诸儒之说,独取河洛二图,以明象为要。
王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奉元路长安人字君冕
受学于孛术鲁翀
鲁斋书院山长。
仁宗延祐二年进士第
历官三原县,被诬去职。
释大云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后有大云者,不知何许人,或以羲经登进士,居长安邸中,梦大士拊其背曰:“子于空门,大有夙缘。
”觉而白光满室,香气袭人。
因弃官,礼大觉祝发,遂游天台,习止观教,继入滇,锡三泊大云山,创华严寺,因号“大云”。
时缁徒从者,履满庭阶。
元元统间,始还大都,不知所终。
姬翼元 1297 — 1335
简介
字子构京兆人
元成宗大德初惠宗至元初之间在世。
工诗,多奇句。
年十七,赵孟頫叹以为杂于唐人诗中不能辨。
早亡。
李好文
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
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
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
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
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
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
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
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
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
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李好文后来升迁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
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
(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
唐高宗有年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
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
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
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
于是元顺帝拜礼。
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
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
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
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
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
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
李好文率领御史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
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
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
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
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
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
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帝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帝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
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
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