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王玄邈南齐 426 — 4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497 【介绍】: 南朝齐太原祁人字彦远
王玄载弟。
初仕为骠骑行参军
入齐,率军镇压亡民李乌奴,为征虏将军南东海太守
齐武帝即位,转右将军,历兖州徐州刺史
武帝永明十一年,州民周盘龙等反,邈率百余人生擒盘龙等。
海陵王延兴元年萧鸾(齐明帝)使邈杀晋安王萧子懋,苦辞不行。
终南兖州刺史
释慧弥南梁 440 — 518年闰八月十五日
释慧弥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太尉震之后裔也。
年十六出家。
及具戒之后志修远离。
乃入长安终南山。
岩谷险绝轨迹莫至。
负锡独前。
猛虎肃兕无扰。
少诵大品。
又精修三昧。
于是剪结宇。
以为栖神之宅。
时至则持钵入村。
食竟则还室禅诵。
如此者八年。
后闻江东有法之盛。
乃观化京师止于钟山定林寺
习业如先。
为人温恭冲让喜愠无色。
戒范精明奖化忘勌。
咨贤求善恒若未足。
凡黑白造山礼拜者。
皆为说法提诱以代肴馔。
爰自出家至于衰老。
荤醪鲜豢一皆永绝。
足不出户三十馀年。
晓夜习定。
常诵波若。
六时礼忏。
必为众先。
梁天监十七年闰八月十五日终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九。
葬于寺南。
立碑颂德。
时定林又有沙门法仙。
亦诵经有素行。
后还吴为僧正
卒于彼。
杨侃北魏 ? — 531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字士业
椿兄播之子。
熙平中袭父爵华阴伯
汝南王太尉、骑兵参军杨州刺史长孙稚录事参军,进统军
又为叔父椿雍州录事参军,带长安
寻除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为长孙稚行台左丞,转通直散骑常侍
建义初,为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
又除中散大夫,为都督镇潼关
还朝除右将军岐州刺史
元颢内逼,行北中郎将
镇军将军度支尚书、兼给事黄门侍郎敷西县开国公
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爵济北郡开国公
侍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所害。
太昌初,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
僧照北魏
僧照
未详氏族。
泰山丹岭寺。
性虚放喜追奇。
每闻灵迹谲诡。
无不登践。
承瀑布之下多诸洞穴仙圣攸止。
魏普泰年行至荣山。
见飞流下有穴。
因穴随入。
行可五六里。
便出穴外。
逐微径东北上数里。
石渠阔两三步。
水西流清而且彻。
带渠药草延蔓委地。
渠北有瓦舍三口。
形甚古陋。
庭前谷穗纵横。
鸟雀残食。
东头屋里有数架黄帙。
中间有铁臼两具。
亦有釜器。
并附游尘。
都无炊爨之迹。
西头屋内有一沙门
端坐俨然飞尘没膝。
四望惟见茂林悬涧。
非复人居。
须臾逢一神僧。
年可六十。
眉长丈馀槃挂耳上。
相见欣然如旧。
问所从来。
自云。
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
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来极久。
似入灭定。
今在西屋内汝见之未。
今日何姓为主。
答是魏家。
僧云。
魏家享国已久不姓曹耶。
云姓元。
僧曰。
我不知。
遂取谷穗捣之作粥。
又往林中叶下取与之令啖。
僧云。
汝但食。
我不啖此。
又问诵何经。
云。
诵法华。
神僧颔头曰。
大好精进业。
今东屋格上如许经。
并自诵之。
欲得闻不。
合掌曰。
惟敢闻命。
彼遂部别诵之。
声气朗彻。
乃至通夜。
苦睡。
僧曰。
但睡。
我自恒业耳。
达日不眠。
更为造食。
谢曰。
幸得奉谒。
今且暂归寻来接事。
僧亦不留。
但言。
我同学行去。
汝若值者大有开悟。
恨不见之。
既言须归好去。
寻路得还。
结侣重往。
瀑布与穴莫测其处。
终南诸山亦有斯事。
既多馀涉。
不无其理云。
淳于量陈朝 511 — 5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82 【介绍】: 南朝陈建业人字思明
有干略,善骑射。
初事梁元帝,随王僧辩侯景封谢沐县侯
出为都督桂州刺史
后归陈武帝,位开府仪同三司
陈文帝天嘉中华皎联合北周兵反陈,吴明彻等率军讨平之,并降周将拓跋定。
宣帝时封始安郡公
终南兖州刺史
僧静蔼北周 534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78 【介绍】: 北周僧。
荥阳人俗姓郑
初习经史,为郑氏子弟冠。
后游观寺见地狱图有所悟,立志出家,从瓦棺寺和禅师受戒。
又从景法师习《大智度论》。
后入陕复从天竺僧亲学十载,乃隐居终南山
武帝道士张宾言,欲废佛法。
静蔼诣阙论诤,帝不纳,遂携门人入终南,依岩据险处造寺二十七所,使逃逸僧众居之。
悲大法凋零,自剸而死。
撰有《三宝集》。
释静蔼
姓郑氏
荣阳人也。
夙标俗誉。
以温润知名。
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
甫为书生博志经史。
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
与同伍游寺。
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
异哉。
审业理之必然。
谁有免斯酷者。
便强违切谏。
二亲不能夺志。
郑宗固留。
决烈爱缚。
情分若石。
遂独往百官寺。
和禅师而出家。
时年十七。
具戒已后承仰律仪。
护持明练时所戴重。
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
一闻神悟谓敞重幽。
更习先解便知滥述。
周行齐境顾问知津。
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
皆略无承导。
终于世累。
乃抚心曰。
余生年不幸。
会五浊交乱。
失于物议得在可鄙。
进退惟谷高蹈可乎。
遂心口相吊摈影嵩岳
寻括经论用忘寤寐。
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
最为投心所崇。
馀则旁缵异宗。
成其通照。
言必藻缋珠连。
书亦草行相贯。
高为世重罕不华之。
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
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
自尔誓而断之。
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
恐涉邪津悔于晚学。
又入白鹿山
逖观
广摄受之途。
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
未之尚也。
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
求道情猛欣所闻见。
私度关塞载离寒暑。
既至渭阴。
未及洗足。
即申谒敬。
昔闻今见。
见累于闻。
大鼓徒扬。
资访无指。
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
芜没逊遁知我者希。
掩抑十年
达穷通之数。
体因缘之理。
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
烟霞风月用祛亡反。
峰名避世依而味静。
惟一绳床廓无庵屋。
露火调食绝诸所营。
召彼疠徒诲示至理。
令其致供日就啖之。
虽属脓溃横流。
对泣而无厌恶。
由是息心之众。
往结林中。
授以义方郁为学市。
山本无水须便饮涧。
尝于昏夕学人侍立。
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
及明观之渐见润湿。
乃使洮淈飞泉通注。
从是遂省下涧。
须便挹酌。
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
立身严恪达解超伦。
据林引众讲前四论。
意之所传乐相弘利。
其说法之规。
尊而乃演。
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慇勤郑重经时方遂。
乃敕取绳床。
周绕安设致敬坐讫。
徐取论文。
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释取悟。
顾问听者所解云何。
令其得意方进后偈。
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
每日垂讲此法。
无怠。
常自陈曰。
余厌法慢法。
生不值佛世。
纵闻遗教心无信奉。
恒怀怏怏。
终须练此身心。
有时试纵惟欲。
诚心造恶。
有时摄念。
惟愿假修相善。
如此不名安身。
如此不名清心。
故约己制他。
诚非正检。
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
必厌烦屈者须住。
不辞具仪者离此。
其开蒙敦励。
皆此类也。
沙门智藏者。
身相雄勇智达有名。
负粮二石造山问道。
因见横枝格树。
戏自称身。
遇为见。
初不呵止。
三日已后方召责云。
腹中他食何得辄戏。
如此自养。
名为两足狗也。
衔泣谢过。
终不再纳。
遂遣出山。
沙门昙延道安者。
世号玄门二杰
当时顶盖名德相胜。
及论教体纷诤由生。
取决。
让谢良久方为开散。
两情通悦不觉致礼。
各呜一足跪而启曰。
大师解达天鉴。
应处世摄导。
今则独善其身。
丧德泉石。
未见其可。
曰。
道贵行用不即在言。
余观时进退。
故且隐居求志耳。
尔后事故入城。
还归林野。
周武之世。
道士张宾
谲诈罔上冒增荣宠。
潜进李氏欲废释宗
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
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
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
召僧入内七霄礼忏。
欲亲睹僣犯冀申殿黜。
时既密知各加恳到。
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为僧赞呗并诸法事。
经声七啭莫不清靡。
事讫设会。
公陈本意。
猛法师者。
气调高拔。
躬抗帝旨。
言颇激切。
众恐祸及其身。
帝但述怀曾无𧹞退。
闻之叹曰。
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
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
又曰。
餐周之饮周之水。
食椹怀音宁无酬德。
又为佛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
宁大造于像末。
分俎醢于盗蹠耳。
径诣阙上表理诉。
引见登殿。
举手唱言曰。
来意有二。
所谓报三宝慈恩。
酬檀越厚德。
援引经论子史传记。
谈叙正义。
据證显然。
然旦至午。
言无不诣。
明不可灭之理。
交言支任抗对如流。
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百僚近臣代之战慄。
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
帝虽惬其词理。
而灭毁之情已决。
既不纳谏又不见遣。
又进曰。
释李邪正人法混并。
即可事求未烦圣虑。
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
请索油镬。
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
不害者立可知矣。
帝怯其言乃遣引出。
宜州沙门道积者。
次又出谏。
俱不用言。
乃与同友七人。
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
既不食已一时同逝。
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
乃携其门人三十有馀入终南山
东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险。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
及法灭之后。
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
扫地并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
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减三百万。
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
登即赏费分散荡尽。
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
其祸既毕。
至六月十五日罢朝。
有金城公任氏部。
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
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
大者上摩青霄。
大如十斛囷许。
渐渐微没。
自馀数段小复低下。
其色黄白。
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
但增炎曦而已。
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
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
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
问其所由。
答云。
从天而下飞扬坠此。
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
略示连席之官。
乃藏诸衣袖。
还缄箧笥。
隋兴运转牧冀州
爰命所部从事赵绚
叙之曰。
有清信大士
具官。
身婴俗累。
恕崇法理。
精感明灵神化斯应。
遂使群经腾翥。
等扶摇之上升。
只卷飘返。
若丹乌之下降。
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
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
应瑞乎如彼。
圣著乎如此。
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
亲临九服躬总八荒。
知三宝之可崇。
体四生之不固。
遂颁海内修净伽蓝。
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
僧尼隐轸还类提河。
特以此经像明灵著。
自非积善焉能致斯。
敢事旌表传芳后叶。
武帝知蔼志烈。
欣欲见之。
乃敕三卫二十馀人。
巡山访觅毡衣道人。
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
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
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
身被执缠无力毗赞。
告弟子曰。
吾无益于世。
即事舍身。
故先相告。
众初不许。
慕从闻法。
便开览大小诸乘。
撰三宝集二十卷。
假兴宾主会遣疑情。
抑扬飞伏广罗文义。
弘赞大乘光扬像代。
并录见事指掌可寻。
冀藏诸岩洞。
庶后代之再兴耳。
自蔼入法行大慈门。
缯纩皮革一无践服。
惟履毳布终于报尽。
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
侍者下山。
明当早至。
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
自条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
五藏都皆外见。
自馀筋肉手足头面。
剐折都尽。
并惟骨现。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人心惊通夜失寐。
明晨走赴。
犹见合掌捧心。
身面西向加坐如初。
所伤馀骸一无遗血。
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累石封外。
就而殓焉。
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春秋四十有五。
弟子等有闻当世。
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
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颓之莫仰。
悲梁坏之无依。
爰述芳猷树碑塔所。
后有访道思贤者。
入山礼敬循诸崖险。
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
题云。
初欲血书。
本意不谓变为白色。
即是魔业不遂。
所以墨书其文。
曰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
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彫零  泉林径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蜫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花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雠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奏  业尽于今日
僧法应北周至隋 539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18 【介绍】: 僧。
越州会稽人俗姓王
弱冠出家,事沙门昙崇,学宗禅业。
北周废佛时,避迹终南,潜形六载,专修念慧。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敕选三学业长者,法应为禅府之长。
敕住宝塔寺,授徒传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会稽王氏子也。
蚤年颖悟。
出家事沙门昙崇
究研禅业。
崇公化洽周朝
从者如市。
为称首。
既而遁迹终南
饭衣松萝。
以避废教之祸。
用心空寂。
弥厉。
屡感鸷兽驯狎。
为授归戒。
崇公深加印可。
于是委其徒五百人于听教戒。
隋开皇十二年
诏天下。
妙选三学之尤者。
唱导五众
于禅学。
得二十五人。
使远行化。
而独推应京师宝塔寺
领三百众。
受上供养。
自是声闻益。
武德初
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
释法应
姓王氏
东越会稽人
生自孩孺性度沈默。
随住缘想幽思难移。
弱冠出家。
沙门昙崇
学宗禅业。
见于别传。
时值周初定门初辟。
奉法履行。
亘道相趋。
于门学殊为称首。
后逢周祸避迹终南
饭衣松萝潜形六载。
专修念慧用祛夙罪。
精厉所及法门弥净。
心用攸厝妄境斯澄。
屡感虎狼蹲踞庐侧。
或入门内似有相因。
素体生缘。
又闲禅病。
对犹家犬。
为受三归。
自尔驯狎更繁其类。
隋开入度。
还事崇公
定业既深偏蒙印可。
徒众五百并委维持。
教授奖擢允开众望。
开皇十二年
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
海内通化于禅府。
选得二十五人。
其中行解高者。
为其长。
敕城内别置五众
各使一人晓夜教习
领徒三百。
实际寺相续传业。
四事供养并出有司。
声闻惟远。
下敕赐帛三百段。
仍用造经一藏。
亲躬受持。
武德初年素无所患。
云吾今将逝。
已有香华见迎。
言已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矣。
僧智诜北周至隋 539 — 618年10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慧成
姓徐氏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生长西蜀
遍游律肆。
周武之祸。
乃东入关。
隐于终南太白之间。
形影相吊。
有隋光启正法。
招徕硕德。
率先于长安弘阐毗尼。
听众填拥。
后以请戒者。
諠扰日甚。
乃辞入龙居山寺。
以自燕息。
蜀王秀
出为益州总管
意欲镇静坤维。
廓清井络因先与书。
使导己志于民。
且以邀
于是答之。
其略曰。
辱使至披阅循环。
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
理析秋毫。
贫道宅身幽谷。
四十馀载。
不谓耆年有幸。
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攘臂而归故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有息肩之。
望。
剑南长幼。
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
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
越境参迎。
得报焚香作礼。
以示军中曰。
人物之归。
律师力也。
自尔还蜀。
住法聚寺。
道俗殊崇向。
尝设大齐。
炫法师在座。
捉箸问之曰。
此处护净否。
曰初还囱遽。
不护净也。
掷箸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何致啖此洋铜哉。
时众数千俱散去。
其严惮若此。
僧道恢者性勇暴。
遥见辄走匿。
或曰卿于他人。
未尝有畏者。
而何独畏律师耶曰渠佛法中王。
何得不畏。
曰以卿膂力。
自可敌渠百数十耳。
复奚畏曰今吾望见之。
则已百脉俱沈。
四肢不举。
尚敢言敌。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
无疾而逝。
寿八十。
释智诜
字慧成
姓徐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少聪敏有志节。
在蜀游学务勤律肆。
周陵法。
因事入关不果所期。
遂隐南岭
终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启正法。
招贲硕德率先僧首。
即于长安敷扬律藏。
益州总管蜀王秀
奏请还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归
寺设大斋无不来赴。
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
此处护净不。
答曰。
初还未得捡挍。
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此净铜何得啖也。
诸僧数千一时都散。
严忌若此。
故其在众屏气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干物。
有僧道恢。
为人凶险。
遥见走避。
人曰。
卿从来不畏一人。
何故畏律师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敌律师百人耶。
答曰。
纵敌千人。
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
何敌之有乎。
后以人请戒禁。
行将諠扰。
乃辞入龙居山寺。
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
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
书令归国化。
使略答云。
辱使至止并以诚言。
披阅循环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
宅身荒谷四十馀载。
狎鱼鸟以樵歌。
习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岁分填沟壑
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归旧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起息肩之望。
搢绅君子。
捧玉帛而来仪。
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
长卿返蜀徒擅清文。
邓艾前来未能偃武
华阳甲族未络名家。
捧日登朝怀金问道。
剑南长幼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
秀得书示军众。
先作礼曰。
人物争归。
律师之力也。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僧𩇕渊北周至隋 544 — 611
释𩇕渊
姓赵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荣茂冠盖相承。
厌此浮假希闻贞素
十三出家。
道务宏举定慧攸远。
周武凌法。
而戒足无毁。
慨佛日潜沦。
拟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养。
用表慧灯之光华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
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
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
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
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
一钵之与百纳。
始习至终。
常坐之与山居。
报倾便止。
讥疑有涉敛足不行。
尼寺市𮤪由来不往。
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
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
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灵裕法师擅步东夏
乃从而问焉。
居履法堂亟经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寻文口无谈义。
门人以为蒙类也。
初未齿之。
居座数观异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
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
对答如影响。
身心如铁石。
因大嗟赏。
以为吾之徒也。
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
论道说义终日竟夜。
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谓。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观盛集全无可师
还返所具陈性欲。
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
置寺结徒分时程业。
三辅令达归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间隙径投渊寺。
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众未日经远。
卜西南坡阜。
是称福地。
非唯山众相续。
亦使供拟无亏。
即从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尔迄今五十馀载。
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所示。
斯亦预见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奉持瓦钵。
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
因执而叹曰。
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
因而遘疾。
此则先现灭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寿之时。
钟声无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
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徵应。
率如此类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遗踪敬崇徽绪。
于散骸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灵德。
立铭表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