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释师律唐末宋初 884 — 964年1月23日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比丘已可去游方。
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京兆开乎海池
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相国之伽蓝。
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所行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僧宗渊唐末宋初 898 — 980
释宗渊
姓宫氏
高密人也。
幼通经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
资神润己往造实归。
僻好吟诗于荆楚间。
尝师学于齐己之体。
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览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
宜阳阁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日别持观音支品。
盖曾有善相人。
促龄。
受持普门品也。
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预言终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
连促木工。
明日斋时要用。
至是果坐终焉。
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
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辞五十首。
一云。
举世应无百岁人。
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纸衣一袭葬焉。
后开发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
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物。
絪缊而出。
鼓动而萌。
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无不通。
通物之理之谓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动成变以变。
求占则生象不一欤。
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异乎实。
鳄飞似鸟移成枳。
交玃为伧羽嘉生凤。
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
杂之时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纷纶。
乃彰杂名非一。
名而统尽。
故曰。
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
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导者固必有达者。
终南释氏观览此题。
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
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
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
或曰。
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
通曰。
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为人。
匪独阴阳不专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纵横。
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
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
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
通曰。
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
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
今作传者若游夏焉。
观其起隐终哀。
何敢措一辞也。
或曰。
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
通曰。
声之用大矣哉。
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声。
行为佛事。
及观音说圆通。
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
乐不乐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凿之穿。
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
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
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
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
乃可谓宫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伤。
乐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劝之离系缚之场。
脱或执受不精。
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
于今搜有邻之德。
聚兼讲之才。
三人之师于斯见矣。
四战之国孰敢攻乎。
得非备五彩而服章。
舍八风而成乐。
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动塔铃。
而贯虹霓。
副天请而都讲随。
占地理而宰臣应。
观音摩其发顶。
弥勒诉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举指。
见慈颜而不怒。
作诗式以安禅。
巨蟒不惊。
山魔慑伏。
临神鉴而悬知澄汰。
礼天冠而誓隐灵踪。
破瓮飞乌劳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养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禅月躯涉碛沙。
或辩之利通。
或声之流靡。
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举。
故强名为杂也。
薝卜接栴檀之树。
数倍馨香。
鹰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
为僧不应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载。
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證为子实
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
周覆三千大千。
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何承裕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仕进
后晋天福末进士
好为歌诗。
初为中都主簿,累官著作佐郎
出为盩厔咸阳
为政清而不烦,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
太祖开宝三年,自泾阳入为监察御史
后历侍御史,累知忠、万、商三州。
太宗大平兴国中卒。
全宋诗
何承裕字仕进(《宋诗纪事小传补正》),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五代史补》卷五)。
后晋天福末进士
累官至著作佐郎直史馆
出为盩厔咸阳县
宋太祖开宝三年(九七○),自泾阳入为监察御史
侍御史,累知忠、万、商三州。
太宗太平兴国中卒。
宋史》卷四三九有传。
全粤诗·卷一九
何承裕字仕进
韶州曲江人
后晋天福末进士
有清才,好为歌诗,而嗜酒狂逸。
初为中都主簿,累官至著作佐郎直史馆
出为盩厔咸阳县令,醉则露首跨牛趋府,府尹以其名士而容之。
然为治清而不烦,民颇安焉。
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诉者多心伏引去。
宋太祖开宝三年(九七○),自泾阳入为监察御史,后历侍御史,累知忠、万、商三州。
太平兴国中卒。
宋史》卷四三九有传。
诗一首。
种放母北宋 ? — 9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 【介绍】: 宋人
夫亡,与放俱隐终南,结草为庐。
放以讲习为业,得束脩以养之。
太宗淳化三年诏使召放,母大怒,尽取放之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之处。
太宗嘉其节,赐以缗钱,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种放北宋 956 — 1015
全宋诗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号云溪醉侯(《书史会要》卷六),洛阳(今属河南)人。
初隐居终南三十年。
真宗咸平五年(一○○二)左司谏,直昭文馆
景德二年(一○○五)右谏议大夫
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判集贤院,从封泰山,拜给事中
四年,从祠汾阴,拜工部侍郎
八年卒,年六十一(《湘山野录》卷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引《姓谱》作六十)。
有《种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二○六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自号云汉醉叟又号退士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沈默好学,七岁能属文。
父卒,奉母隐终南,以讲习为业,隐居三十年。
咸平五年九月徵赴阙,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迁起居舍人,擢右谏议大夫
从封泰山,拜给事中;从祠汾阴,迁工部侍郎
往来于终南、朝阙间,禄赠既优,晚节颇饰舆服,广置良田,门人族属依倚恣横。
王嗣宗京兆,曾劾奏之。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卒。
著有《种放集》十卷、《蒙书》十卷、《时议》十三篇、《嗣禹说》、《太一词录》等。
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范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耀州华原人原名中正字仲立
性缓,人谓之范宽,遂本名不显
善画山水,师法李成荆浩
卜居终南太华山,饱览岩壑云烟,落笔雄伟老硬。
赵瞻北宋 1019 — 10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90 【介绍】: 宋凤翔盩厔人字大观
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
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
英宗时,以侍御史通判汾州
神宗熙宁三年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
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陕州
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
卒谥懿简
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牴牾论》等。
全宋诗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今属河南)人,后徙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
初为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县夏县永昌县威州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
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点陕州刑狱。
熙宁三年(一○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沧州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四年同知院事
五年卒,年七十二。
谥懿简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事见《范太史》卷四一《赵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人。
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
知州县,迁屯田、都官员外郎
治平初侍御史,以濮议迕英宗,出为汾州通判
神宗立,徙知商州提点陕西刑狱,入为开封府判官,复出为陕西路转运副使,知同州陕州沧州
哲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拜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
五年卒,谥懿简
著《春秋论》三十卷、《史记牴牾论》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别录》一卷,皆不传。
范祖禹撰《赵公神道碑》(《范太史》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传。
陈雄北宋
全宋文·卷二一一三
陈雄字武仲
凤翔府盩厔(今陕西周至)人。
元丰初进士,后知扶风县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九,嘉庆扶风县志》卷二。
释守一北宋
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守一字不二杭州景德灵隐寺住持小师号法真禅师
元丰中,尝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米芾黄庭坚皆爱而书之。
著有《律宗会元》三卷(存)、《终南家业》六卷(存)等。
王工部北宋
全宋诗
王工部,名未详,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曾监盩厔太平兴国观(《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今录诗二首。
仵磐北宋
全宋诗
仵磐字艮翁终南(今陕西周至县东)人。
父信本军职,终文思副使
以荫补三班借职
神宗元丰中,监青州临淄酒税(《西溪丛语》卷上)。
释元照北宋 1048 — 1116
师名元照
字湛然
馀杭唐氏。
少依祥符东藏慧鉴师学毗尼。
及见神悟谦公天台教观。
遂抠衣出门。
博究群宗。
以律为本。
又从广慈受菩萨戒。
戒光发见。
顿渐律仪罔不兼备。
南山一宗蔚然大振。
常披布伽黎。
杖锡持钵。
乞食于市。
杨无为赞之曰。
持钵出。
持钵归。
佛心常在四威仪。
初入廛时人不识。
虚空常有鬼神知。
四主郡席。
晚居灵芝
凡三十年。
众常数百。
尝言化当世莫若讲说。
垂将来莫若著书。
撰资持济缘行宗应法住法报恩诸记。
十六观小弥陀义疏。
及删定律尼本。
共百馀卷。
芝园集二十卷。
自号安忍子
政和六年秋
命讽普贤行愿品。
趺坐而化。
渔人皆闻天乐声。
建塔灵芝西北
谥大智
赞曰。
毗尼秘藏  终南著称  中微孰振  大智崛兴 仪合万行  论集诸乘  园西迈  天乐来迎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
少依祥符东藏慧鉴。
年十八通《法华》,试经得度,专学毗尼。
及见神悟谦师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
乃从广慈授菩萨戒,慧定珠圆,威仪中度,纲领条贯,罔不兼备。
后嗣法允堪南山一宗,蔚然大振。
常披伽黎,杖锡持钵,乞食于市。
苦行清修,遐迩感应,重造明州五台戒坛
坛成,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进而启曰:“愿献三珠用贺新坛。
”叩其姓氏,笑而不答,飘然竟去。
因置珠坛心,屡有光异。
其后坛主尝会十师,开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坛,忽睹圆光外彻,中见善财童子
僧乃惊呼,众起视之,悉皆环礼。
自是益昭虔恳,而珠光所见神异非一,世所罕闻。
元丰间真悟昭庆
晚居灵芝
三十年摄𪗋讲授,众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此法门。
”有义天远来求法,为授菩萨戒。
登坛六十馀会,度者几及万人,所至伽蓝必为结界。
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众讽《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
谥“大智律师”,塔曰“戒光”。
著有《资持记》以释《南山行事钞》,《济缘记》以释《羯磨疏》,《行宗记》以释《戒疏》,《住法记》以释《遗教疏》,《报恩记》以释《盂兰盆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诸义疏,及《删定尼戒本》凡百馀卷。
尝谓其徒曰:“欲化当世,无如讲说。
若垂来兹,必资著述。
”故口诵手书,孜孜不辍,累岁积学,老而忘疲,其精诣所至,福应斯闳,珠光祥善,有自来矣。
照有《题白云庵》诗曰:“道人倦逢迎,结庵就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濛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郤忆古人诗,祗可自怡悦。
”照尝持钵乞食,无为居士杨杰颂之曰:“持钵出,持钵归,佛言常在四威仪。
初时入廛人不识,虚空自有鬼神知。
”又释元复赞云:“毗尼秘藏,终南著称。
中微谁振,大智崛兴。
仪合万行,论集诸乘。
园西迈,天乐来迎。”
何大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安军大庾人字自中
博通诸经,尤精于《》。
哲宗元祐间入国学,为老师宿儒所推重,时称上庠三杰之一。
终南雄州司理
魏伯刍北宋
全宋文·卷三一四○
魏伯刍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省吏,尝知石泉军,为蔡京委信,政和初提举京西盐香茶事。
宣和初,诏提举榷货务
以增羡,加直龙图阁
仕至徽猷阁待制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二二、职官六八之二一、职官六九之一六、选举三三之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宋史》卷一八二,周南山房集》卷八。
康与之
全宋文·卷四一四○
康与之字伯可又字叔闻号退轩一号顺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建炎初上《中兴十策》,后附求进,专应制为谀词粉饰。
绍兴十六年右承务郎监尚书六部门
十七年军器监
累官承事郎福建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二十五年被劾送钦州编管。
二十八年坐与土人交争移雷州编管,寻移新州牢城。
其著作今存《亭小集》、《顺庵乐府》、《昨梦录》等。
周南山房集·康伯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一五六、一七○、一七三、一七九,《宋史翼》卷二七,《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周南南宋 1159 — 1213
全宋诗
周南(一一五九~一二一三)字南仲平江(今江苏苏州)人。
黄度婿。
早年从叶适学。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调池州教授
召为秘书省正字
宁宗庆元初韩侂胄用事,以忤意罢右正言亦罢,俱入伪学党。
开禧三年(一二○七),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
未几,又以对策诋权要罢。
嘉定六年,卒于家,年五十五。
有《山房》二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山房》八卷、《山房后稿》一卷。
事见《水心》卷二○《周君南仲墓志铭》,《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周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编为二卷。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八八
周南(一一五九——一二一三)字南仲号山房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
黄度婿。
叶适学,登绍熙元年进士第,为池州教授
黄度以言忤当路,并罢之,俱入伪党籍。
开禧三年,召试馆职,对策诋权要,为言者劾罢。
嘉定六年卒于家,年五十五。
著有《山房》二十卷、《山房后集》二十卷。
叶适周君南仲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二○),《宋史》卷三九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