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宋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释义寂。字常照。姓胡氏。温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幼启二亲坚求去俗。旋入开元伽蓝。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寺之耆老称叹希有。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既通律义。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甚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禅师。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由是博闻多识。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寂从山入州治寺。寺东楼安置。楼近大山。夜梦刹柱陷没于地。意颇恶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是智者冬居道场也。劝人修寺塑像。入缘者繁沓。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诸官同命受菩萨戒。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劝七乡人装塑尊像。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寝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腊五十矣。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镙-糸+拱]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自智者捐世。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二百馀龄寂受遗寄。最克负荷。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又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座。题曰文殊台。设枑梐阑隔。求入无由。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寤。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或曰。入普门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觉證无上故。下合众生凡同体故。开则群灵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由是堂室间可见者。曰澄彧。曰宝翔。曰义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来州治开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其慈摄之所感。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图书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为经纬。本六十馀字。训第表明号洪范。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祖述之家翕尔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因分异辙各竞颛门。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悬合。宜乎。得正信者必开正眼。见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所诠之理喻训第也。经容纬入。纬变经存。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正不正之说恢张。玄又玄之谈崛起。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非如色法影质易寻。名色交加喜生迷竞。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故论中以四种徵理。理则难隐。一观待。二作用。三法尔。四證成。用斯道理义岂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问曰。彼去者谁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识人云甲也。回面视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识遂有多名。识者一呼应声而至。亲得自体不涉异缘。故曰精义无二也。因义生解解必虚通。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执情断故所执便遣。既能生解则断障。二重断染。依他清净。依他圆成。故得二胜果焉。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胶舟于苦海。又不可胜道也。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诠之理难悟。苟非宿慧安喻经心。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经心乃大雄之意。岂易寻求。谚所谓老见事长。佛已三祇之扬历。多言或中。法从诸圣之同宣。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井鱼互谈其渤澥。此诚不可也。必须近佛菩萨。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八辩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亲大士。将世尊之一言。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钝根。以正见而诱邪见。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则易。以日见而留心。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用成实法数之名。补大乘阙员之义。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未融六释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令哲之所共疑。但谓阙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摩诃衍足杀三摩明。名数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泽必生龙蛇。有大乘基为其高足。不缘宿习多见生知。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闭无关。堂堂合周髀之仪。轧轧应昆崙之轴。有经皆讲。无疏不成。权奇百本之名。控压四人之圣。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章句之学颇长。释签之理何富。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尚缀文荣于玉华。究三论极乎瑗康。穷方等归乎楷景。观公撰集华严命章。解相入之连环。且无难色。通绝行之断阁。故立易功。法藏从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伟欤。一行所作通神。实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萨。忠氤琳甫贲秀诜真。俱参译判经。尽开荒辟土。于烁宗密。美乎湛然。悟达全才彻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备哉。馀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翘互有长短。矧以佛之说经。申经者论。经由论显。论待疏通。疏总义章。义从师述。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诊脉之求难中。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如摄异门。分差别之相难知。故智论中。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盖缠克断智慧成功。咸从。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问欲何为。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全宋诗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全宋文·卷一九四
钱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王俶子。从父归宋,历右神武军将军。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擢枢密副使,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朝拜枢密使。初,惟演附丁谓逐寇准,谓祸既萌,复挤谓以自解,因被罢为保大军节度使,出知河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判河南府。后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思,庆历间改谥文僖。惟演博学能文辞,尝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分为之序。著有《拥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等数种。《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唐圭璋《全宋词》钱惟演小传谓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从其说,此不取。参日本池泽滋子《钱惟演年谱》,载《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二○○三年版。)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全宋诗
释义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齐地人。青原下十世。七岁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入洛听《华严》五年,弃去。游至浮山,从圆鉴远禅师悟旨,得续太阳正脉。初住白云山海会寺,后移住投子山。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释义青诗,据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所收《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为底,原书为六卷。另辑得《五位颂》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黎泰辰,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治平中知三泉县兼管勾兵马桥道劝农事,官尚书屯田员外郎。见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卷一。
全宋诗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乾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乾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閒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六卷。
全宋诗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襄阳、丹徒。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蔡京)并称四大家。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涟水县,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知无为军。徽宗崇宁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宝晋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辑有《宝晋英光集》,后人续辑有《宝晋山林集拾遗》。事见《宝晋山林集拾遗》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米芾诗,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八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八卷,简称四库本)、清咸丰《涉闻梓旧》本(八卷,补遗一卷,简称涉闻本)、日本河山亥本《宝晋英光集》(六卷,补遗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河山本),并据补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诗
李纲(一○八三~一一四○),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今属福建)人,自其祖始居无锡(今属江苏)。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因言事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钦宗即位,除兵部侍郎,为行营参谋官,力主抗金,以姚平仲兵败罢。寻复尚书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除知枢密院事。后因反对和议,落职提举亳州明道宫,建昌军安置,再谪宁江。金兵再至,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纲行次长沙受命,率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而而开封已陷。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因反对避地东南,落职居鄂州。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未几罢提举西京崇福宫。五年,疏奏攻战、守备、措置、绥怀之策,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力辞。十年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纲为著名抗金志士,将领如宗泽、韩世忠或得其扶掖,或在其麾下。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本集附有行状及年谱多种,《宋史》卷三五八、三五九有传。 李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二十八卷)为底本,校以清初《梁溪先生文集》(五十卷,简称蓝格本,藏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道光十四年刊本(简称道光本、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宋刻残本(存诗二卷,简称残宋本,藏上海图书馆),参校明崇祯刻、左光先等辑《宋李忠定公奏议选》(简称左选,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安政六年刻、赖襄选《李忠定公集钞》。诗集外散见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诗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为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为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为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诗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 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从廓。福之长溪林氏子。幼颖悟。不妄言笑。群儿强以聚嬉。泊焉如弗闻。喜闻出世法。年十五祝发受具戒。时闽中。多有道之士。悉往从之游。见佛心才。才称之。又见懒庵需公。为侍者。复依大圆璞。璞妙喜之高弟。门风孤峻。始龃龉。久之。豁然有得。服勤数载。大圆抚之。以为类己。然以未识妙喜为恨。不惮重趼。见于衡之回雁峰下。深加器重。留三年告归。送之以偈。又以书属璞曰。廓。佳衲子。可为成就。使异日为吾家种草。绍兴丙子。妙喜被旨住育王。复来依焉。妙喜移径山。璞继其席。众踰千数。师为第一座制师。丞相沈公。以庐山请出世。妙喜方名冠天下。无不愿出其门。以取重。开堂日。乃以瓣香嗣大圆。诸方以此益高之。已而育王虚位。尚书韩公邀妙喜。请举以自代。而无如师也。禅衲大集。育王为海内名道场。以祖孙三人。世济宣阐。遂为丛林美谭。师才具素高。以其暇日。兴土木之工。皆极其壮丽。增庾入数千斛。施者委金帛。创为长生局五所。百须皆备。月施金钱饭僧以万计。又造金塔。以奉舍利。此特其馀事尔。孝宗即位之十五年。诏。舍利宝塔。诣行在所。师侍行。既至。命入禁中观堂安奉。上御素膳。焚香瞻礼。亲睹殊胜。遂召师对碧琳堂。问舍利从何发现。奏曰。从陛下圣心发现。上大悦。亲书妙胜之殿。赐师妙智禅师号。仍度僧五员。颁钞万缗。眷赉优渥。前所未有。日本国王。阅师偈语。自言有所发明。至逊国以从道。岁修弟子礼。辞币甚恭。且送良材建舍利殿。器用精妙。庄严无比。丞相史公帅七闽。以鼓山趣其归。荥阳郡王力挽无行。魏王出镇。一见风仪。目为僧中龙。又闻其机辩峻发。肃然加敬。师晚以衣囊。立庵于乌石山。名以笑月。为终焉计。有偈云。三峰敛却闲云。大海冷涵秋月。庚子季春。拂衣归庵。杜门不与世接。俄示微恙。说偈而逝。年六十二。腊四十七。葬于庵之寝室。师家法严甚。学众以师语。萃为巨编。师见而呵之曰。汝辈随语生解。去道益远。固不许。没后。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弟子百馀人。
全宋诗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夥,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为十四卷。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诗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岩(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为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为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谥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